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 嘉 (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 100000)
何孔德油畫《古田會議》鑒析
顏 嘉 (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 100000)
迄今為止,油畫藝術從西方傳入我國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了,隨著時代不斷進步和發展,我國的油畫家們大膽地從世界優秀藝術和本土藝術中汲取精華,進一步豐富了我國油畫藝術,促進了油畫藝術的發展,并創作出了一幅幅富有感染力的優秀作品。本文筆者以著名油畫家何孔德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古田會議》為例,對該油畫進行簡單鑒析,若有不當,還望指正。
《古田會議》;軍事油畫;何孔德
何孔德先生乃我國油畫事業的開拓者、創造者以及創新者,他將畢生精力致力于軍事油畫創作中,并創作出了很多富有時代精神的優秀油畫作品,無論是何孔德先生本人,還是其作品,在當今依然具有巨大的魅力和藝術價值1。在《古田會議》這幅作品中,何孔德先生在藝術上、思想上均傾注了自身誠摯的情感,不管在構圖上、色彩上還是筆墨上,均展現了其創造性精神,從而賦予了作品巨大的感染力和審美感,久久撼動著觀眾。
(一)《古田會議》召開背景
我國共產黨在經歷了慘痛的大革命失敗以后,逐漸意識到了武裝奪取政權的重要性。伴隨著1927年7月1日“南昌起義”爆發后,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又于 1927年9月29日,三灣改編將“支部建在連上”的一元化領導體制實現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并于1927年10月在井岡山建立了首塊農村革命根據地。此后,隨著根據地的不斷擴大、鞏固、發展,革命隊伍和黨組織也不斷壯大。但是與此同時,黨和部隊干部的成分也在逐漸改變,農民和小資產階級黨員所占比例增加,引起黨內性質和黨內成分矛盾日益突出,嚴重阻礙了黨和軍隊的發展。正是基于這種背景,紅四軍前委深刻意識到當前的首要工作是克服非無產階級思想,加強共產黨員思想政治教育,并于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在古田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紅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歷史上將其稱為“古田會議”。
(二)何孔德創作《古田會議》的背景介紹
1971年秋季,何孔德等到古田瞻仰古田會議紀念館,在參觀的三天時間里,何孔德認真查閱了該紀念館相關資料,初步勾勒出古田會議初稿。此次參觀古田會議紀念館為何孔德創作《古田會議》提供了真實的場景、意境,以及人物狀態等重要素材。在返回北京后,何孔德又對文案進行反復研究,收集了相關歷史照片,還邀請了戰士穿上紅軍的服裝來拍照或者寫生,甚至還親自穿上服裝,借助鏡子來捕捉人物的神情和動態,經過跟多年地不懈努力,何孔德終神形畢現地完成了該幅油畫作品2。
何孔德先生創作的油畫《古田會議》主要是再現1929年的“古田會議”,具體如下圖所示。通過欣賞該幅油畫我們可以發現整個畫面宏偉,穿著紅軍服裝的毛澤東將右手插于腰間,左手正在指揮講話,在毛澤東的身后,坐著朱德和賀龍等。在講臺旁邊蹲坐著參加古田會議的紅軍黨代表,此刻他們正詳細記錄著會議,從參加會議人員的軍服顏色和裝束來看,無一不彰顯了當時戰爭年代環境的艱苦3。
何孔德先生的《古田會議》,充分體現了其駕馭大場面和多人物歷史的超凡能力。從該幅油畫整體上看,構圖宏達氣貫,造型生動準確,充分體現出作者具有較高的綜合修養和卓越氣度,從油畫細節來看,下筆流暢且果斷,不僅有造型,還有色彩和趣味,充分展露了何孔德杰出的繪畫能力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接下來,筆者就對該油畫作品的藝術特征進行分析。
(一)《古田會議》構圖鑒析
