張曉紅 (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 716000)
陜北農民畫靜態保護與活態傳承模式構建研究
張曉紅 (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 716000)
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傳承演繹中,農民畫以其濃郁地域特色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填寫出濃墨重彩的一筆,相對國內傳統繪畫藝術可謂十足珍貴。而陜北農民畫尤以“以象示意”豐富的審美底蘊見長,成為陜北絢麗多彩民間藝術不可多得的藝術門類。
陜北農民畫;靜態保護;活態傳承;研究
本文為陜西省社會科學藝術項目(2015)年度課題“陜北農民畫活態傳承機制研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5sy077
泱泱中華五千年歷史文明流淌著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漠豐富的文化資源,于斑斕多姿中競相演繹著傳統文明“神話”,尤其是衍生于陜北農村地區的陜北農民畫,通過當地農民極具人文情懷的寫意之手,代代傳承渲染出一幅幅飽含濃郁地域底蘊的風情畫作,使我們當今得以領略東漢時期“以象示意”畫像石藝術的歷史魅力。
陜北農民畫多見于陜北橫山、洛川、安塞等縣。追根溯源,陜北農民畫自陜北絢麗多彩地域文化靜態保護中的一脈相承而來,因其獨特地理特點融合出中原文化與塞北文化的斑斕多姿,并以無與倫比的氣勢展示著陜北漢子豪放粗狂、昂揚雄壯胸懷,更于大寫意宣泄中,娓娓道來歷史與自然、人文情懷與社會文化靜態呵護下的源遠流長。
一是地域秉性的演繹。陜北農民畫深受豪放地域文化風情的影響,且融合中原文化與塞北文化傳承中的歷史擔當,表現出了豪放粗狂、昂揚雄壯的胸懷與氣勢。同時,陜北地區山崗溝壑密布,身處如此復雜多變地理環境的磨練中,陜北人民歷經了惡劣環境的生存艱辛與意志鍛煉,在理想與現實不懈沖撞、掙扎當中,不屈不撓的陜北農民精神境界實現了升華,以仰視才見的精氣神屹立于世間,而這種精神正是豪放粗狂陜北農民的生動寫照,也是陜北農民畫歷史文化的地域淵源。
二是繪畫特色的凸顯。陜北地區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在飽受這種深厚文化土壤的滋養中,陜北農民畫的文化傳承自然會脫穎而出。而得以傳承下來另一個重要因素,在于陜北農民畫來源于本土文化方方面面的生活,是基于歷史演變中傳統手工業衍生而來,主要展現的是陜北農民感悟自然、領悟生活的獨特人文情懷。所以,陜北農民畫撲人眼簾的多為日常生活中當地農民忙碌的勞動場景,搶人眼球的往往是新農村建設當中萬象競先的精神風貌。上世紀五十年代后,陜北農民畫從歷史漫步中日漸成熟,以包羅萬象的藝術表現形式,各具特色地演繹著科學與藝術、宗教與信仰等歷史與現實的文明變遷,從而贏得我們國家與社會的普遍關注。
其一,人文情懷感悟中,時代特色得以鮮明展現。沿襲陜北當地古樸遺風,尤其是憧憬黃土高原,切身體會陜北漢子忙忙碌碌中對世間萬物獨特理解,賞心悅目之余,更多帶來的是讀者心靈震撼。色彩強烈、造型抽象而夸張作為陜北農民獨到之處,寓意深刻所在,莫過于黃土高原忙碌的人們畫作中真實、樸素情感的鮮明理解,莫過于對大千世界萬生萬物的真情袒露。如,陜北農民畫中“仿生型”居多,古樸執著大寫意與豪放粗狂細勾勒的肌理之中,無處不在的真情流露中,一種匠心獨具的人文情感氣息自然而然撲面而來,讓人感同身受、心領神會。此外,陜北農民畫另一大特點,在于通過簡單的風格、夸張的色彩及抽象的感悟,將大自然的壯美、美好生活的憧憬渲染得豐富多彩、淋漓盡致。
