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艷華 (山東省嘉祥縣文化館 272400)
屈衍仁 (山東梆子研究會 271000)
《朝陽溝》探析
姚艷華(山東省嘉祥縣文化館272400)
屈衍仁(山東梆子研究會271000)
4月5日晚,北京長安大劇院座無虛席,從白發蒼蒼的老者到衣著時尚的青年,無不對河南省豫劇三團帶來的《朝陽溝》報以熱烈的掌聲。豫劇《朝陽溝》自1958年上演至今已近半個世紀。時過境遷,中國社會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一部戲曲作品如何跨越歷史時空,擁有持久的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為什么今天的觀眾依然會被它所感動?蜚聲全國的《朝陽溝》在中國豫劇優秀劇目展演月中成功上演,使我們在重溫那些經典唱段的同時,得以重新思考這部戲的藝術思想價值和對當下戲曲創作地啟示。
豫劇《朝陽溝》中作者塑造了眾多的鮮明人物形象。我們看到劇中的那三個中年婦女,拴保娘、銀環媽、二大娘,都屬于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時的人物典范。看,那個見了支書又遞煙又撇京腔的銀環媽,雖蠻橫卻通世故;那個走起路來風風火火、大步流星的二大娘,既熱情開朗又思想進步;那個對銀環循循善誘,慈眉善目的拴保娘。這三位婦女雖不是同一性格類型,但都是社會主義時代的新人物,這類典型化的現代人在作者手下足有一大群,銀環、拴保、李支書、老小孩……這些人物群像,人人有思想,個個有脾氣,散發著一縷縷清新的時代氣息、生活氣息,觀后使人牽腸掛肚,難以忘懷。
如《朝陽溝》中“歡迎銀環”一段戲,場面安排的熱鬧非凡,動作表現的真實自然。拴保一家人聽說銀環要來了,失急忙慌的巧真和不知所措的拴保爹竟撞了個滿懷。老頭老婆高興得直磨圈,又是搬桌子、凳子,又是遞茶壺、茶碗,還抱出了一籃子雞蛋。當銀環被拉扯著走上場時,拴保娘高興地合不攏嘴,拴保爹緊張的“吭哧吭哧”不敢動不敢看,嘻嘻哈哈的二大娘領著一大群姑娘媳婦登場,更像開了鍋一樣熱鬧起來。這活潑的場面,生動的人物,忙得真實,窘得自然,鬧得紅火,熱烈而集中地再現了中原大地的鄉土情、生活美。
作者的語言絕對不是賣弄學問,故作高深,該劇沒有一個難懂的詞句,都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用老百姓的大白話寫成,如話家常,觀眾聽起來親切自然。如《朝陽溝中》善于做思想工作的老支書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久久難忘。他那種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做思想工作的方法,令人佩服。他在戲里做銀環、銀環媽、拴寶、二大娘、小黑旦、拴寶爹、老小孩八個人的思想工作,一人一個做法,對銀環他充分相信,滿懷希望,鼓勵上進,把她完全當成朝陽溝的一個成員來看待,對她的缺點弱點諄諄教誨,循循誘導,使她在要離開朝陽溝的關鍵時刻,深受感動,下決心“一輩子在朝陽溝安家扎根”。而當她思想轉變之后,李支書又放心的讓她回城看望媽媽:“一定得回去!可有一條,不能跟你媽吵嘴,你雖然是她的親閨女,可是這一次回去,是代表咱山里人哩!”樸實通俗而親切的話語,在其領導教育下,銀環能不回來嗎?二大娘是一個心直口快的人,自認“不能卷住舌頭說假話”,老支書就教給她正確的態度和方法:“人家剛下來,離開城市來到山里,一心一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我看這就不容易……以后到了機械化、電器化,哪一樣能少了識字人?說話也得看看茬口,講講方式,你那脾氣也得改改。”對銀環媽,則一口一個“老嫂子”,勸導她正確認識讀書和種地的關系,正確對待自己和子女;“咱都是幾十幾的人了,人老這(指頭)可不能老!不能當娘的一說就算,也得聽聽孩子們的意見。”在她還沒有想通以前,先請她到自己家去坐坐,給個臺階下,讓她轉個彎子。老支書對兩位小青年伶歌和小黑旦,則教育他們看到銀環的長處,也看到自己的短處:“就比人家多挑兩挑水就驕傲哩!時候長著哩,咱能辦到的事人家就辦不到?”真是靈活多樣,對癥下藥!老支書語重心長而又樸素樸實的語言,既體現了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也符合一名基層干部的身份和性格,讓觀眾欣賞時感到格外生動親切。