從何孔德《古田會議》油畫的構圖分析,主要運用宏大且周密的結構布局,給觀眾營造一種猶如“史詩”的視覺效果。何孔德對古田會議的環境描述以及參與會議的代表黨員均適當地進行了藝術處理,選擇毛澤東站的主席臺為畫面的焦點,著重對畫面前景和中景紅軍代表的描繪。為了達到該布局效果,何孔德將會場中央的課桌椅位置后移了,挪出的空間主要描繪聽報告的代表。通過對現場布局判斷,現有的桌凳顯然不能承載120位代表,因此部分代表不得不坐在地上,采用這樣的畫面結構,成功將參會代表視角從最初的平視轉變為平視和仰視相結合,由于仰視聽取會議的代表位于天井射入光線中,如此便突出了代表的位置。這樣的畫面結構設置不僅充體現了軍隊的會風特色,還彰顯了那個時期環境的艱苦,這種畫面結構設計自然而然地突出了主席臺和毛澤東,充分表露了作者的崇敬之情,并且這種結構布局也完全符合當時情境。另外,何孔德為了突出毛澤東的形象,故意將會場中的黑板去掉,并對廊柱的位置作了調整,增加了正廳至天井的距離,主要是增加參加會議代表黨員的受光面積,從而讓呈現給觀眾一種錯落呼應、光影明快以及節奏分明的視覺感受。除此之外,何孔德還疏密有秩地安排了參會代表黨員,細節刻畫了每個代表黨員的神情,從而將“古田會議”熱烈且莊重的會場氣氛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來4。
(二)《古田會議》造型鑒析
從油畫《古田會議》的造型來看,充分展現了何孔德深厚的繪畫功底和藝術技巧。自古以來,會議場面的刻畫都是軍事油畫中的難題,一旦處理不好便容易導致畫面枯燥乏味。《古田會議》中涉及人物較多,這必然對畫家的造型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另外怎樣才能讓刻畫出來的人物神情各異難度也較大,再加上在該幅作品中,絕大部分參會代表黨員均是側對或者背對觀眾,這樣就更加增加了造型的難度。何孔德為了讓造型更貼近現實、生動,進行了大量的習作寫生,并根據該油畫的造型需求拍攝了大量人物的動態黑白照片為創造提供參考。毛澤東作為《古田會議》中重點刻畫對象,在這幅作品中,作者充分考慮到了毛澤東其演說家身份,演講時雖然語言通俗,但是肢體動作豐富,且非常具有鼓動性和感染力。在這幅作品中,何孔德便運用了毛澤東習慣的叉腰動作,左臂前伸且向下揮,讓觀眾感覺似乎剛結束一個演講。《古田會議》中的毛澤東目光堅定、神態嚴肅,均達到了神形兼備的藝術高度。
(三)《古田會議》色彩鑒析
從《古田會議》的色彩分析,何孔德很好地把握了畫面莊重且樸素的整體格調,保證了整個作品顏色的質樸、豐富、飽滿。該幅油畫中的人物大概有七十多位,如果全部由寫生作支撐不太現實,因此除去主要人物,關于其他背景或者襯景的輔助人物,何孔德均是根據其經驗推算而來。只要細細觀察,我們不難發現《古田會議》這幅作品中很多主要人物的形象處理十分到位,色彩明暗關系微妙,色彩豐富,細節生動,充分彰顯了富含情感因素和迷人的造型魅力。何孔德強調,作品顏色豐富并非指的是使用顏料種類多,而是要盡可能最簡單且最少的顏色作畫。例如:作者在描繪這些參會代表黨員顏色相統一的灰色服裝時,所使用的顏色調和的種類不多,但是各種顏色之間層次分明,在單純中有追求顏色變化。
(四)《古田會議》形象鑒析
從何孔德的《古田會議》的形象來看,無論是虛實的把握,
還是筆觸的松緊控制都十分到位,畫家在創作該幅作品時非常重視細節是否真實可信,因此不會出現“空想”引起的雷同和概念的情況。不僅如此,何孔德還非常重視“有意的不經心”。何孔德因為在長期的油畫創作中具備了保留偶然性的能力,因此無論是在描繪雪霽后的天井,還是在描繪會場房梁和墻面時,都能夠從大局著手,張弛有度、恰如其當的再現古田會議開展的環境,達到了烘托氣氛的目的5。
綜上所述,通過對油畫《古田會議》的鑒析我們發現:何孔德在當時我國相對封閉的文化背景下,堅持不懈,憑借自身的繪畫技巧、領悟以及勤奮,初步形成并確定了我國現實主義油畫的繪畫模板,在我國軍事油畫方面,尋找到了內容、形式二者和諧統一的創作方法,推動了我國軍事油畫發展。
注釋:
1.于瀟.畫布上的紅色記憶——“古田會議永放光芒”展覽紀事[J].軍營文化天地,2014,11:44-45+33.
2.何孔德.古田會議(油畫)[J].求是,2014,24:65.
3.云菲.古田會議永放光芒[N].中國藝術報,2014-10-17007.
4.劉顯成.為人生而藝術的軍旅畫家何孔德[J].美與時代(中),2016,04:32-33.
5.李文文.論何孔德繪畫語言的時代性[J].大舞臺,2012,01:120+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