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珂 (濟寧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 272100)
發揚民族優秀文化 推進群文事業發展
朱 珂 (濟寧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 272100)
我國是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有著極為豐富的民族優秀文化,這些都為推進群文事業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本文分別從保護優秀民族文化遺產,打造特色文化精品;弘揚民族傳統美德,加快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舉行民歌大賽,弘揚民族文化;以學校為載體來積極開展民族文化教學等多個方面來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民族優秀文化;群文事業;發展
群眾文化藝術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長期的生活、生產過程中所創造出來的文化結晶,具有較為明顯的民族特征,也是一個民族歷史形成的文化心理、民族風俗和人文精神。民族優秀文化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撐和重要的生產力資源,也是推進群文事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由此可見,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對于推進群文事業發展是極為有效的。
各地應該要按照"保護為主、突出特色、傳承利用"的原則,加大對轄區內優秀民族文化遺產進行搶救挖掘、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力度,增強民族文化自覺與自信,重點扶持能夠體現出民族特色的藝術表演團體,鼓勵優秀作品的積累與創作,打造當地民族特色文化品牌。與此同時,還要努力培育具有地方風貌、民族特色、時代特征和區域影響力的民族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軟實力。此外,各地還應該重點實施文化藝術"精品工程"建設,其中包括縣級的舞臺藝術經典劇目建設工程,重大歷史題材創作工程,優秀民族歌曲創作推廣工程,文學精品工程,優秀影視戲劇工程,優秀書稿工程,縣級優秀文化人才工程,發現和培養扎根基層的鄉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培養文學、戲劇、美術、書法、攝影、音樂、舞蹈、曲藝、民間文藝的專業人才,努力提升基層文化人才隊伍的產業能力,努力推進群文事業發展。例如四川省小金縣傾力打造民族文化品牌。近年來,在繼承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出版發行了《四姑娘的風采》等書籍、《四姑娘之戀》等光碟,收錄了大量的紅色歌謠、民間山歌、諺語、歇候語、傳說故事,同時制作了嘉絨文化本土風情歌曲專輯《喔呀呀,小金我的家》、歌曲《我要去小金》《贊拉的傳說》《小金牧民心歌》《歡騰的小金》《美麗小金我的家》等,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中華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熱愛勞動、吃苦耐勞、尊老愛幼、禮貌待人、團結友愛、協作互助、遵規守則、誠實做人等傳統美德就是最深層次的精神導向和行為準則,是值得我們追崇和弘揚的寶貴財富,也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體現。各地要積極開展“道德講堂”活動,組織廣大人民群眾認真學習各級道德模范、學習民族傳統美德,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從發現、學習“最美人物”,向爭做“最美人物”轉變。與此同時,為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可以舉辦一些傳統文化公益講座,以弘揚正氣,歌頌中華傳統文化精神為宗旨,將優秀經典與當前社會發展有機結合,提醒人們要勇于承擔家庭、社會責任,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等。此外,還要加快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各地要加快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突出抓好農家書屋、廣播站和衛星接收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修繕改造。并且深入實施廣播電視戶戶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升級改造等惠民工程。通 過座談會、板報、墻報、圖片展等多種形式宣傳民族傳統文化,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有效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和群文事業發展。
民歌是廣大人民群眾在生產生活中即興編作、口頭傳唱的音樂作品,具有靈活生動、平易近人、樸實簡明的特點,聚集了很多人的心血和智慧,體現出了民族優秀文化的精髓。各地可以定期舉行民歌大賽,弘揚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推進群文事業發展。例如某縣近期就舉辦了全縣民歌大賽,共吸引來自全縣11個鄉鎮(區)30支代表隊參賽,邀請縣群眾文化藝術館、縣文化館、縣音樂家協會的專家擔任評委。參賽選手既有80多歲的老者,又有10多歲的兒童。參賽曲目多為當地優秀的傳統民歌,既有悠揚婉轉的《土家妹子》,又有風趣幽默的《扯謊歌》,還有雄渾高亢的《唐崖魂》等。選手們用原生態的唱腔歌唱生活、歌唱愛情、歌唱勞動、歌唱大地的山山水水,博得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舉辦本次山民歌大賽,旨在弘揚優秀民族文化,打造群眾文化活動重點品牌,挖掘更多民間優秀民歌人才,為推動當地群文事業發展注入新的文化力量。
第一,各地可在當地學校開設民族文化教育課,以此來作為傳承民族優秀文化的有力手段來抓,并且還可以結合當地的民族文化來編寫校本教材;以“民俗禮俗、民族歌舞、民俗文化、民族風情、民族樂器、民族體育等”作為開設民族文化教育課的內容,借助學校開設興趣班平臺,向學生傳授民族歌舞和民間工藝,如舉辦了民族歌舞、民族工藝、民族樂器等興趣班,開展水歌、苗歌、刺繡、蠟染、剪紙、繪畫、銀飾、雕刻、蘆笙、銅鼓、木鼓、木葉水族蘆笙舞、銅鼓舞、斗牛舞、苗族蘆笙舞、古飄舞等教學。
第二,上好地方傳統文化課程,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課堂。可利用課堂講授、觀看視頻、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網絡技術等辦法,讓學生系統地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知識,感悟優秀傳統文化。通過讓學生誦讀文化經典、了解歷史名人、走近名勝古跡、知道古代發明、欣賞古建藝術、鑒賞古文字畫、喜愛書法藝術、欣賞戲曲雜耍、感悟風俗人情等讓學生逐漸、深入地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培養自覺熱愛傳統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自身素養,啟迪個人智慧,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立志用個人理想夢想踐諾中國夢。
第三,開展傳統文化主題活動,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心靈。各校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過程中,積極開展“四項”主題教育活動,知曉傳統文化知識,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內化于心,外化于形,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學生心靈。一是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品讀中華美文。使學生在誦讀、感悟、討論、交流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對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二是開展文明禮儀教育,弘揚中華美德;三是開展書法藝術教育,傳承書法藝術;四是開展傳統文化活動,感悟中華文化。通過參觀游覽文化古跡、親近歷史名勝、了解歷史文人、收集民俗民情、觀看書畫作品、欣賞戲曲名劇、尋訪文化名人等積累傳統文化知識,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1]楊志杰.群眾文化是社會和諧發展的催化劑[J].中國土族,2009(01):133-136.
[2]張巍.如何培養社區群眾文藝骨干,建立業余群眾文化隊伍[J].大眾文藝,2010(20):154-157.
朱珂(1983.10-),女,籍貫:山東金鄉,學歷:大學,研究方向:群文活動、群文事業發展、校外聲樂教學等,現有職稱、群眾文化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