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發友 (四川省成都市雙流藝體中學 610203)
涅槃重生的民間美術
李發友 (四川省成都市雙流藝體中學 610203)
時代巨變,當代視角下的民間美術,如何涅槃重生,找到新的突破?本文試圖分析民間美術的定位及發展,尋找新的可能性。
繁衍與傳承;學院教育;民間美術
《農村學校義務教育階段藝術學科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的實踐研究》課題組
民間美術在狹義上或可稱之為“民間圖騰”。圖騰即印第安語的音譯,意為“他的親族。”從原始部落的崇敬萬物到形成圖騰崇拜,先民的精神活動就附著在這些宗教儀式和圖騰崇拜中,歷史更迭,人們不斷賦予圖騰以新義,在發展創新中逐漸積淀,傳承。這種“集體無意識傳承”是民間美術的重要特點。民間美術因富含民族文化發展的基因,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母體,不同的文化及藝術門類在此基礎上產生、衍化。原始部落的圖騰從崇敬萬物神靈開始,演變出生殖崇拜寓意生命的繁衍,生生不息的愿望。日出而耕,日落而息,黃河兩岸的先民們思考著最樸素的陰陽哲學觀。“陰陽相生,生生不息”哲理之中孕育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先秦諸子的思想源頭莫不在此。
民間美術中類似圖騰的生殖崇拜如吉祥圖案“七子八婿、蓮生貴子、等多子的觀念,生命樹、抓髻娃娃、佛陀媽媽、葫蘆、蝴蝶魚等符號,都直接或間接地表達對生命繁衍的祝福及崇拜。這些有著“中華民族母體文化”“文化活化石”之稱的民間美術,正以令人扼腕的情形消亡。保護民間美術,是這個時代的責任。我們也欣喜看到大家的努力,如各級政府積極申報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中小學新課程改革提倡研究“鄉土、本土”的地方民間美術教材、潘魯生先生致力建設“中國民藝博物館”、曹力先生為代表的民風與院體的對接,積極探討民間藝術轉化的可能性等。
有信仰才會有需求,民間美術是依賴于對傳統文化的信仰才能得以發展和繼承。民間藝術存活在中華民族傳承的文化信仰里,現代信息社會中很難想象年輕人去學剪紙,玩泥塑的玩具、看戲曲等。民間藝術消亡最早可追溯到清末的“洋務運動”,初開國門一味追求寫實,西方科學化、理性化開始否定之前的所有體系。康有為詩作“畫師吾愛拉飛爾(拉斐爾),創寫陰陽妙逼真”。作為“新文化”運動的發起人之一,康有為在政治圈里擁有巨大的影響力,他對西方繪畫陰陽逼真的個人愛好極大地干預了東方審美價值體系。五四運動諸多學者“改良”和“改革”之中爭斗,最終演變為革命路線,重建新的體系。這種口號下,民間藝術依然保持著“集體無意識傳承”,民間美術的根基仍未顛覆。
民間美術和傳統文化相輔相成,在文革清洗過后的中國鄉村,我們欣喜地看到民間美術頑強的生命力。山西忻州、代縣、定襄一帶的泥娃娃、包括四大名繡在內普遍存在于中國各地的民間刺繡工藝、陜西剪紙、河北蔚縣染色刻紙等等不同種類、不同地方以及少數名族的民間藝術都在延續。這些地方特色民間美術的存在豐富了民間美術的樣式,受旅游市場帶動,也成為批量生產的商品。“后現代”的當下社會,充斥著麻木、冷漠、空洞、技術化的大量復制生產成千上萬的“圖像”,它們構成豐富、喧囂的生活表象,對迷失在沒有信仰約束的年輕一代人里,民間美術顯得那么珍貴而又缺乏吸引力。民間美術在當代生存的可能性只有轉化、創新才能達到真正的可持續發展。創新的含義同時也應當定義為:根植于傳統文化,在歷練與孵化的基礎上學習和創新,而不是徹底顛覆。
很多民間藝術出現了“人存藝亡”的現象,我們不能期待做泥塑的民間藝人一直入不敷出地堅持。民間藝術大范圍消亡或已成必然,只有與當代社會生活進行對話,才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民間美術在學院教學中也具重要意義。由專業院校進行民藝考查,讓民間藝術的樣式和精神內涵在不同的藝術領域進行轉化和發展,將民藝融入到當代藝術創作中來。讓中國當代藝術具有本土文化價值和藝術面貌的同時也刺激了對民間藝術的考察和整理力度,起到相應的宣傳和保護作用。
造型藝術的借鑒意義:民間美術與原始藝術血脈相近,造型特點同樣是單純明快、稚拙樸素、概括及隨意。民間美術帶有原始藝術的基因,因而有幼稚、粗獷和野蠻的作風。黃河流域的先民們,以對造型特有的理解方式進行創作,用簡樸的方式表達人們對審美的追求和心理愿望。當代藝術創作如雕塑、油畫、國畫、漫畫等可以在豐富的民間藝術樣式中找到創作的源泉。比較成功的案例如呂勝中的“小紅人”系列藝術創作。從剪紙中的“抓髻娃娃”,獲得靈感。模仿民間藝術的造型特點,創作出結構比較復雜的小紅人形象,并以此組成各種類型的藝術創作,“小紅人”成為他的藝術創作符號,并取得巨大的藝術成就。
對于科學、理性、精確的表達是文藝復興以來油畫長期追求的目標。照相技術普及,使油畫紀實功能被取代,油畫藝術因此從寫實中解脫出來。20世紀的西方當代藝術回歸到原始藝術的創作狀態中去,廣泛借鑒東方及非洲原始木雕的藝術營養,產生出具有創新價值的新藝術體系。這種返璞歸真的藝術創作,在我國民間藝術中同樣有強大的生命力。曹力先生通過對民間藝術十幾年的考察,在油畫和雕塑創作中出現既民族又非常現代的藝術作品。這些創作是西方油畫的表現技法,但精神內涵純粹是民族化的。曹力先生的藝術實踐為中國油畫發展新增了一種藝術樣式,具有非常重要價值和意義,也是民間藝術轉化成功的典型案例。
民間藝術在設計、繪畫、陶藝、建筑等諸多領域都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尤其在設計領域,產品最終會走向每一位使用者。設計理念將完整體現在產品中,如果產品能很好結合民間藝術樣式與當代人的使用體驗,就能獲得極佳的效果。民間美術的所延生出的設計思路,會讓產品具有民族特色的同時,也在潛意識中傳播傳統美術。
立足于本土,從本民族精神價值體系中吸取營養創作出的藝術作品,才能在世界藝術領域中體現獨特的、無法替代的藝術價值。藝術創作的轉化需要一定的藝術素養和長期實踐、探索才能實現。也許泥塑玩具、剪紙、年畫等民間藝術樣式最終消失了,但其藝術精神內涵、造型元素在未來社會生活中任何一件藝術作品——大到建筑、城市雕塑,小至一件小掛飾中都可以得到延續;讓每一個人從任何件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作品中感受民間藝術帶來的藝術感動,延續民間藝術的生命。
李發友(1985-),碩士畢業于清華美院繪畫系,研究方向為東西方現代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