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偉 武曉瑾 (景德鎮陶瓷大學 333000)
淺談魏晉雞首壺的情感化設計
胡 偉 武曉瑾 (景德鎮陶瓷大學 333000)
我國古人在上萬年的陶瓷造物實踐中創造了無數經典器物,魏晉時期的雞首壺作為其中的典型,生動的造型一直備受專家學者的關注。以現代設計理論對我國古代瓷器經典器物進行重新闡釋,將給我們的陶瓷藝術設計帶來新的視角與啟發。
雞首壺;情感;情感化設計
在人類造物史上從沒有哪一種器物比陶瓷器與人類的生活發生過更為廣泛而深刻的聯系。從原始社會的陶器到到東漢成熟瓷器的出現,到現在陶瓷器依然是人們日用器中的主角。優美的造型、穩定的物理性能以及低廉的造價是瓷器如此普及的主要原因。成熟的瓷器出現于東漢中晚期,當時以燒造青瓷、黑瓷為主。魏晉南北朝時期,瓷業更是得到長足的發展,雞首壺是代表之一。以往對雞首壺研究多集中在其造型演變、功能探討和形式寓意方面,結論亦大多趨同。本文無意討論這些內容,本文旨在從設計的角度重新審視雞首壺,簡要分析其風靡一時的原因。在設計日益成為衡量綜合國力標準之一的時候,用現代設計理論重新闡釋傳統經典器物,無疑將給我們的陶瓷設計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仿生是魏晉陶瓷的造型特色之一,如虎子、熊形燭臺、雞首壺等。雞首壺基本型似盤口壺,肩部貼塑雞頭,與之對應貼塑雞尾。當然,各個時期的雞首壺形制特點也是不一樣的。雞首壺最早見于三國吳,但實物資料缺乏。壺身西晉時較矮,南北朝時壺體漸變修長。雞首的變化非常豐富,重要的一點是從東晉中后期開始一改以前雞首僅為裝飾而成為雞首中空,與壺體聯通,壺更為實用。雞尾部分東晉時被圓鼓形曲柄取代,之后柄的變化更為豐富,如龍形柄等。唐中期后執壺的大量運用,雞頭壺逐漸消失。
我們說好的藝術品是好在它能夠喚起人們的普遍情感體驗,即人類共同情感。那么情感究竟是何物?《心理學大辭典》解釋為:“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1,即幸福、快樂、厭惡等。也可以說,人的日常生活就是由不同片段的情感體驗所組成的。在《情感化設計》一書中,唐納德·A·諾曼以本能、行為和反思三個設計的不同層次為基礎,闡述了情感在設計中所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往的設計多注意產品的功能,而忽視了人的因素。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的使用體驗和情感因素日益成為產品設計的關鍵。情感化設計即是在產品設計過程中更加注重使用者的情感體驗,以人為本。因此,設計師能否以敏銳的嗅覺捕捉到這種需求則是創新創意的關鍵。
根據諾曼的三層次理論,即本能水平的設計、行為水平的設計和反思水平的設計,其各自的研究領域分別為外部形態、人機
關系和文化背景、自我價值等方面。筆者認為,我國陶瓷造物史上的經典器物很大程度上都是這三方面的均衡統一體。這些器物普遍都具有美觀的外形,實用的功能以及使用過程中能給人們帶來不同的情感體驗。雞首壺之所以在六朝至唐初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風行,肯定是與其新穎的造型、實用的功能和較好的使用體驗分不開的。
第一,外部形態與情感。這里所說的外部形態包括色彩、造型、材料等,這些因素給人的感覺是第一性的、直觀的。一個產品縱然有再好的功能,但外觀并不是美的,也較難引起消費者的注意。與之相反,一個功能并不完備的產品但擁有可愛精巧的造型,則容易勾起人們的購買欲望。如寶馬公司的MINI Cooper汽車,《情感化設計》一書中是這樣的描述的:“觀看和駕駛這輛汽車是這樣的有趣,以至于評論者建議你忽略它的缺點”2,這充分說明產品外觀的重要性。雞首壺是由其肩部貼塑的雞首而得名。如圖1,臨沂市博物館藏的一件青瓷雞首壺,盤口較淺、短頸、扁圓鼓腹,肩部貼雞首,對應貼雞尾,另兩側各貼一條形系。值得注意的是,雞首無頸,在雞冠羽毛的刻畫上非常精細,栩栩如生。壺的造型猶如一只閑庭信步的母雞,莊重不失靈動,渾厚不失精巧。當然,雞首壺的造型形態各異,但給人總的感覺是輕松活潑的。
