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飛 (三門峽職業(yè)技術學院 472200)
《左傳》中的女性形象探微
李安飛 (三門峽職業(yè)技術學院 472200)
《左傳》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部偉大的敘事文學作品。眾所周知,事件、人物、情節(jié)、場景是敘事文學作品的主要構成因素,而人物以及形象的刻畫推動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左傳》在記敘歷史事件的同時描寫了眾多不同類型、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其中女性作為文學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特殊人物群體,在《左傳》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星空中猶如黑夜閃爍于遙遠天際的群星耀人眼目。探索和分析《左傳》中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可以讓我們了解當時女性的地位及其在歷史事件中所起到的作用,從中透析出一些文化意蘊。本文就對《左傳》中的四類女性形象進行了分析。
《左傳》;女性形象;勇于反抗;愛國意識
《左傳》是一部編年體史書,它“文史皆長”,不僅記敘了250余年列國在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活動,同時也塑造了形形色色的歷史人物,有叱咤風云的霸主、助紂為虐的奸臣、荒淫暴躁的昏君,也有捍衛(wèi)國家尊嚴的愛國者,還有一些在男性光環(huán)襯托之下的女性形象。而沒有女性的文學作品不是一部好的作品,女性永遠是文學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組成。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左傳》中的女性形象。
春秋時期,在那個特定的“禮崩樂壞”的大環(huán)境下,諸侯國的地位和實力呈上升趨勢,成了歷史的主角,于是各諸侯國采取了政治聯(lián)姻的策略,以維護自己的利益,這就決定了這些諸侯國君的妻妾也都是國君之女,她們在這種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下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國家的政治生活中,建言納策。
作為上層貴族女性,她們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才華,文化素養(yǎng)也比較高,又因為從小就處在宮廷政治斗爭的漩渦之中,見慣了政治斗爭的殘酷無情,在耳渲目染下形成了敏銳的政治意識,這就使她們具有超過一般女子的見識和作為。在當時的大社會環(huán)境下,她們是作為男性的附庸而存在的,雖沒有實權,卻更能冷靜、清醒地分析政治形式,并在國君的內外交過程中參與國家事務,提出建議。
《左傳》塑造了大量貴族女性形象,她們大都有著比較清醒的頭腦、敏銳的目光以及果斷的行動。如楚武王夫人鄧曼、陳大夫懿氏之妻、晉大夫叔向之母、伯宗之妻等,都具有高遠的政治抱負和見解,足智多謀,具備許多男子都沒有的遠見卓識。衛(wèi)定公夫人定姜,勸諫定公接納大夫孫林父,表明她能夠權衡利弊、趨利避害,具有大局意識,深諳為政之道,替孫林父確定占辭,又表明她懂得軍事。孫林父得以重回衛(wèi)國在一定程度上是依賴定姜之力的。她在政治上的見識和為人處事方式也得到了卿、大夫等男性的認同。
