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譯之 (南京師范大學 210046)
從局限到無限——漫談中國音樂與西方音樂的融合
習譯之(南京師范大學210046)
十八大提出文化大繁榮,更需要我們用全新的眼光去審視外來文化。本文以中國音樂與西方音樂的融合為研究對象,通過中西文化在世界的傳播與發展中呈現出的完全不同的起源、過程、內容、目的,以及其彰顯的不同特點和魅力,從民族音樂的表現形式分析中西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并舉例分析了西方音樂與中國文化背景下融合的成果。論證了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中國對外開放不斷深入中,中國文化更多的走向世界,西方文化也越來越深刻的影響中國,兩種文化的交流碰撞及融合的不可避免性,有助于讀者從局限到無限對中西方音樂交融的了解。本文由五部分組成,分別是關于中國音樂的悠久歷史;關于西方“歐洲音樂中心論”的主要觀點;關于西方“歐洲音樂中心論”的影響;關于中國特色音樂體系的構建以及中國音樂與世界音樂融合實例解析。
中國音樂;西方音樂;歐洲音樂中心論;中國特色音樂體系;中西融合
中華民族是個古老而偉大的民族,無論從政治、軍事、醫學、文化、藝術等諸多方面都有著深邃而博大的悠久歷史,音樂文化無疑是這個大家族中的一朵熠熠生輝的奇葩,翻開漫長厚重的歷史長卷,從史前的出土文物史料中,就有對音樂文化的詳實記錄,音樂文化在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階段,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始至今日,音樂文化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又是傳播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在“一帶一路”朋友圈嶄新畫卷徐徐展開的戰略格局下,中國和世界各國的交往,除了政治、經濟互利共贏外,在音樂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上更特顯出它迫切的需求和無比重要的使命感。
進入了21世紀以后,隨著世界政治經濟的多元化格局,音樂文化以更快的速度向深層次發展,中西方文化之間的碰撞與相互融合和影響,已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它沖擊著閉關自守的傳統模式,然而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音樂文化作為一個國家軟實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日益受到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有的國家已把音樂文化納入了基本國策的范疇。在當今多元化快速發展的歷史時代,音樂文化將會不遺余力的擔當起號角和橋梁的巨大作用。
學習中國音樂,我們首先驚嘆于他的悠久歷史。中國音樂最早可考證于8000年前,它早中華文明史3000余年,從那時起,它掀開了人類文化史上璀璨的一頁。進入20世紀以后,中國音樂一直被“歐洲音樂中心論”的思想影響著,處于長期被籠罩的狀態。如何使中國音樂具有自己的民族風格,并且能回到世界音樂多元化的文化大家庭中去,只有深度挖掘中國民族音樂的深刻內涵,在其基礎上發揚光大,這是在發展中國音樂過程中的必然要求。中國音樂的歷史,自脫離原始胚胎后,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時期:(1)先秦時期:在音樂上,雅樂興盛,多種樂器陸續問世,大型樂隊初步形成,音樂美學及律制理論初步確立,《詩經》《楚歌》標志著俗樂的成熟與繁榮。(2)漢唐時期:中國文化經歷了漢、魏晉、南北朝的發展與轉折,到了唐代,出現了一個鼎盛的時期。這個時期北方和南方的民歌都有長足的進步和蓬勃的發展,西域、北歐的音樂大量內傳,中國音樂又出現了許多新品種和新樂器。《霓裳羽衣曲》就是耳熟能詳的代表作品之一。(3)宋元明清時期:中國封建社會雖走向了衰微末落,但明代中期出現了資本主義經濟影響等因素,雖然僅是萌芽狀態,但對當時的思想文化的活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為古代音樂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4)“五四”新文化運動:由于外國音樂文化大量輸入浸透,對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積極作用和影響。在外國音樂和中國音樂的碰撞融合的過程中,在當時呈現出大量不同題材不同形式的優秀作品,極大的豐富了中國音樂的寶庫。(5)其它音樂形式:如江南絲竹、廣東音樂、潮州弦詩、福建南曲、河北吹歌、浙東鑼鼓、蘇南吹打等樂種,這些地方音樂,根基深厚,姿態萬千,它們都是華夏音樂文化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歐洲音樂中心論”它是一種人文科學領域的思想偏見,關注的是人與產品的評判和價值。這種觀點表明了當時的歐洲人狹隘的歷史觀和世界觀,他們忽視了其他民族的文明貢獻,對歐洲以外的世界缺乏了解,并以自我為中心,乃至各大領域都是以歐洲意識作為主流意識形態的現象。世界多元文化的發展是一股強勁的理論思潮,也是一場深刻的實踐變革。從中我們應當認清歐洲和非歐洲音樂之間存在著“差異”而非“差距”歐洲人把自己畫進了固定的圈子里,用主觀眼睛看世界,唯心的判斷事物的發展規律,忽視了多元化音樂文化氛圍。