其二,審美情趣理解下,文化底蘊實現獨到突破。陜北農民畫一道亮麗的特點在于繼承并發展了東漢“以象示意”畫像的石藝術審美理念,并在剪紙與炕圍畫、布玩具與刺繡等民間多種藝術形式衍生而來,其博采眾長的藝術特點造就了深厚的傳統民間文化底蘊。陜北農民畫就是通過對民間藝術思維方式的多維度獵取,在民間傳統美學造型及表現手法的博采眾長演繹中,逐漸成型進而形成的一種獨特、新穎的繪畫表現形式。
受地域性影響,陜北農民畫自然沿襲著黃土高原的古樸秉性,因此不僅賦予了黃土高原強烈的特有民間氣息,而且突出彰顯了陜北農民浪漫與樸素而、明快與活潑的繪畫風格。同時,陜北農民畫又是稚真而執著抽象理念的形象糅合,是現實主義與浪漫色彩的有機整合。由此可見,陜北農民畫起源于生活,發展高于生活,不僅涵蓋了現實的美好,同時帶來生活的樸實憧憬,拼接濃郁的傳統東方文化特色,給人賞心悅目之余,源自生活的心靈感悟難以釋懷。
和眾多藝術門類相似,盡管陜北農民畫同樣有著深厚的傳統文明底蘊,但也在發展進程暴露傳承的艱辛與無奈,因此如何做好靜態保護與活態傳承很值得我們研究。
第一,以本求實,端正陜北農民畫創作的現實寫意理念。作為獨到的“亞民間藝術”形式,陜北農民畫有其固有“色彩”秉性。這樣的色彩秉性同時也標明了其既不可簡單走出去接入其他傳統民間藝術門類當中,更不能形成質的突破主流當今繪畫心聲,應重在保持其特有的“色彩”秉性。相對“色彩”而言,關鍵的一點在于對秉性的務本求實,在于視覺透視本質秉性,秉性替代視覺。而如何做實這點,關鍵要確立為時代服務的寫意理念。對農民畫創作,必須腳踏實地做出探究,必須追根溯源挖掘到傳統獨特民間藝術的魅力本質,才能共鳴起讀者的所感所悟,贏得世人的認可。
第二,務實取真,提升陜北農民畫創作的時代品牌形象。所謂“品牌形象”,并非常理中所指藝術形象一概而論的簡單概化,而是從陜北農民畫作底蘊中繪畫技藝的精致性與農民畫作藝術的品牌效應不同視角來觀察領悟。“精致性”視野下,陜北農民畫古樸執著的神來之筆揮灑出陜北地區豪放熱烈、粗狂昂揚的民俗民風。而“品牌效應”則作為傳統藝術形象站臺,通過一系列具有代表性藝術家和藝術團隊的推介,帶來陜北農民畫跨區域協作、更大范圍的發展。如此一來,不僅推動了陜北農民畫整體水平的全面提升,而且還可促其逐步演生出不同派別,豐富多彩地打造“百家爭鳴、百花競艷”的藝術表現形式。
第三,立真創新,構建陜北農民畫作的產業運作平臺。相對置身時代與傳統觀念撞擊中陜北民間藝術而言,首當其沖的謀略莫過于推介平臺的搭建與跟進。而對平臺的搭建與跟進,政府出力固然有其政策性優勢的一個層面,而相關業內公司、協會等社會力量更有實際性促進的一面,對陜北農民畫平臺的構建能量更不容忽視。如,成立相關的畫業公司、建立農民畫室自下而上網絡體系、通過發展旅游紀念品相互推促紡織及服裝業等等,此為周邊性開發謀略;同時建立與時俱進的貿易機制必不可少,除常規拍賣、收藏聯手外,網店經營十分關鍵,此為網絡謀略二;另外,及時搭建國際貿易平臺至關重要,通過國際市場反應刺激農民畫的良性發展,此為國際謀略三。
[1]馮東,李棣.戶縣農民畫中色彩選擇的文化內涵[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
[2]徐弘.戶縣農民畫產業發展對策初探[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
張曉紅,美術學碩士,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