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爽 陳琦娜 (燕山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院 066200)
簡析王建中鋼琴改編曲的創作特點
王爽陳琦娜(燕山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院066200)
王建中(1933-2016),是我國當代音樂家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曾任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副教授、教授、副系主任、副院長。他在我國鋼琴教學領域和作曲創作領域都做出了突出貢獻,特別是鋼琴改編曲的創作中,體現了他特有的創作特點,并對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起到了推動的作用。
王建中:鋼琴改編曲;創作特點;民族特色
王建中,我國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音樂教育家。他于1933年出生于上海,此時正是中西方現代文化交流碰撞時期,而上海正是文化交流中心,所以,王建中從小就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包括音樂的作曲手法。同時也是因為受到上世紀的作曲家趙元任、賀綠汀、洗星海等的影響,以及本民族音樂的熏陶,所有在他的音樂創作中,他將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與西洋樂器的表現手法融為一體,用自己獨特的創作手法來表現出作品濃郁的民族特色,而這也是他作品中最大的特點。王建中根據民族器樂曲、聲樂曲等創作了很多深受海內外聽眾喜愛的且深有影響的鋼琴改編曲,如《瀏陽河》《百鳥朝鳳》《梅花三弄》《云南民歌五首》等,這些作品都是鋼琴改編曲中的典范之作,且流傳至今。下面作者就從他的作品出發從一下三個方面發來分析他作品中的民族性。
王建中鋼琴改編曲的體裁來源于兩種:地方民歌、民間民族器樂曲,那么這兩種樂曲的體裁都來源于我國的傳統民間音樂,因而這些作品本身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濃郁的民族特色,而王建中就是在這些耳熟能詳的旋律的基礎上加上新的音樂元素和新的創作手法而創作出了更具民族韻味的鋼琴作品。
鋼琴改編曲《瀏陽河》就是王建中根據同名歌曲改編而成的。《瀏陽河》原是一首比較有名且深受廣大人民喜愛的民族樂曲,是我國音樂家唐壁光根據《孟姜女》的曲調改編而來。后來在20世紀70年代,王建中將此首樂曲改編為鋼琴曲,在其原有的優美的民樂旋律基礎的基礎上,在曲式結構、調式、演奏技法等方面都作出了突破性的改動,除了將這首樂曲的民族韻味變現的淋漓盡致外,也更加演繹出了樂曲的內在韻味。除此之外,根據地方民歌改編的鋼琴曲還有《云南民歌五首》《陜西民歌》《山丹丹花開紅艷艷》等。
根據民族器樂曲改編的鋼琴曲也是王建中鋼琴創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百鳥朝鳳》原是一首流傳于民間的嗩吶曲,后經王建中改編成鋼琴曲,這首樂器在原本的音樂中就極具民族特色,而王建中運用了具有民間色彩的和聲和裝飾音,將各種鳥鳴以及嗩吶還有伴奏樂器的音色模仿的淋漓盡致,讓音樂更富有民族色彩。《百鳥朝鳳》是王建中根據民族器樂曲改編的最為成功的鋼琴曲之一,除此之外,還有根據古琴同名曲改編的《梅花三弄》,根據民族器樂曲改編的《彩云追月》等,這些樂曲都是在原來音樂的基礎上,利用了西方作曲技法將音樂的民族韻味很充分的變現了出來。
王建中鋼琴改編曲的民族特色不僅體現在所選體裁中,還體現在改編曲的創作手法中,而這里所講的創作手法包括:調性和聲、旋律、裝飾音的使用。
首先,王建中的鋼琴改編曲的調性運用的就是傳統的五聲調式以及以它為基礎的六聲或七聲調式,例如《瀏陽河》就是在E徵調式上進行發展的。和聲的運用在多聲部音樂中有著很大的影響,我國傳統音樂的和聲是以五聲調式為基礎的,而王建中的鋼琴改編曲將三度和聲的運用在結構中做了省略、替代等方式弱化三度和弦的偏音,例如在《山丹丹花開紅艷艷》一曲的引子部分中,運用的就是以七和弦中的宮音代替三音,這樣一來大大增加了曲子的民族風韻。
其次,旋律是一首樂曲的重要元素之一,王建中在鋼琴改編曲的創作中運用了變奏、展衍、重復等手法,在保留民間旋律和編創民族化旋律的基礎上豐富和強化了樂曲的民族韻味。例如《百鳥朝鳳》中,116-132小節就是再92-106小節的基礎上,增加小二度輔助音將原本八分音符節奏型的旋律變成了十六分音符,不僅起到了模仿鳥叫的作用,同時也豐富了樂曲的民族色彩。