第二,功能、人機關系與情感。設計最本來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人們的需要,也就是產品必須得具備某種功能。在產品的功能及其發揮的過程中,人們將產生豐富得情感。產品的易用性、可用性和可靠性都將使消費者對產品產生不同的認知,亦伴隨著不同的情感。功能越復雜的產品其易用性和可靠性都將降低,從而消費者的情感體驗也將大打折扣。日本設計師深澤直人設計的壁掛式CD機可以說這方面設計的典范。這款CD及外型簡潔,功能明確。最大亮點則是將拉線式開關移植到了CD上,而拉線式開關在人們潛意識里則是和白熾燈聯系在一起的。因此這是一款任何年齡段的人都能快速掌握使用方法的CD機。再看雞首壺,標志性的雞首在東晉中期前只是作為裝飾,與之對應貼塑雞尾,其實與同時期的盤口壺并無二致。且南北朝以前壺體相對矮胖,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即使通過肩部的系穿繩提攜傾倒液體是比較不方便的。東晉中后期以后,有的壺雞首部位與壺體相通,這在可用性層面上得到根本性的提升。包括曲柄的廣泛運用、壺體由矮胖變為瘦長,這些變化都使得雞首壺更加貼近生活以及更為實用。毫無疑問,成熟期的雞首壺比初期雞首壺在使用過程中能夠給人們帶來更多的情感愉悅性。
第三,文化、自我認同與情感。所有和人類物質及精神生活有關的都屬于文化的范疇,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則會有不同的文化,同一文化同一事物在不同語境中意義甚至都是不一樣的。因此,設計師在設計產品是必須將這些因素考慮在內。消費者在對產品使用過程中的自我滿意、自我價值實現等因素的考量也是產品設計成功與否的關鍵。人們很難真正不在乎別人的看法,當選擇一件物品時,是個人文化程度、審美習慣、經濟實力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在物品的使用過程中能否體現消費者獨特的品位、良好的修養等是消費者作出選擇的關鍵。蘋果公司手機在設計之初就將產品定位為“成功人士使用的手機”,正是這種高端定位的設計使蘋果手機成為財富、成功的符號。這一事例說明,反思水平設計在產品設計中所具有的巨大價值。雞首壺也是我國獨特文化與人們審美的產物。雞在我國文化里有著獨特的地位,我國是最早開始養雞的國家之一。傳說雞為日中烏,雞鳴日出,帶來光明,能夠驅逐妖魔鬼怪。同時據學者研究,雞首壺的大量出現是和古代吳越地區的巫術文化是分不開的。我國青瓷的產地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帶,如越窯、甌窯等,這些窯口正是雞首壺的主要產地。這一地區孕育了我國古代豐富的歷史文化。巫術文化在這些地區可以說有著非常深厚的傳統,至今有很多地方依然用活雞獻祭。雞常常也和鳳聯系著在一起,鳳是傳說中的神鳥,雞則是凡間的靈禽,人們常用雞來指代鳳凰。東晉之后,雞首壺的手柄造型中多有龍形柄,這就將龍、鳳兩種神物集合到一個器物當中,象征“龍鳳呈祥”之意。再者,雞諧音“吉”,在我國傳統民俗文化中象征吉祥。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政權更迭,世家大族往往都有家破人亡的危險,所以普通百姓遭受的深重苦難可想而知。雞首壺的流行,體現了人們對和平安定的美好生活的熱烈向往。
雞首壺是當時當地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最終由于人們生活方式及審美取向的改變而走向消亡。就其流行的數百年間來看,雞首壺是當時成功的設計,滿足了當時人們的實用需求及情感需要。當下我國陶瓷設計領域尚存在較多抄襲、模仿的現象。當然,不可否認這是我國設計發展的必須經過的歷史階段。但一味的抄襲模仿,只能是一種“失落了本源文化身份的設計”3,不應該是作為陶瓷發明國家今后的陶瓷設計發展之路。雞首壺的設計實際上給當下我國陶瓷設計帶來許多啟示,以傳統文化為基礎,敏銳捕捉當下人們的情感需求才能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高附加值的產品。
注釋:
1. 百科詞條.百度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2.唐納德·A·諾曼.情感化設計[M].北京:電子工業從出版社,2005.05,第XXXI頁.
3.李硯祖.設計的文化身份[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07(03).
[1]中國硅酸鹽協會.中國陶瓷史[M].文物出版社,1982.
[2]尚剛.中國工藝美術史新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
[3]唐納德·A·諾曼.情感化設計[M].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5)
[4]丁俊武等.情感化設計的主要理論、方法及研究趨勢[J].工程設計學報,2010,17(01).
[5]袁榮.淺議六朝青瓷雞首壺的文化內涵[J].文物世界,2010(1).
[6]張亞林,王苗苗.談雞首壺的造型功能演變[J].中國陶瓷工業,2006(6).
胡偉,男,1992.06;武曉瑾,女,1990.04
景德鎮陶瓷大學,碩士,設計學(陶瓷藝術設計與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