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箏 古長生 (長春工業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 130012)
等級制度與服飾文化
孔箏古長生(長春工業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130012)
服飾從誕生之日起,就具有調節體溫、防止外力擦傷等保護身體的功能性指向,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它還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內涵。在最早的文獻《易經·系辭下》中記載:“皇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從這里可以看出,服飾不僅是指具體形象化的衣物和飾品,還承載著政治和倫理的因素,開始成為統治階級維護社會秩序、調節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重要手段。我國古代服飾,通過造型、圖案、色彩和面料等形式,反映出了我國古代階級社會等級的森嚴。
等級制度;服飾文化;等級地位
我國較早的文獻記載“皇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易經?系辭下》),在這里,服飾已經不僅僅是指御寒保暖的外在服裝和審美飾物,而是成為了具有標志性意義的符號,擁有政治倫理性的內涵。到了漢代,儒家思想統治全國,這為服飾等級制度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后漢書?輿服志》中有“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新書?服疑》中有“貴賤有級,服位有等……見其服而知貴賤,望其章而知其勢”,《宋史?輿服志》載“夫輿服之制,取天地之法,則圣人創物之智,別尊卑,定上下,有大于斯二者乎”,《元史?輿服志》又言“粲然其有章,秩然其有序。大抵參酌古今,隨時損益,兼存國制,用備儀文。于是朝廷之盛,宗廟之美,百官之富,有以成一代之制作矣”,這些都清楚的表明了,服飾作為政治的載體,是等級貴賤的象征。
《易經?系辭下》中寫道:“皇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蓋取諸乾坤。”這里垂是懸掛、展示之意,此處更有比喻無為而治之意。乾指天,象征衣,地為坤,指地,象征裳。蓋取之乾坤是指完全效法天地自然。也就是說上衣下裳、天尊地卑是天道和人道的具體形象表現。古人以衣裳象征天地,表現出其效法自然的“敬天”思想,這種思想后來經過儒家的繼承和發展,逐步確立起了服飾的政治化理念。以服飾作為社會地位的標志,來“昭名分、辨等威”,規定社會各階級的服飾,階級之間不可混淆,尤其是低等級的不可穿著高等級的服裝樣式,這樣與宗法制度相適應的服飾制度,是統治階級想出來用以維持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
自上而下的封建等級制度,影響到服裝上就是色彩、圖案、面料和款式等的不同。這種區分在原始社會中就已有所體現。在原始社會里,人類利用裝飾和標志來顯示差別、區分氏族,這和現代社會里的標志有異曲同工之妙。到了階級社會中,服飾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內涵,統治者試圖以最直觀方式,利用服飾的圖案、色彩、紋樣、款式等的差別,將上層的意識形態施加于服飾系統之中,來構建出符合統治者思想的社會等級制度。這種服裝封建等級觀念被歷代統治階級繼承和發揚,產生出特定社會文化結構下的民族服飾和民族審美觀念。
1.等級制度下的服飾色彩
中國傳統服飾色彩是由自然性轉變為社會性。自然性是指色彩來自民間群體的以不自覺的形式反映出來的一種自覺行為,它不具備統治階級意志的表達。而社會性則是指基于社會統治的需要,服飾色彩被賦予了人為的限制,這種限制在封建社會更多的被指為“禮”的規范性。“以色服禮”這一宗旨在我國幾千年的封建統治中可以說是一衣而終的。商代將自然色青、赤、黃、白、黑五色作為上層色彩,規定只有奴隸主貴族才可以使用,平民不得使用。而到了漢,“通天冠,其服為深衣制。隨五時色,近今服袍者,下至賤更小吏,皆通制袍、單衣,皂緣領袖中衣為朝服。”(《后漢書?輿服志》)五時色朝服,即春青,夏朱,季夏黃,秋白,冬黑。這里的五時色為上層色彩。《宋?輿服志》中關于文武官員的服飾色彩規定:“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緋,五品淺緋”,到了明清,明黃為皇帝的專用色。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等級制度中,色彩在封建等級制度和儒家禮教思想的雙重壓迫下,早已脫離了原本的自然性質,轉變成了為上層社會服務的社會性質。其內涵也被賦予了以“君權神授”、社會地位等級差別為主的專制思想,使色彩成為象征社會地位等級的標志。
2.等級制度下的服飾圖案
服飾圖案是中國服飾文化體系中最能夠象征等級地位的標志。中國古代象征統治階級的服飾圖案有“十二章”,據《尚書?益稷》記載:“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繪);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東漢時期規定“天子、三公、九卿……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玄上纁下,乘輿備文,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龍(以下)九章,九卿以下用華蟲(以下)七章,皆備五采……”(《后漢書?輿服下》)至此,十二章紋逐漸成為中國歷代帝王的專用紋飾,它是中國古代王權的標志。這樣,中國古代服飾制度基本確立為:天子服飾十二章紋,諸侯使用龍以下八種紋樣,大夫用藻、火、粉米紋樣,士用藻、火紋樣,平民不準使用紋飾,稱為“白丁”。這里上一階層的人可以使用下一階層的紋飾,但是下一階層的人卻不可以使用上層的紋飾,賈誼《新書?服疑》中說道:“等級既設,各處其檢,人循其度。擅退則讓,上僭則誅。”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代服飾有著其等級嚴明的制度,是尊卑貴賤的象征。
