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燕兵 (南通大學 226000)
紅色經典文化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運用探究
——以革命樣板戲為例
杜燕兵 (南通大學 226000)
紅色經典文化是東方文化的寶貴財富,是中國特定歷史時期的一種文藝現象。在現代設計中,中國元素的感染力已經開始慢慢地影響世界,而紅色經典文化也在吸引著眾多學者的關注。本文就將從紅色經典文化的內涵、特征、優勢等幾個方面來探析紅色經典文化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運用。
紅色經典文化;革命樣板戲;視覺傳達設計
“紅色經典”是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中具有東方神秘色彩的獨特的中國文化,它記憶了很多血與淚的歷史,也包含了一個民族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紅色經典”在當代視覺設計中的應用是對紅色經典文化的激活和再建,有利于現代社會對紅色正能量的宣揚,
對“紅色經典”一詞的考究現最早可以追溯到1967年當時是東非肯尼亞青年在《人民日報上》對《毛主席語錄》的稱呼,但是并沒有流行開來。而算的上是正式出現的應該是1996年《人民日報》對革命樣板戲的稱呼了。但是到了現代人們對“紅色經典”的定義卻更加的不一致了,有人用來的專指革命歷史題材的文學專著;也有人說是指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上傳達的精神指導下創作的所有與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政治運動和普通工農兵生活的有關的典范性作品。這兩種無非就是狹義和廣義的區別,本文所指的紅色經典文化范圍雖然也比較廣泛但是會著重分析革命樣板戲的藝術特征和運用方式。
紅色經典文化的特點在于“紅”,這種文化是人民大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革命歷史進程中創作的歌頌人民、歌頌共產黨、歌頌革命、歌頌社會主義建設、歌頌進步的優秀的文藝作品。紅色經典的先進性,在于他是在與時俱進中產生的,具有那個時期鮮明的烙印。它的世界觀、價值觀、認識觀等形成了一定的系統,并且影響和激勵了一代人;而且紅色經典的思想也沒有因為思想原則、輿論范圍的變遷而過時,沒有隨時間的長河而流逝,這大概也是它被稱為“經典”的原因。
“樣板”一詞原是工藝上的名詞,指成批成套的加工機械產品時使用的加工底本。而“樣板戲”一詞的出現是1966年《智取威虎山》演出之后,上海的兩位工人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文章贊揚,稱其為“樣板戲”,至此“樣板戲“才開始流傳。
“樣板戲”是五四以來惟一從民族自我出發的戲曲革命成果。具有嚴格的創作形式和規范,而且硬性要求所有藝術創作都必須遵守。例如要努力塑造工農兵英雄形象的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以及用反面人物陪襯正面英雄人物,其他正面人物烘托主要正面人物,再利用環境渲染烘托主要人物的“三突出”原則等。就是這樣一個形式上嚴格、單一的現代戲劇具體具有什么樣的藝術特征呢?
第一,對民間文化傳統的保存和再現。通過樣板戲的故事情節我們看到很多民間的文化傳統,很多的劇情模式都是民間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如紅燈記“赴宴斗鳩山”一場就非常富有民間趣味,其實這些故事情節大家都能預料到結果但是讓我們感興趣的是鳩山、李玉和唇槍舌戰的過程讓我們覺得和“道魔斗法”一般精彩;還有如鋼鐵澆筑般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形象,他們是普通人但是卻沒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只有一顆一心向黨、向人民的心,精神上無限高尚、高大,是一群現實中不存在的理想主義色彩十分濃郁的英雄形象,只能說這些形象是按照民間神話中塑造神的手段加以塑造出來的;另外還有民間常有的“一女三男”的角色模型以及真實的民間故事等,這些在樣板戲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運用。
第二,經典的臺詞和人物造型。首先,樣板戲中的人物貼近生活,也在觀眾中深深地扎下了根。許多人物、臺詞已經成為典故,譬如《紅燈記》中“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里里外外一把手”;《沙家浜》中阿慶嫂唱的“人一走茶就涼”“鳥槍換炮”;《智取威虎山》中少劍波說的“狐貍在狡猾也斗不過好獵手”“它撞我槍口上啦”等,已經被廣泛流傳下來進入口語之中,有些甚至成為了“真理”被大家廣泛的運用。
其次,樣板戲的每個演員的動作都是標準的,不論是京劇把式還是芭蕾舞步正面人物的一些經典動作都已經被大家熟知,這些動作使得樣板戲中的人物都具有很強的識別性和藝術表現力。而且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造型差別很大看過的人都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獨特的“樣板”色調和圖案。文化大革命期間所有的紡織品色彩都被籠罩在單調的藍、灰、綠、黑、褐五色之下,紅衛兵裝的流行使得軍綠色成為了當時的流行色,當然還有紅衛兵的紅袖章這些都是樣板戲中十分明顯的特征。而劇中演員的服裝、道具的圖案也都是“樣板團”嚴格規定不能更改的例如海港中女工的襯衫,所有的花色、料子、尺寸都是根據演員嚴格規定的,連圍巾的圖案都是規定好不能更改的。這些圖案都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只要我們稍加利用就能成為很好的設計元素。
