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妮 (淮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235000)
魯迅的《祝福》與祭祀文化
陳雅妮 (淮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235000)
祭祀禮儀由來已久,恐怕是所有禮儀中最先發展起來的。古人認為地不順,不協調時,就會有妖怪或災害發生,《左傳·宣公十五年》:“天反時為災,地反物為妖,民反德為亂,亂則妖災生。”人們對很多自然現象認識不夠,于是就構想了另外一個世界的生靈在主宰這些現象,于是就有了神界,冥界的產生。人們渴望從具有超自然能力的神靈那里獲得福祿、健康,但是想要達成愿望就必須有所付出,因此,很早的時候,我們的祖先就懂得通過獻禮向神靈祈求保佑,這種行為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嚴肅的儀式——祭祀。
魯迅;《祝福》;祭祀文化
《祝福》是魯迅小說的代表作之一,它是魯迅第二個小說集《彷徨》中的第一篇,文章描寫在一系列的祈福祭祀活動中,祥林嫂一步步走向靈魂被碾碎的過程,她的結局與祭祀的內涵形成強烈對比,達到了發人深省的作用。
祭,《說文解字》釋為“祭祀也,從示,手持肉。”在古代祀與戎并為國之頭等大事。在漢字發展過程中,單音節詞逐漸減少,同義詞逐步合并使用,因此“祭”“祀”二字合用用以指稱所有祭祀活動。
《祝福》中一共有四次祭祀,而祥林嫂的命運也隨著這四次祭祀一點點改變,最終走向死亡。
灶神是民間常供奉的負責百姓口糧的神仙之一,可以保佑百姓“五谷豐登,財源廣進”。按照慣例,灶神每年臘月都要將自己在凡間接受香火的多少向玉帝稟報,百姓為了來年的風調雨順、生活幸福,就會在灶神上天稟報之前給他一些“好處”。在中國很多地區,“送灶神”會做麥芽糖,一來是麥芽糖甘甜可口,希望灶王爺喜歡吃,還有一個原因,據說是麥芽糖很黏,灶王爺吃了以后嘴就會被粘上,無法分開,這樣一開,他在玉帝面前就沒辦法說百姓壞話了。
今天民間祭祀與過去相比發生了不少改變,過去女性是不能參加祭灶的,但現在卻沒有了這條約束。祭祀時,人們把灶前舊的灶神像取下,另貼一張新的。在灶神像前擺上供品,有五谷、瓜果、黃羊等。除了灶王爺以外,人們還要為他的“馬”準備飼料,通常是黑豆、干草。而灶王爺的“馬”,通常由紙剪成,隨舊的灶王像一同焚燒。灶王爺在日夜兼程趕往天庭的過程中還需要一盞清油燈用以照明。之后人們焚香行禮:祈禱來年順利,五谷豐登。在煙氣裊裊上升之際,送灶神的大事便算是辦完了。
祥林嫂正是在這種送灶神的歡樂背景下迎來了人生的第一次轉變,她首次到魯鎮正是她丈夫剛過世不久的時候,所以,這次灶王爺的祭祀并沒有給祥林嫂帶來所謂的“福氣”。
“祝福”俗稱“請大菩薩”“請祝福菩薩”,起源于宋元時期,至今仍在民間十分盛行。人們送灶王爺上天之后,會在臘月二十八,選擇農歷中“宜祭祀”的日子,來舉行年終最隆重的嚴肅的祝福大典。按照老年人的說法,天上的菩薩喜潔凈,不進不潔之家。因此,“祝福”之前,必須把廳堂,祭桌,祭器等撣掃干凈。以雞,鴨,鵝等家禽為“牲屠”。以家禽作福禮,而呼“裝扮牲屠”或“化牲屠”以圖吉利。
祝福那天,前半夜或半夜剛過,人們就起床燒煮福禮。一般人家用“三牲福禮”即肉一方,魚一條,雞一只。稍富裕一點的用“五牲福禮”,加上鵝,羊肉。
