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婕 邸小松 (長春工業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 130012)
略論唐朝“尚圓”造物觀——以牡丹圖案為例
潘婕邸小松(長春工業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130012)
“尚圓”造物觀是中國傳統思想的另一種表述。“尚圓”造物觀一方面強調所生產出來的“牡丹圖案”對唐人及其世界的建構,另一方面又力圖揭示了“牡丹圖案”后面呈現出來的意義關系。當下,“尚圓”造物觀成為中國現代圖案設計一個值得關注的美學原則,對它的研究和發展使之更具有效性。
牡丹圖案;唐朝;“尚圓”
中國人自古崇尚自然,認為宇宙是無窮盡的,并不斷尋求與自然的融合之道,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天人合一”。“尚圓”一詞就源自于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形成了一種“天人合一”“天圓地方”的造物觀。指在造物中體現出一種“圓”的設計思想和觀念。古人對圓的崇拜有著悠久的歷史積淀。在華夏民族的心中,無邊無盡的蒼穹,有著一種不可言說的力量。這種力量循環往復,永不枯竭,從而形成了一種圓的精神。周易中以乾為天,亦為圓。圓不僅僅蘊含了生生不息、完美圓滿的象征寓意,也是藝術審美和人生追求的構想和趨向。“尚圓”的思想根深蒂固,圓被如此崇尚,不光體現在造物觀念上,更體現在華夏民族文化的各個領域,同時也被認為是中國人的智慧。
(一)牡丹花和牡丹詩
牡丹科屬芍藥,花朵層疊,貌美大方。秦漢之初人們就發現牡丹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將其作為草藥寫入了《神農本草經》,云:“牡丹味辛寒,主寒熱。”隋唐之時牡丹伴隨隋帝進入宮闈之中,作為觀賞性植物養植,其芳華艷動京城。自此牡丹開始經人手培育,通過嫁接等手段改變樣貌和顏色,使其更加美艷動人。不過與此同時牡丹也漸漸的失去了藥用價值。李正封在《詠牡丹》中的一句“天香夜染衣,國色朝酣酒”,讓牡丹得了個國色天香的美名,千古流傳,被世人喜愛。這種對牡丹的極大喜愛從唐開始便讓人流連忘返,欲罷不能。故而有了眾多詠牡丹的絕代佳句。
景入詩,詩喻情。自古以來中國文人士大夫們就喜歡將美好的景色和事物揉搓上自己的情感,寫進詩詞歌賦之中傳告給世人。唐代因為牡丹大量出現在生活之中,更由于它美麗多姿的外表,讓無數詩人為之傾倒。使之出現了一股愛牡丹,以牡丹寄情的詩之潮流。其中愛牡丹的詩句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以牡丹風姿卓越的花身和香氣逼人的體香來贊揚,逐漸成為了詩人口中的萬花之王。唐代詩人劉禹錫有詩云:“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這首名為《賞牡丹》的七言絕句,充分的展現了牡丹的美麗和在唐代時候高貴的地位。第二類愛牡丹的詩句則是從夸獎牡丹的品質入手。雖然牡丹由于有著濃烈的顏色、香濃的氣息和豐滿的花瓣而受到了唐人的喜愛,但更重要的還是它美好的品質和高尚的品格。殷文圭在《趙侍郎看紅白牡丹,因寄楊狀頭贊圖》中寫到:“遲開都為讓群芳,貴地栽成對玉堂。”充分地贊揚了牡丹不去與萬花爭鋒,默默的任其爭相比艷、展露春色之后,才獨自綻放在天地之間的謙和本性。美是上天的恩賜,可謙遜的德行卻是難能可貴,這也是牡丹受到世人喜愛的重要原因之一。暮春時節見牡丹,再將春來報。都說大唐盛世,都說牡丹國色,與其說這是因為牡丹的美麗而激發詩人情懷所成的風氣,不如說這是深深扎根于這個國力豐厚,四海歸心的時代和士人崇尚富貴的文化傾向所致。
(二)牡丹的文化意蘊
大唐盛世,物質極大豐富。《管子-牧民》中有一句:“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春秋時期管仲的這一句話是希望齊國能自強求富、讓國力不斷強盛。因為只有在物質豐富的前提下,人們才可以將精力放到提高文化水平和道德修養上去。這句話所暢想的畫面在大唐無疑已經成為現實。這是一個國民富足,糧食充沛的朝代,所以人們開始有能力、有時間去欣賞身邊的美景,開始期盼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這也為當時牡丹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質和精神基礎。古時候的國人常常在文化中使用以物喻情,托物言志的手法,從而形成了傳統文化中最具特色的藝術表達手法,象征寓意。