楚武王夫人鄧曼也是典型代表。公元前690年,楚武王準備親自出征隨國,齋戒后,告訴自己的夫人鄧曼:“我有點心虛。”這時,鄧曼說了確定自己歷史地位的一段話:“王祿盡矣!盈而蕩,天之道也,先君其知之矣,故臨武事,將發(fā)大命,而蕩王心焉。若師徒毋虧,王薨于行,國之福也。”她從物極必衰、物盈而蕩的天道自然之理推斷出楚武王擁有的福祿已盡,并預言此次出征,如果僅僅是武王卒于軍中,而軍隊沒有虧損就是國家的福氣,國之萬幸了。讓人難以想象的是作為妻子怎么會在丈夫最低落的時候說出這樣的惡毒詛咒呢?后來發(fā)現(xiàn)這是一句反話,目的是勸誡楚武王不要出征,不要再挑起戰(zhàn)端,她要教給楚武王的是“止戈為武”的道理,并最終想讓楚武王明白“天命”是不可違的。在楚國已經足夠強大的時候,應該想到的并不是如何繼續(xù)擴張,而是切實解決國內的民生和矛盾。不過這個事情的最后結果也正好印證了她的預言:武王卒于行軍途中,多虧隨行的令尹斗祁與莫敖屈重機警,秘不發(fā)喪,以楚王的名義進入隨國并訂立盟約,在返回楚國的時候,直到大部隊渡過了漢水才公布了喪事。這里,我們看到了一位卓識遠見而順應時命的預言家的形象。
這類女性,她們足智多謀、聰慧,大多是以政治家的形象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同時也是《左傳》女性形象畫廊中構筑出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不論在什么樣的時代背景下,女性都有自己的追求,只是在各種原因和束縛之下,追求的力度和范圍不同而已。這種追求的突出表現(xiàn)是追求自己的愛情和個人幸福。《左傳》中也塑造了這樣一群個性鮮明的普通女性形象。春秋時期,在以男權為中心的社會環(huán)境下,女性不甘于當時傳統(tǒng)道德觀念的束縛,認識到了自身的價值,勇于追求自由與愛情,并不惜一切反抗當時的傳統(tǒng)勢力。
一是未婚女性在婚姻生活的選擇上逐漸具有了自主性。如春秋時鄭國大夫徐吾犯之妹非常美貌,有兩個各方面條件都不錯的貴族去求婚,兩方勢力不相上下,徐吾犯覺得得罪不起難以取舍,于是將這件事情向執(zhí)政大臣子產報告。子產也不愿意蹚這趟渾水,他給徐吾犯出了個主意:“你就讓你妹妹自己挑一個吧。”徐吾犯后來就“使女擇焉”,其妹最終實現(xiàn)自主抉擇。從這里可以看出,女性在一定的情況下被賦予了自主選擇權,初步實現(xiàn)了個性解放。
二是已婚婦女面對悲慘命時的抗爭。聲伯同父異母的妹妹就是一個抗爭之女的代表。聲伯起初將異姓妹妹嫁給了施孝叔,可由于晉魯是盟國,晉國的將軍郤犫向聲伯求親,聲伯不敢得罪晉國,于是拆散了妹妹與施孝叔一家,將妹妹轉嫁給了郤犫,而妹妹是極不情愿的,她求助于夫君施孝叔,施孝叔卻給了她一個悲痛欲絕的答案:“我不能因此去死或逃亡。”她無奈只好遠嫁晉國。后來郤氏被滅,晉人又將她和她與郤氏所生的兩個兒子送還施孝叔,妻子失而復得,施孝叔本該高興,孰料當他得知妻子還帶來了郤犫的兩個兒子時,竟慘無人道地將兩個兒子丟進黃河活活淹死,聲伯妹妹大怒說:“己不能庇其伉儷而亡之,又不能字人之孤而殺之,將何以終?”于是她絕塵而去發(fā)誓終生不再嫁。聲伯異母妹妹經歷了無奈、順從、委屈說理以至于后來強烈的怒責抗爭,體現(xiàn)了其反抗個性的成熟過程,是一位具有反抗意識、追求人格獨立的典型女性人物。
在春秋時期這個特定的環(huán)境下,諸侯國人們的宗國意識非常突出,女性也不例外。她們能夠敏銳地捕捉到政治聯(lián)姻的實質,認識到在這種聯(lián)姻中自己所肩負的責任,并盡力借助自己特殊的身份保護宗國的利益。
最為典型的是許穆夫人。許穆夫人在少女時代就深為祖國的安危而擔憂,思索著如何為保家衛(wèi)國做出貢獻。許穆夫人長得貌美多姿,許、齊兩諸侯國都派使者前來求婚。她在考慮婚嫁之時將衛(wèi)國的利益作為自己擇偶的標準,想選擇實力強大的齊國,舍棄國力微小而偏遠的許國。可是父母之命難違,她最終還是嫁給了許國國君許穆公。公元前660年,衛(wèi)國被亡,她想讓許穆公幫忙收復國土,但許穆公怕引火燒身,不敢出兵。許穆夫人氣恨交加,她毅然決定親自快馬加鞭趕赴漕邑。許國的大臣紛紛去攔阻她,指責她。許穆夫人堅信自己的決定是無可指責的,她決不反悔,并寫下了千古名篇《載馳》,詩中除了許穆夫人對衛(wèi)國亡國的焦急和悲痛心情外,還有就是對丈夫許穆公不予援手施救的一種憤怒,同時也表明了許穆夫人堅強的意志和歸國的決心。許穆夫人也以其熱愛祖國、敢于斗爭、穩(wěn)重自持、深謀遠慮而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杰出的愛國女詩人。