我國當前音樂教育體系和音樂觀念中“歐洲音樂中心論”的陰影依然存在,使多元化發展和母語音樂文化教育遭遇了一定的阻力,歐洲音樂差不多成了我們音樂教育學的主要內容。從“五四”前后,歐洲音樂文化在近百年中囯傳播所形成的教育體系和音樂觀念,使高揚“母語音樂文化”旗幟的遠見卓識,在當前中國音樂教育中艱難開拓。在音樂發展的戰略意義上,我們應該淡化“中西關系”消除“中西對峙”,我們處于一個多元的世界,多元的世界就需要多元的文化,多元的文化必有多元的音樂,只有多元化才更有利于音樂本性的完美發揮。
第一,原創性:文化是構建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作為軟實力,日益受到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和文明程度是與其文化的發展緊密聯系的。今天的文化交流我們始終要保持一份清醒,堅守一塊陣地,挖掘本民族文化的底蘊和時代價值,深入基層,深入民眾,掲示和弘揚民族音樂文化之魂。第二,時代性:中國原生態的古老傳統音樂,要同世界各民族的音樂文化相互交流,通過與外來音樂形式的架接和融合,以主流文化的姿容,展示中國傳統音樂的藝術魅力和獨特神韻,表現中國文化的豐富形態和深刻智慧,這種融合,不是一味割斷和否定傳統,而是發展和豐富傳統,使之更具有時代感和精神內涵。第三,認可度:隨著亞洲經濟的崛起和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東西方在物質文明方面的差別急劇縮小,同時,西方文化形成的世界中心地位,受到了猛力沖擊,中國古老的精神文明,正以浴火再生之勢,醞釀著下一個世紀的蓬勃發展,中國同世界文化的音樂交流,已不僅僅是單向從西方吸收,而是逐步滲透和融合其中,可謂:“洋為中用,中為洋用”,相互學習,相互欣賞,相互借鑒,達到共榮共興的音樂文化大格局。第四,大師手筆、不朽之作: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標志,有一個時代的音樂,這已為音樂的歷史所證實。偉大的抗日戰爭,不僅表現了寧死不屈的中國人民的堅強意志,也振興了一個時代的音樂文化,更涌現了一批以聶耳、冼星海、賀綠汀為代表的音樂大師,如《義勇軍進行曲》《畢業歌》《大路歌》《黃河大合唱》等,這些都是那個時代的最強音。這些大師的不朽之作將見證著時代的發展,并給后人以警示和教導的積極作用。在偉大的抗日洪流中,許多音樂才子們,他們用音樂作品創作“代替著大眾的吶喊”的“新興音樂”,體現了鮮明的時代性,和愛國情懷。第五,中國音樂的崛起與發展空間:我們希望我們的音樂作品走向世界,但是如果不能走向自己的人民,那么走向世界就是一紙空文。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無論是遠古還是現在,音樂文化要“陽春白雪”同時也要雅俗共賞,音樂是民族的音樂,更是民眾的音樂,音樂無論是民間的,還是專業的,其藝術價值高低,最終取決于表現人類共同精神世界的深度和藝術接受者產生共鳴的廣度,總之,無論音樂是張揚個性也好,娓婉訴述也罷,它都是為大眾服務,為時代服務,所以說我們未來音樂的發展空間巨大,需要眾多音樂人長期不懈的艱苦努力,從而創作出符合時代特質,有鮮明民族韻味的大美之作,大雅之作。
中西音樂文化的融合是歷史的發展潮流,相互尊重、相互借鑒、相互促進,是中西文化共性和個性發展的必經之路。中國民族音樂與世界音樂融合具有前瞻性與時代特質,首先從思想內容上中西文化都崇尚積極健康向上和諧的融合的理念,并通過音樂的表現形式,呼喚真善美,弘揚法制、自由、和平、友善的良好風尚。在表演形式上,尤其在聲樂方面將中國民族獨唱和對唱為主的音樂表現形式與國際主流聲樂的演唱方法有機的融合起來,從來達到中西合一、相襯相映的藝術效果。在音樂配器方面,科學運用和聲、復調等手段,以增強中國民族聲樂表演的藝術效果。從二三十年代西方的大型歌舞劇的人物扮相與服飾裝點與中國民族戲劇就有許多契合之處;歌劇《圖蘭朵》大氣雄渾,在這一歌劇的音樂中,作者大膽的嘗試把中國民族地方小調“茉莉花”融入其中,一個是豪放大氣,一個是小家璧玉,一柔一鋼,一豪放,一婉約,相互映襯,相得益彰,使整個作品,更具有欣賞性、民族性、世界性,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沒有種族感,沒有距離感,只有音樂給人帶來的力量和愉悅。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是一個中國古老凄美的愛情故事,它表現了一對男女忠貞不渝的愛情傳說,和敢于向命運抗爭的不屈精神。作者沒有采用中國傳統的樂器配器與演奏,而是大膽嘗試用小提琴協奏曲的演奏風格,來向聽眾訴說那中國式的感人的愛情故事,曲中小提琴的凄凄訴說,大提琴的聲聲相和,情景融合,意味深遠。無論是歌劇《圖蘭朵》還是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它們的有機融合都是民族音樂融合的有益償試,都是世界音樂融合的經典之作,只有將中國音樂文化與世界多元化音樂文化有機融合,這種音樂文化才是健康的,才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完美的,才是人民需要的。
當今時代從地方主義到全家球主義,融合是文化發展的大趨勢。“中國需要認識世界,這是我囯全社會和音樂界的普遍要求和呼聲”“世界也需要認識中國,這是21世紀世界發展的需要,也是中國國際地位增強后的歷史必然。”21世紀,人類學將從間隔到接融,從陌生到熟悉,從沖突到融合,從干渉到交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1]《聶耳全集》(下集).文化藝術出版社,1985:15.
[2]《交匯的視視野——蔡良玉音樂學院研究文集》.山東文藝出版社,2002:71-73.
[3]費孝通.《社會文化人類學講演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