3.等級制度下的服裝形制
中國古代的服飾中包含著各種各樣的形制符號,每一種形制的出現都有特定的文化含義,不同的時代也賦予同樣的服裝形制以不同的含義,這其中以皇帝的服飾最為豐富繁縟,形制也最為嚴格。中國古代社會里,統治者為了防止諸侯僭越、以下犯上,更為了確立皇權至上的統治地位,制定了一整套詳盡的禮樂制度。而服飾制度作為禮樂制度中禮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區分統治階級及其內部等級和被統治階級的重要符號。例如龍袍,在歷史的演進過程中因為其特定的象征意義而成為帝王階層所特有的形制符號,任何其他階層的人都不可侵犯。
在我國,“冠服”制度是歷史最悠久的服飾制度。“冠”在我國古代是區分等級地位最為重要的標志,其有著非常嚴格的形制規定,是貴族階級身份地位的象征,平民百姓不可服用。根據《禮記?冠義》中記載:“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后禮義立。故冠而后服備,服備而后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故曰:冠者,禮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這表示此時冠的等級區分已經與人的尊卑禮儀聯系起來了。當時,貴族階層的人們在相互交往的時候要衣冠整齊,這樣做顯示出對對方的尊敬,相反,衣冠不整不但被認為是窮困潦倒的象征,更被視為對方的大不敬。普通貴族尚且如此,皇帝的“冠”就更加嚴格了,其包含的意義也更加豐富。例如皇帝的冕冠,包含著諸多具有各種復雜象征意義的形制符號。冕冠,帽桶為圓,冕蓋為方,象征著天圓地方,表示皇帝是奉上天旨意來管理天下,君權神授便是如此。冕板后面比前面高出一寸,向前傾斜,象征皇帝應該關心黎民百姓。天子冕板上的旒是為了提醒君主要正氣,行為舉止要端莊。另外帽卷兩端各有一個孔,用來插玉笄,從玉笄兩端垂玉,也稱做充耳,象征和警示著天子不能輕信讒言,要對其充耳不聞。冠飾的形制符號,可以看作是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一個縮影,這表明服飾的形制與象征之間的關系源遠流長。
受到儒家思想的限制,古代婦女的地位地下,這種現象在服飾上的表現也非常明顯。王后及內外命婦的服飾主要依據丈夫地位的高低而進行區分。除此之外,王宮命婦自身也受到等級地位的限制而進行著裝,這種等級的區分主要在重大場合中表現出來。王后的禮服在不同場合要根據君王的禮服穿戴相應的服飾,例如《周禮?天官冢宰》中就寫道:“內司服。掌王后之六服:棒衣、揄狄、闕狄、鞠衣、展衣、緣衣、索沙。辨外內命婦之服:鞠衣、展衣、緣衣、索沙。凡祭祀、賓客,共后之衣服;及九嬪、世婦凡命婦,共其衣服;共喪衰亦如之。后之喪,共其衣服,凡內具之物。”王后在祭祀、采桑養蠶、宴請賓客時要配合君王的六種禮服穿戴相應的服飾,服裝有幃衣、揄狄、闕狄、鞠衣、展衣、緣衣六種規格,各種規格的服裝有相應的配飾。王后之下,各內外命婦按照級別、地位的不同穿戴符合身份地位的服飾,包括鞠衣、展衣、緣衣。
儒家思想中,“禮”作為政治統治和社會文化等諸多方面的中心思想和制度,涉及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其中“服以旌禮”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是封建統治者為了維持封建統治的重要手段之一。依禮著服,等級有序,貴賤有別,是儒家思想下服飾制度的顯著特點。除此之外,儒家還認為服飾應從屬于禮儀、適應禮儀的需要,無論是各種大型祭祀、朝會,還是兵戎、婚嫁、喪葬,都應穿著相應的服飾。服飾作為一種符號,在禮儀活動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從“皇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到“辨等威,昭名秩”,我國從原始社會的衣獸皮到封建社會的以服飾作為區分等級地位的標志,這期間,儒家思想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禮”制為我國社會秩序的穩定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我國服飾的發展影響深遠。雖然等級制度在現代看來是一種落后的文化,但是其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卻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尤其是通過建立的服飾等級制度,不但有效地維護了社會的穩定,人民安居樂業,還促進了經濟的繁榮發展、服飾的繁榮景象。服飾等級制度的劃分在今天看來也有其可取之處,如職業裝等具有標識性的服裝就可以很好地借鑒其內涵,設計出更具標識性的現代服裝。
[1]楊鳳飛.中國傳統服飾色彩的歷史演繹與價值內涵[J].裝飾,2005(12).
[2]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M].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
[3]楊蕾.中國古代服飾文化中的符號與象征[J].裝飾,2005(10).
[4]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M].商務印書館,2011.
[5]李梅.別與和:中國古代服飾符號中的組合與聚合[J].社會科學家,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