紅色經典再次出現的人民大眾的視野之時,就帶來了巨大的商機,吸引了眾多的關注和傳承,然而由于對待紅色經典作品的商業化理念加重,使紅色經典出現了后現代主義的文化色彩。20世紀90年代以來,翻拍、改編“紅色經典”成為影視劇藝術生產領域的一股熱潮,但是對原著的故事情節、人物性格、思想感情進行胡編亂造,為了收視率等所謂市場需求,想當然捏造所謂人性內容,毫無羞恥的添加愛情的“佐料”,致使原作的精神立場被淡化甚至消失。我們應該知道,紅色經典文化是那個時代人們的理想追求,也是當時社會的審美公式,滲透著人們深厚的感情,想要顛覆這些東西,自然會受到歷史和人們的批判。
再說工藝美術領域,除了部分收藏家熱衷于收藏毛澤東時期的一些作品包括海報、像章、連環畫、郵票等之外,當今的視覺傳達工作者卻很少去接觸這些。上一輩的美術工作者受這些“樣板戲”的迫害已經從心底拒絕了他們,而新一代的設計者由于對此時期的文化了解甚少而且抱有不謹慎的批判態度,也沒有人去運用創新這些東西,所以在視覺傳達領域對紅色經典的傳承還遠遠不夠。那么紅色經典文化到底有哪些優勢值得我們去運用呢?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闡釋:
首先是弘揚民族經典文化,引領多元化設計潮流。20世紀80年代以后,平面設計進入了一個設計風格多元化的時期,沒有哪種設計潮流和風格始終處于主導地位。多元化的設計已經成為了當代設計的趨勢,地域的獨特性、民族的多樣性已成為熱門的話題?!霸绞敲褡宓木驮绞澜纭?,民族文化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然而堅持現代設計中的民族性,也是對傳統民族藝術的尊敬和傳承。
其次是符合當前懷舊復古的潮流趨勢。復古,作為當前的一種流行趨勢、是指通過現代的一些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對歷史上某些時期的經典作品的經典元素加以提煉創造,從而產生新的符合大眾需求的藝術作品。作為新時期的年輕一代對60、70、80后的生活年代都非常感興趣、對爺爺奶奶講的紅色事跡都充滿了好奇,當下搪瓷杯、紅水壺、?;晟?、軍綠小水壺等復古小雜貨深受年輕人的喜愛。雖然這些東西不能成為現代的主流產品,但是卻能給我們帶來美好的回憶給年輕人帶去一顆閃閃的“紅心”。
最后是可以滿足消費者的審美心理需求。當今全球化社會中,東西方文化呈現百花齊放的狀態,大家越來越需要展現個性的設計。上面也提到過本土化、民族化元素也因此變得越來越重要,而具有中國特色的紅色經典文化,剛好符合人們的這種心態,可以滿足了人們對個性的心理需求。
紅色經典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傳承方式是一樣的。要把紅色經典文化元素運用到現代設計中,就必須把經典的的視覺元素加以創新,讓其符合現代的審美習慣,總的來說把紅色經典文化元素應用于現代視覺設計有以下幾種方法:
1.將樣板戲中經典的故事運用在現代的設計中。可以以圖案的方式表現、也可以以大家喜愛的微電影、微視頻形式表現,我們可以將故事進行解構、重構把元素進行取舍,根據主題的需要尋找突破口,運用各種方法使其達到創作的目的。如表現女性的勇敢堅強可以用紅燈記鐵梅送密碼的故事、白毛女的故事或者紅色娘子軍瓊花的故事。這樣讓大家覺得親切又有認同感,同時又具有趣味性、新鮮感和一定形式感。
2.我們可以將樣板戲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元素提取出來。如正反人物造型、舞蹈、京劇把式,可以借來套用表現贊揚或諷刺。還有樣板戲中的人物服裝道具都是樣板團嚴格規定的我們只要提取出服裝圖案或者樣式就可以表現一個人甚至一部戲。對于現代設計而言“意”是其造型的關鍵,而紅色經典之所以可以流傳開來就是因為他們表達了人們對事物的一貫的態度,對正義的向往,只要這些元素適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念就一定可以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譬如杜鵑山閃閃的紅星、紅燈記中的鐵道信號燈、沙家浜的蘆葦蕩都是很經典的元素。
3.顏色的運用。在中國色彩不僅用來繪畫,也可以用來表現人們的精神。如紅色是中華民族的國色,在民間紅色為吉祥之色,但是紅色經典文化中的“紅”表現的是人們精神,是中國血淚的抗戰史、黨的光輝的象征。東方紅就是指中國抗戰勝利迎來了全民族的解放是一種激動人心的顏色、紅色不僅能引起人們視覺的動感,也會使人們的心理活動、情感體驗趨于活躍。軍裝綠也一直流行,代表的不僅是當時的紅衛兵、也是艱苦奮斗為人奉獻的精神。這些色彩都具有一定的政治、宗教和倫理性,只要加以合理利用就能給人來不一樣的視覺感受。
[1]詹美燕,吳維東,鄭川.紅色經典,如何“悅”讀?[J].神州,2012(26).
[2]邵宇彤.對“樣板戲”藝術價值的重新審視[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
[3]郝玉超.高校紅色經典音樂的傳承與教學之我見[J].青年文學家,2013(30).
[4]盧世主.從圖案到設計——20世紀中國設計藝術史研究[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杜燕兵,南通大學2015級美術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