上好福禮就拜“菩薩”,拜的只限男人,婦女和個別忌生肖的男丁都要回避,男人按輩分行三跪九叩大禮,拜畢,接著斟酒送神。主祭人恭恭敬敬地雙手執住竹簽,將神像請下來,再連同化紙,太錠,放在天井里事先預備好的撣塵用的竹梢堆上焚化。最后在火堆四周奠上一盅茶,一盅酒,祭祀儀式便告完成。
祥林嫂在每逢祝福的時候最忙,而忙碌正代表大眾對她的認可,在她被迫改嫁之后,她再沒資格參與祝福儀式,這正是她被徹底擊垮的開始。
古人認為已故的親人并不會完全消失,他們以一種我們無法感知的形式存在,并具備一種神秘的力量,可以降禍或賜福于子孫。此外,他們還相信祖先故去之后會升天擔任神仙,于是祖宗擁有了與神仙相同的崇高地位,并逐步取代神仙成為接受凡間祭祀的主體。
中國是一個有著長期封建社會歷史的國家,家族、血緣的觀念很強,對祖先的緬懷、敬仰就在各種充滿崇敬、親情、溫情的祭祖儀式中表達出來。過去,民間幾乎各家各戶都在正廳供奉祖宗的牌位,無論逢年過節還是喜慶豐收,都要在祖先牌位前供奉。在祠堂祭祀中,每年正月初一、立春日、冬至日和每月朔望,要在祠堂里參祖。遇到節日,如清明、端午、中元、重陽、臘八、除夕等,要向祖先祭拜,表現出“祭祖如祖在”的肅穆情懷。
(一)日常祭祖
每年的初一、十五,人們都要在家中祖先遺像或牌位前焚香叩首,全國祭祀祖先的情況大致相同。除夕之夜,到祖先墳前放鞭炮、上香、燒紙、供奉。吃團圓飯的時候,多擺一副碗筷,以表達自己沒有忘記死去的親人,讓祖先如生前一般與家人團聚,一起享受節日的歡樂氣氛。正月初一更是要把祖先牌位或遺像供在正廳,擺上供品祭祀祖先。
(二)清明節祭祖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概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歷書》記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魯迅在《祝福》中一共提到兩次祭祖,一次是捐門檻之前,還有一次是在祥林嫂捐門檻之后,盡管她傾盡所有捐了門檻,眾人對她的看法依然沒有改變,在他們眼里,祥林嫂依舊是“不潔”之人。
祥林嫂的靈魂這一次被徹底擊垮,她意識到自己永遠都不能被這個社會所接受,她在人世間永遠沒辦法抬起頭做人,更可怕的是,死后她也不能安心做鬼。如果人間的痛苦可以用死亡終結,那么死后的痛苦卻只能無限期的承受下去,祥林嫂至此徹底絕望了。她如同一個木偶人游走在魯鎮,在一個充滿“祝福”的夜晚離開人間。強烈的反諷襯托出祥林嫂的悲慘與魯鎮人的冷漠無情,是他們的冷血一步步摧毀祥林嫂的精神支柱,讓她對這個世界充滿絕望,并且把她死后能見到兒子的一點點期盼也毫不留情地扼殺掉。祥林嫂的命運是作者對舊社會的批判、吶喊,也是對廣大民眾的拷問與啟示。
[1]劉艷霞.祭祀習俗[M].黃山書社,2012.
[2]江紹原.民俗與迷信[M].北京出版社,2015.
[3]王俊.中國古代祭祀[M].中國商業出版社,2015.
[4]刑海霞.《祝福》與中國祭祀文化[J].評論者說,2005(11).
[5]張全之.祭祀儀式:魯迅小說的文化人類學闡釋[J].小說研究,2010(12).
陳雅妮(1992.03-),女,漢族,安徽宿州人,淮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