《左傳》中描寫的這類愛國女性形象具有明顯的民族感情色彩,她們雖已嫁到他國,但對自己的宗國仍然保持高度的關注,不忘自己的責任,盡自己的努力為自己的宗國提供利益。
很多事物自古就是良莠兼有,女人也不例外。有比較可愛的,就有自私自利的,有善良的,就有惡毒的,有忠實可靠的,也有荒淫無道的。《左傳》中也有一些女性或自私自利、完全以自我利益為中心,或荒淫無道,或殘忍、狠毒、利欲熏心、追名逐利,為了在政治紛爭中得到權力,用盡各種手段。
鄭武公的夫人武姜育有兩子——莊公和共叔段,但是武姜因為難產的原因厭惡長子,寵愛幼子共叔段。后來長子繼位,她為共叔段謀取了地勢險要之城為封地。共叔段受封后,積極擴充勢力,掌握鄭國近半壁江山,武姜同意作為內應,與共叔段里應外合,陰謀發(fā)動叛亂,為叛軍打開了城門,至死傷無數(shù)。后來莊公趕走了共叔段,將姜氏置于城穎,并發(fā)誓:“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武姜根據(jù)個人的喜好來決定對人對事的看法,是極端自私的,并讓兄弟失和,大動干戈,同根相煎,不顧江山社稷和百姓憂樂,是一個極端自私自利的女人。
荒淫無道的淫婦典型當屬夏姬。夏姬三次成為王后,先后七次嫁給別人為夫人,共有九個男人因為她而死,號稱“殺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國兩卿”。夏姬與陳靈公、孔寧、儀行父通奸,這三人都穿著她的內衣在朝堂之上嬉戲,飲酒作樂時還公然討論夏姬之子征舒是何人之種,征舒終于不堪其辱,憤而弒靈公。此事卻成為楚出兵的導火線,楚借討逆之名滅陳而車裂夏征舒。夏姬成了禍國之女,因為她的淫蕩而導致子死國滅的下場,同時也因為她,使她的女兒不能得到好的歸宿,這可真是“淫而招亂,亡子亡國”。
《左傳》里面有一類女性擁有強烈的權力欲與覬覦君位的野心,在這種心態(tài)的支配下,在其實施不可告人目的的過程中,手段十分兇殘與毒辣,有時為達目的,甚至是無所不用其極。這類形象的主要代表是晉國的驪姬。驪姬以美色獲得晉獻公專寵,陰險狡詐,獻媚取憐,逐步博得晉獻公信任,參與朝政,但驪姬仍不滿足,使計離間挑撥晉獻公與兒子申生、重耳、夷吾的感情,迫使申生自殺,重耳、夷吾逃亡,改立自己所生之子奚齊為太子,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驪姬之亂。《左傳》中對驪姬的描寫,為我們活靈活現(xiàn)地刻畫出了一個陰險毒辣、玩弄詭計的毒婦形象。
此外,《左傳》中還描寫了許多其他女性人物,她們的刻畫都生動活潑,各有特點,以各自不同的風貌、品質、情操,鮮活地呈現(xiàn)在了讀者的面前。這些女性形象在文學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響,為后人研究先秦文學提供了方向。
[1]于淑華.《左傳》所描寫的女性形象[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1).
[2]李艷華.《左傳》女性形象探微[J].湛江海洋大學學報,2004(2).
[3]史繼東.試論《左傳》中“干政女性”形象[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7(10).
[4]余英華.試析《左傳》中貴族女性與政治生活的關系[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05(5).
[5]吳美卿.《左傳》女性人物形象及意義[J].江西社會科學,2000(6).
李安飛(1981- ),女,河南省盧氏人,首都師范大學文學碩士,現(xiàn)為三門峽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