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鵬 (塔里木大學西域文化研究院 843300)
淺談高校歷史文化博物館的講解工作
王 鵬 (塔里木大學西域文化研究院 843300)
高校歷史文化博物館是傳播愛國主義和傳統文化的教育基地,如何為參觀者提供更好的教育和觀賞服務,是當今高校歷史博物館講解工作發展不能回避的話題。
講解;教育;高校歷史文化博物館
目前中國高校博物館已經建成超過150座,然而許多高校歷史博物館卻門庭冷落,由于沒有或缺少講解工作,社會教育和惠及師生,成為很遙遠的話題。社會教育是辦好博物館的根本要求,即社會教育是博物館的生命線。我們應該認識到,尤其是在高校歷史博物館,講解工作的好否,直接作用到社會教育的開展,進而影響到了博物館的發展。
1.無人可講的現狀
如果說高校歷史文化博物館是愛國主義教育和歷史文化傳承的載體,那么講解員團隊顯然就是一個全面向外的窗口。沒有窗口,觀看者看不到、聽不到教育和傳承信息。很多情況下,缺少專業的講解團隊導致高校歷史博物館弱化為單一的研究基地,接待上級的政績“看點”。
2.照本宣科的現狀
我們很容易在參觀博物館的人群中看到這樣的現狀(數據來源實際調查):40%的學生觀眾(以中小學生為例)看不到和聽不到最應該講的愛國主義教育信息,40%的一般游客看不懂和聽不懂講解員在講什么,5%的專家學者在沒有“王牌講解員”的情況下因自身知識淵博而感覺索然無味,15%的上級單位視察人員看到和聽到的更多是為尋求政策等支持而闡述的講解。
3.缺乏培訓的現狀
至于講解員培訓工作,目前在多數高校歷史文化博物館還在起步建設階段。因為上述兩個原因,一方面說明講解員培訓工作變得越來越重要,另一方面找不到合適的講解員,缺少經費和政策的支持也是目前講解員培訓工作停滯不前的重要原因。
講解員講解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要求科學性與知識性。作為講解員,講解語言一定要規范準確,表達意思清晰明了,并且必須符合科學事實,不可憑空臆造。而在具體講解過程中還需根據不同人群進行側重點不同的講解。健全的講解員團隊、針對性的講解及為此而進行的培訓工作是提升講解工作的重要手段。
1.健全講解員團隊
(1)解決誰來講的問題
高校歷史文化博物館的建立立足高校、立足歷史文化類專業、立足于相對強大的歷史文化師資力量。我們應該充分發揮這些立足點的作用,首先吸納不同研究方向的專業的歷史文化類教師作為“研究型講解員”,其次吸納歷史文化專業的在讀本科生、碩士生作為“學習實踐型講解員”,最后吸納地方政府、企業及文化產業等社會知名人士作為“創新融合型講解員”。這三個講解員隊伍互相配合,學生講解員負責日常講解,老師講解員負責接待專家學者,社會講解員通過融合地方特色面向上級單位及企業進行特色講解。
(2)解決待遇的問題
作為提供教育和傳承的基地,作為非營利、永久性、對公眾開放的的場所,博物館應具備免費開放經費。免費開放經費應保障日常講解工作開銷。其中,人員待遇上,應向學生講解員發放至少高于“勤工助學”待遇的值班講解月工資,并根據講解次數應有相應獎勵工資。應對老師講解員和社會講解員按講解次數也應有相應的待遇。
2.改善講解思路
高校歷史文化博物館講解人員最基本的講解素質就是要具備扎實的基礎歷史文化知識;最基本的講解手段就是流利的、生動的描述出博物館所要展示的歷史文化知識;最終的目標就是要讓觀看者獲得知識和感悟,達到教育和傳承的目的。在講解過程中,任何將基礎知識講錯的環節都是不可容忍的,任何不能吸引觀眾的講解都是不成功的,所有講解過程都是為了最終目標而進行的嘗試和努力。
(1)解決“背錯”的問題
在講解過程中,博物館所展現的歷史文化知識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諸如在講解中因個人知識水平局限、對講解詞死記硬背,在講解中將文物的年代、分類等基礎知識講錯、背錯,是講解工作不可容忍的事故。合格的講解員應具備歷史文化專業知識,保障準確沒有爭議的描述歷史文化知識。最基本的、正確的講解才能維護博物館最基本的神圣性。
(2)解決“羅列”的問題
一位學生講解員在向一般觀眾講述曹操時說:“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講解員講解內容正確無誤,語言平直,知識點羅列完整,但恰恰忽視了與觀看者情感上、表情上的交流。“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年過四旬的“奸雄”曹孟德在東征烏桓勝利后,叱咤風云,躊躇滿志的抒發出不信天命、奮斗不息、追求偉大理想的英雄情懷,在這樣的壯志豪情下,曹操勵精圖治,統一中國北方,開創曹魏政權,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奠定基礎。”一位資深講解員這樣講到。觀看者在觀看人物注釋的同時,聆聽講解員激情澎湃、抑揚頓挫的同時,很容易接收到了曹操作為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及軍事家的事實,并對曹操追求理想、不懈努力的豪情壯志所觸動,學到了知識,獲得了感悟。一個優秀的講解員應具備這種突破“羅列”現狀,創新語言和方式的能力。
(3)解決不同觀看者文化知識需求的問題
博物館作為具有研究功能的場所,所表述的文化知識深度不一。“照本宣科”似的講解顯然不能滿足不同群體對文化知識的需求。對中小學生群體應以最基本的歷史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為主;對一般觀眾應著重進行基礎歷史文化知識的推廣;對專家學者應弱化講解描述,針對博物館具有獨有研究深度的主題進行討論講解。針對不同的群體分類,進行不同層次、側重點不同的講解是解決不同群體對高校博物館歷史文化知識需求的根本途徑。
3.建立培訓機制
(1)基礎培訓
基礎培訓的作用就是要讓講解員把博物館所要展現的歷史文化知識用大方得體、流利自然的姿態表述出來,并且表達正確。需要進行基礎培訓的講解員一般為新手學生講解員,可制定計劃,集中進行半年左右不低于50學時的培訓。培訓主要針對新手講解員專業基礎知識、文字表達功底、儀表儀態進行。
(2)“傳幫帶”培訓
研究型講解員和社會型講解員的講解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極為難得的學習和互相學習的機會。“傳幫帶”培訓就是要講解員根據自身講解情況,聆聽其他講解員講解和向資深講解員學習的過程,可根據現實情況,做靈活性較大的培訓計劃。
(3)交流創新培訓
博物館講解稿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個講解員、每個展廳的講解興趣點和激情點也都是不一樣的。博物館講解團隊應針對這些興趣點和激情點進行定期的討論和交流,對參觀者感興趣的點進行分享,對自身講解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進行探討交流,充分利用知識的碰撞,形成不斷進步、不斷創新的講解思路。
高校歷史文化博物館肩負著傳播歷史文化知識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大使命,擁有高質量的講解團隊,制定健全的培訓機制,發展不斷創新的講解思路對提升講解工作、推進高校歷史文化博物館發展是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徑。
[1]劉彩霞.博物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10).
[2]桑穎.淺談博物館講解中的情感因素[J].中國會議,2015(03).
[3]李新艷.淺論博物館講解中的常見問題及應對策略[J].學周刊,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