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常春 趙忠鼎 (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 427000)
淺析湘西民族藝術對本土土特產包裝設計的影響
趙常春 趙忠鼎 (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 427000)
如何將具有湘西民族藝術特色包裝設計的土特產推向旅游市場,對大湘西地區旅游的開發和區域的相關旅游資源的整合,保持湘西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業的魅力,打造富有湘西民族藝術內涵的個性突出的旅游產品是非常重要的。
土特產;湘西;民族;藝術;包裝;設計
湘西風光秀美,人杰地靈,景色宜人,歷史悠久,文化多元。湘西地區旅游資源豐富多樣,有著奇特的自然風光,湘西地區國家級景區景點多且多樣化。擁有“中國最佳旅游去處”和“中國魅力城市”的稱號,“神秘湘西”旅游品牌早已漂洋過海。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費者需求的變化,不僅要滿足人們精神層面的需求,也要滿足物質方面的需要。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在開發旅游產品時,需求結構的變化和人民收入的增長導致傳統旅游產品的開發模式產生天翻地覆的變化。近年來,湘西州旅游快速發展,旅游業促進湘西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湘西旅游,蓬勃發展,蜚聲宇內,同時給旅游產品的開發提供了良好的的平臺。由于旅游商品市場混亂,土特產作為湘西旅游的商品不僅沒有完美體現湘西民族藝術的特色,也未起到民族藝術的傳承保護作用。
當前,湘西地區的旅游模式以觀光旅游為主,這樣就很難讓國內外的游客得到旅游形式多樣化的需求,也滿足不了旅游商品購買需求。根據市場調查,結果顯示,以張家界為例:境內外游客人均在張家界游覽2到3個景點,在張家界停留的平均時間為2至5天,但人均消費不超過3000元人民幣。而在夏威夷旅游的中國游客平均停留時間為7至12天,人均花費一萬多美元。和全球各大著名旅游勝地比較,游客平均在旅游區停留時間短,人均消費水平相對較低,張家界旅游市場呈現的旅游產品不是單一就是低端,尤其體現在土特產和旅游工藝品開發方面,土特產包裝設計沒有特色,民族元素沒有得以合理利用,未能將旅游工藝品成功推向旅游市場。
產品包裝是產品體系的重要構件和有機組成部分。有特色的包裝設計便于消費者記憶,并形成有效傳播。成功的包裝設計能讓產品脫穎而出,贏得更多的關注,產品名稱也是產品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特色的產品名稱和設計新穎的包裝設計完美結合更利于消費者記憶,這樣才能更有效傳播。隨著旅游業的迅猛發展,眾多旅游商品和品牌,魚龍混雜的包裝設計,必然成為困擾旅游商品市場開發難題。開發者應立足于具有本土文化和民族特色,以市場導向為基礎,為湘西地區打造最具民族特色的具有市場穿透力的商品,打造有序的、有特色的系列包裝視覺風格,全面提升產品的競爭力和銷售力。然而,你的產品如何有效區隔競品?獨具匠心的產品概念,具有民族特色的包裝外觀,原生態的產品造型,都能成為產品贏得消費者青睞的利器。我們應遵循自然與科學,且人性化的準則,并不是盲目的追求產品獨特。
神秘湘西,人杰地靈,文化藝術等發展全面。飲食方面以酒文化為例:湘西土家族、苗族生性粗獷、豪放、熱烈。酒是他們不可缺少的日常飲料。湘西土家苗寨都有自己在家釀酒的習慣,處于自給自足的狀態,所以在包裝上面就沒有太高的要求主要是需要達到儲存的要求即可,在美觀與特色方面很少涉及。
如今在旅游商品開發市場中過于商業化,在實際中充分體現民族特色的民間藝術的包裝很難找尋,據調查,在張家界某家有名的土特產商店發現比較有特色的包裝卻是沿海發達城市的一家公司設計的作品,反過來想一想本土的文化底蘊,藝術特色只有本地的土著居民或長期生活在此地的人才會有深層次的感悟,才會對這里的民族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所以那家公司設計的產品包裝雖然比較有時代感,也包含了些許民族元素,但體現的不夠淋漓盡致。雖然千百年來這里沉淀的歷史底蘊深厚,人類文明豐富多彩,但是這就是湘西土特產開發的現狀。現如今,這豐富的民族藝術正渴望穿越歷史的浩瀚煙云,以其獨有的魅力以新穎的形式與現代潮流融合,且賦予現代審美以不同凡響的底蘊和質感。這將成為湘西土特產的開發和設計提供豐富的題材和用不盡的民族 元素。
由于湘西地處偏遠,經濟文化交流不暢,條件落后和后天發育不足,土特產開發和包裝設計中存在諸多問題,考察結果顯示,由于湘西地區在發展的過程中思想認識,經濟發展水平和旅游市場大環境等方面的制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由于湘西地區地處偏遠,且為山區與外界交流相對較少,所以思想陳舊,普遍認為在經濟基礎落后的情況下不適合發展旅游業,在這樣的思想束縛下旅游業發展受阻,且在旅游商品開發過程中,民族、民俗、藝術、文化傳播等意識跟不上時代的潮流,不能順應當代的旅游開發戰略。
其次,落后的經濟發展水平嚴重影響著土特產的開發和設計,這個產業有前期投入大,回報周期長等特點,導致開發土特產的積極性不高,認識不夠。
當今的物質與精神充斥了太多工業化與商業化帶來的不夠自然不夠純粹的東西,當人們厭倦了當代科技和和文明給予的享受時就會反過來追求純真的,天然的,原始的文明,就會尋找一種真實的體驗,真實的文化,真實的味道,真實的情感,這樣的真實感是當代人在城市中難以找尋的。正是如此才有必要開發湘西本土的,民俗的,藝術的東西讓人們去領略。
在旅游浪潮全球化的今天,旅游逐漸發展成為以商品化和產業化為特點的現代旅游業,這個發展過程對弱勢文化產生了極大地沖擊力,使強勢文化滲透弱勢文化,而弱勢文化為了迎合市場,也一步一步的做出了退讓,甚至發生了異化自己,甚至是扭曲自己,在這樣的開發過程中往往民俗文化和藝術只是個“引子”而已,并不是純粹的民俗藝術的傳播發展,而是進行了篡改和濫用。民俗藝術的應用要堅持本真原則,堅持本真原則不僅沒有杜絕相應產品的開發和適當的商業化也并沒有改變產品本身的內涵,并且要沖在時代的最前沿,要在尋求本真原則的基礎上將本土的民俗的元素與現代旅游商品進行最有效的結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1]魯明勇,郭戀,張瑩,湘西旅游投融資問題分析[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9(10).
[2]邱扶東.論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原則與方法[J].寧夏社會科學,2009(7).
[3]方瀾.論旅游產品創新開發的主要途徑[J].旅游經濟,2010(3).
[4]彭艷.民俗文化旅游課持續發展的思考[J].產業經濟,2009(2).
文章系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科研課題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