在唐朝,世人酷愛牡丹,文人士大夫們經常借用牡丹來抒發情感。無論是愛美之心、贊譽之情、濃情蜜意還是對未來的希望,都是牡丹在世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文化情感所帶來的。在大唐凝聚成民族的牡丹文化與情結。花開富貴,竹報平安,一字一句間都蘊含著世人心中的愿望與追求。牡丹用美打動了唐人,并得到了士大夫的推崇。牡丹在歷史的長河中積淀了一筆濃厚的文化底蘊。所以古人喜愛將牡丹加入到裝飾之中,用牡丹圖案來寄托與宣揚文化意蘊。久而久之,牡丹圖案成為了經典的傳統圖案之一,受到大家的喜愛。
牡丹圖案的出現是有歷史必然性的。牡丹花最初出現在北方,花心緊密,花瓣色彩豐富,多有紅色、紫色、紅紫色、黃色和白色幾種主要顏色。其中以顏色區分貴重,魏紫為王,姚黃為后。據史料記載,牡丹在唐以前就有種植,不過在唐代才開始真正的廣為種植。牡丹圖案是以自然界中牡丹花的樣貌為原型進行的視覺再現,從實際存在的花卉中設計出的一種用于裝飾的圖案。
牡丹圖案開始于南北朝,在唐宋興盛,在明清到達頂峰,成為傳統裝飾圖案的經典之一。南北朝時期牡丹圖案的應用還很稀少。到了唐朝由于國家富足,人們不缺衣食,給予牡丹圖案發展的養料。加之唐人喜歡牡丹的雍容與華美,所以這個時期的牡丹圖案造型大多豐厚圓潤,以圓形為主。宋代牡丹圖案繼承唐代的衣缽,發展更為廣泛,器物上常見團狀或纏枝紋的牡丹圖案,線條靈動,富有清麗之感。元代青花中牡丹圖案更多,由于外來民族的影響,牡丹圖案在繼承唐宋牡丹圖案造型的基礎上,還添加了一抹外域風情。到了明清時期,牡丹圖案可謂比比皆是,圖案的造型更是復雜多變,基本上很少在器物或其他服飾品中見到只有牡丹一種花卉的單一圖案設計。這個時期的牡丹圖案多與鳳凰、花瓶、或其他花卉圖案一起出現在器物或服飾品上的裝飾組合圖案之中。從各個朝代的器物設計中可以看出,牡丹圖案造型特征的流變。從這流變之中,我們能看到手工藝者們精湛的技術和豐富的想象力。正是因為他們不懈的努力,才使我們能在今天保存下來的器物和服飾品中得見這些寓意吉祥、具有形式美的牡丹圖案。
(一)“尚圓”與牡丹圖案的象征寓意
古代的“尚圓”思想塑造了唐代“尚圓”的造物觀,對牡丹圖案的象征寓意和造型觀念有一定的指引作用。“尚圓”的設計思想是如何影響牡丹圖案的象征寓意的,又是如何將這種“尚圓”的思想深埋進人們的情懷之中。說到底,都是由于儒釋道三家的思想精髓在華夏民族中不斷沉淀,不斷融合變化,才形成了“尚圓”的造物觀。佛家有云眾生皆平等,這里的平等就是“尚圓”思想核心“和”的體現。道家的天道永恒,說的就是“尚圓”中生生不息的宇宙觀。儒家的中庸之術,便是“尚圓”中整體性的體現。而儒釋道三家所宣揚的“尚圓”思想在牡丹圖案中就形成了如下的具有圓之核心的象征寓意。
1.生生不息,富貴長存
“牡丹有王者之號,冠萬花之首,馳四海之名,終且以富貴稱之。”清代趙世學在《牡丹富貴說》中這幾句話充分的表明了牡丹的富貴之意。加上牡丹的壽命極長,一株大約可以存活幾百年之久,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長壽花。雖然牡丹花期不長,可是美艷長久,加之壽命很長,所以被統治者特別的喜好,世人因此點也更愛牡丹。唐代李德裕曾做《牡丹賦》:“勿謂淑美難久,徂芳不留。彼妍華之閱世,非人壽之可儔。”來說牡丹的長壽。現如今,山西一古村中還存活著一株生于唐的古牡丹,依舊風華絕代,年年盛開。并且以最初的一株已長大,分為三株,真真是應了那句古話——生生不息。因為這株古牡丹存活時間如此長久,故而又稱萬壽藤。自此牡丹已有富貴長壽的美意,這也是牡丹體現“尚圓”造物觀的原因之一,生生不息,生命輪回。此后,牡丹圖案成了人與人之間相互祝愿彼此和對未來展望的象征依托,這一象征從世人生活中來,又到世人生活中去。
2.團圓美滿,愛情永和
牡丹圖案的象征寓意最讓人難忘的要數團圓美滿之意。團圓直接體現了“尚圓”思想的造物觀。團圓美滿,是華夏民族最盼望的事情,而牡丹圖案花開團圓,所孕育的這個象征寓意正是別的圖案所無法比擬的。牡丹圖案還象征著愛情永和,唐代詩人李白的一首《清平調》“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問漢宮誰得似?憐飛燕倚新妝。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將牡丹賦予了愛情的魅力,將男女之間那純潔的愛情與牡丹描寫在了一起,體現了唐朝時期生活的富足,民風的開放。將女子比喻風姿卓越的牡丹花,既展現了世人生活的豐富情感,也將“尚圓”的造物觀跟象征寓意聯系了起來。