再次,在他的作品中,他善用裝飾性音型。所謂的裝飾性音型是指在樂曲中出現對旋律起輔助作用或者裝飾性作用的音型,他包括顯性裝飾音和隱性裝飾音兩大類。一顯性裝飾音,在這里顯性裝飾音的概念如下, 在許多音樂作品中我們經常見到一些小音符或者專門記號記在主要音符前面,這些用來裝飾旋律的小音符和專門記號叫做裝飾音。二是隱性裝飾音,其實關于這個隱性裝飾性音型,筆者將那些不是旋律音也不符合裝飾音概念的但是在音響效果中符合裝飾音效果的音型稱為隱性裝飾音。
王建中在他的鋼琴作品中大量的使用了裝飾性音型,以此在增加樂曲的音響效果。例如在《百鳥朝鳳》中,運用了大量的倚音,波音,顫音等裝飾音來模仿各類鳥叫,同時,在此曲中還運用了隱性裝飾性音型,如116-132小節的長倚音效果的隱性裝飾音;186小節的震音效果的音型,這些隱性裝飾音的作用除了模仿鳥叫之外還烘托了整體的音樂效果。再例如在《梅花三弄》中,他運用了大量的倚音和琶音來模仿古琴的音色和表現手法,如引子部分的八度倚音的運用就是來模仿古琴出古琴由歷、劈、勾、挑、抹的演奏手法來演繹出的單散音的效果的效果,展現出一種空曠深邃的意境。再有《瀏陽河》中,運用了大量的波音和琶音來襯托瀏陽河的流水聲。同樣,在王建中的其他的鋼琴改編曲中也不乏裝飾音的運用,使它要表達的音樂效果更形象,也增加了聽覺上的真實性。
王建中的鋼琴改編曲從樂曲的名字就可看出它本身的深邃內涵,即是多數是以自然景物為題材來引出對祖國山河壯美的贊揚以及對偉大領袖人物的贊美。歌曲《瀏陽河》本身就是根據《孟姜女》改編而來,歌曲本身的目的就是歌頌偉大領袖毛主席,經過王建中的改編之后,通過音樂對水聲的模仿把樂曲的美感表現的淋漓盡致,且使樂曲更有魅力也更具歌頌偉大領袖的內涵。《梅花三弄》原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眾多琴曲中的一首,琴曲具有濃厚的民族韻味,清高優雅的意境,后經王建中改編成了一首具有宏大浩瀚氣勢的鋼琴曲。從樂曲的字面上看,所謂的“三弄”就是主題在樂曲中總共出現三次,樂曲以現代的鋼琴手法展現梅花凌寒盛放的盎然景象,借以歌頌梅花的清高和不畏寒冷來表達人們對美好品質的向往。鋼琴改編曲《云南民歌五首》中,王建中在保留了云南特色的旋律外,還融合了云南多民族的地域風格,樂曲展現出云南生活幸福熱鬧的新面貌以及生活中的新的變化,進而體現出他對祖國國家繁榮昌盛,民族團結的歌頌。鋼琴改編曲《百鳥朝鳳》以熱烈歡快的旋律來描寫百鳥爭鳴的景象,樂曲中運用了大量的裝飾音來模仿民間各種鳥叫以及人們喧鬧聲和鑼聲升天的場景,以此來歌頌人民生活的幸福愉悅和悠閑
自在之情。當然王建中鋼琴改編曲的歌頌之意的來源也和當時創作的歷史背景相關,是在此背景之下進而渲染出了它樂曲所具有的深刻內涵。
通過對王建中鋼琴改編曲的創作手法的特色進行分析之后,我們可以看出他的鋼琴改編曲的創作是在傳統音樂的背景下,以原作的藝術風貌為基礎,結合自身鋼琴創作手法和技巧,將中西音樂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使中國傳統民歌及民族器樂曲更具有民族特色和中國的韻味之美,而且他在創作中強調要從鋼琴作品的意境和韻律層面出發體現作品的民族性,注重鋼琴樂曲的情境之美。他的改編曲體現了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精髓,也影響了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審美和韻味的發展,甚至他的許多改編曲在國外也深受歡迎和肯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對中西音樂文化交流起到了促進作用。同時,作為中國有影響力的鋼琴作曲家之一,他的一些創作手法以及作品,無論是對我國的鋼琴教育的發展還是對鋼琴作品的創作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值得讓人深入挖掘。
[1]魏廷格.《論王建中的鋼琴改編曲》.中國音樂學,1999(2).
[2]朱倩.《王建中鋼琴改編曲的民族特色》.大舞臺,2014(5).
[3]孫遠軼.《王建中鋼琴作品概述》.北方音樂,2016(2).
[4]周紅生.《王建中鋼琴改編作品的民族韻味》.時代文學,2009(12).
王爽,燕山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
陳琦娜,燕山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音樂學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