(二)“尚圓”與牡丹圖案的造型觀念
唐朝時期可以算是我國整個封建史中最輝煌的篇章了。貞觀與開元兩大盛世使得國富民安,經濟繁榮。由于國家的富強所以對外交流加強,并且出現了倍受盛名的絲綢之路。從絲綢之路時期留下來的豐富的壁畫中可以看出唐人非常喜愛富麗堂皇的顏色和豐富多彩的圖案。牡丹無疑非常符合唐人的愿望和當時的文化氛圍。故而牡丹圖案作為審美和寄情對象出現了多種造型。最經典的兩種造型分別為唐草造型和團花造型,而其中所體現“尚圓”造型觀念的則要數唐代最出名的團花和寶相花。
1.團花
唐朝時期團花圖案整合了聯珠紋,成為了具有唐代文化特色的團花圖案。團花圖案不光具備了唐人審美理念中的富貴、繁榮。更是將“尚圓”思想最核心的“圓”體現的淋漓盡致。古語有云花好月圓,事事圓滿。自古以來圓這個字就充滿了中國人的理想,更是對美好未來和生活的一種期盼。夢若解的好叫“圓夢”,事情辦的好叫“圓滿”。可見圓在中國人的心中具備了太多美好的意蘊,如有始有終,吉祥如意,團圓美滿等。而這個圓字體現在唐朝的造物觀念中,就形成了團花圖案。
團花圖案在唐代尤為盛行,具體指的是用某一種具體的花卉進行造型上的改變,用基本的造型為原本然后設計成團圓的花卉造型。如同花之寶相,找不到具體實物,而是一種泛稱。既可以是寫實的花朵,也可以是抽象的花型,抑或跟動物組合或者花卉跟花卉合并,都是完全可以的,唯一一個必須滿足的就是團團圓圓的造型。代表團圓的團花圖案造型是唐代典型的“尚圓”造型觀念,越窯出土的唐代牡丹紋大粉盒上的牡丹圖案可以看出團花圖案和牡丹圖案的完美結合。由于“尚圓”思想的影響以及牡丹的興盛,這個時期的器物上經常出現牡丹圖案,其中大多構圖飽滿,以圓為主形態,左右對稱,花瓣從小向大過度,線條勾勒的清楚簡潔,這就是以牡丹入團花的形態特色。從牡丹所形成的團花圖案的造型觀念可以看到“尚圓”思想作用下形成的唐代造物觀。
2.寶相花
寶相花是我國傳統花卉圖案中經典,也是使用廣泛的一種圖案。寶相花設計風格的出現,也是由于“尚圓”精神和佛教思想的共同影響。寶相花起源于東漢后期,在初唐的時候已經名副其實,到了唐朝,寶相花的圖案造型開始走向華麗,在構圖上也采用了花中套花的手法。主要題材有牡丹花、茶花和蓮花等,可說是地道的組合圖案。佛教傳入之后,到了唐朝發展迅速,對社會有著很大的影響。而佛教中的圓的精神含義,更為唐朝時期“尚圓”的造物觀提供了支持和動力。
中國傳統的“尚圓”設計思想,對于現代的圖案設計仍然有著重要的現實價值和指導意義。“尚圓”設計思想的核心就是陰陽和合的“和”。這種“和”是中國人思想中的整體觀的體現,求的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這一點和西方的個性觀是不同的,甚至可以說是截然相反的。這種整體觀在現代圖案設計中也同樣被重視和廣泛使用著。“尚圓”的設計思想對現代設計的價值,一方面是將中國傳統的哲學觀念繼承和發揚下去,另一方面就是指導現代設計,使中國傳統的藝術得以展現其內涵。
圖案是視覺傳達設計的中心,是創意和意蘊表達的組成因素。無論哪一個民族,要想讓本民族的文化和設計有所進步和發展,都不能擺脫傳統文化的精髓。具有豐富象征寓意和造型觀念的牡丹圖案,是中國圖案藝術與傳統儒釋道精神共同塑造形成的,與“尚圓”思想聯系緊密。唐朝牡丹圖案的藝術創作中,體現了“尚圓”的設計思想和設計形式。這種造物觀念揭示了唐朝受“圓”因素的影響所形成的風俗習慣和藝術特征。“尚圓”思想下創造的牡丹圖案,體現的是中國藝術本源的思維。同時也是文化精髓的最直接體現,是華夏民族“和”之審美的直接表達。要想發揚自己民族的文化,就必須從歷史長河里沉淀下來的藝術思想和文化精髓中去挖掘,去宣揚。
[1]杭間,何潔,靳埭強.歲寒三友:中國傳統圖形與現代視覺設計[M].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
[2]姚德昌.從中國古代科學史料看觀賞牡丹的起源和變異[J].自然科學史研究,1982(3).
[3]李嘉玨.中國牡丹起源的研究[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1998(2).
[4]魏迎濤.中國傳統的牡丹圖案裝飾與設計[J].株洲工學院學報,2006(5).
[5]李麗環.唐代牡丹圖案的造型寓意分析[J].長春大學學報,2012(4).
[6]曹香珍.論唐人詩歌中的牡丹情結及其文化意蘊[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