方言最能表現人的神理。通俗的白話固然運勝在文,但終不如方言能表現說話人的神情、口氣。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官話里的人物是做作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話里的人物才是自然活脫的活人。
作者對河南方言、土語、歇后語用得特別地道,如“狗皮襪子沒反正”“那琉璃個蹦還吹三吹咧”“雷聲大來雨點稀”等等。
對河南方言的恰當運用使得戲曲語言鮮活生動,河南的風土人情撲面而來,使觀眾體味到河南人的喜怒哀樂,使作品有了濃郁的河南特色。而觀眾聽見那些土得掉了渣的方言上了舞臺,不僅會心地發出笑聲,調劑了劇場效果,真可謂“一石二鳥”。
何為節奏?節奏是事物的律動,是運動的秩序,節奏是相異成分、對立成分的相互轉換。一上一下,一前一后,一左一右,一張一弛,一呼一吸,一明一暗,便形成了不同的節奏。一出大戲中,情節的起伏跌宕,矛盾沖突的強弱,情感的激烈和緩,都形成了戲曲的節奏。
對立成分的頻率轉換,戲劇兩極情緒的反差,是構成豫劇節奏美的重要方面。以《朝陽溝》中的“歡迎銀環”一場戲為例。盼星星、盼月亮地盼銀環來山村的朝陽溝人,聽說銀環終于來了,先是慌忙回家報信的妹妹巧真和慌得不知咋好的拴保爹撞了個滿懷,拴保爹高興得又是搬桌子又是遞茶壺,舞臺上忙活的不可開交,像開了鍋似的。當銀環被拉扯著走上場時,臺上卻一下子靜了下來,慈眉善目的拴保娘張著嘴不知說啥好,老實巴交的拴保爹緊張地不敢動不敢看,銀環既羞澀又靦腆。一陣寒暄禮讓敘家常后,嘻嘻哈哈的二大娘領著一大群姑娘、媳婦登場,舞臺上又立刻沸騰喧鬧起來。突然,巧真慌忙失措地上來報信,說銀環媽追來了,緊接著銀環媽一蹦三尺高,拿著掃帚追打銀環,拴保娘上去好言勸解,被銀環媽一陣冷言惡語搶白。眾人相持之中老支書登場,一陣開導,才使這場吵鬧平息下來。這場近半小時的戲較明顯的大轉折:歡快——熱烈——平靜——喧鬧——緊張——激烈——舒緩。這種較大的轉折有六七處之多,且不說拴保娘和銀環媽、巧真和銀環媽、老支書和銀環媽見面時小細節的小轉折。這些相反,相異成分的轉換頻率之高是驚人的。正是這些情感、情緒運動的高頻率轉換,才形成了《朝陽溝》鮮明強烈的節奏美。
豫劇《朝陽溝》中有許多曲調優美,豐富多彩的唱段,這些精彩的唱段,其唱腔中豐富的表現手法,使劇中人物的個性以及他(她)們的思想,展示了新時期農民的精神風貌,反映了知識青年在特定年代的思想覺悟。那劇中的精彩唱段也充滿了山區農村的生活氣息和中原地方色彩。
如第二場銀環的唱段“走一道嶺來翻一架山”,俗稱“上山”一折。該折主要描寫的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城市高中畢業生王銀環為了響應黨的召喚,做一個有文化、有理想的新一代農民,隨未婚夫拴保回到其家鄉朝陽溝參加農業生產勞動,在走向農村的路上,“走一道嶺來翻一架山”,被山區的美景所陶醉,為自己很快就要成為一個公社社員感到歡欣自豪的愉快心情。該唱段以祥符調【二八板】為主體,同時又吸收了豫西調的音樂特色,并通過調式交替、轉換等藝術創作手法,將旋律流暢的豫西調自然的與豫東調巧妙結合,在演唱形式上,同時引入女生伴唱進行烘托,既有群體和單人演唱的對比,又能像綠葉伴紅花那樣,使銀環的唱腔更加突出,更加鮮明,更具有藝術感染力。使創新后的旋律不僅沒有失去豫劇特色的風格,還充滿了新創意,使觀眾耳目一新。這種藝術創新手法,淋漓盡致的表現了銀環這個從小生長在大城市的女青年在初次走進山區時,被山區郁郁蔥蔥的山林,飛流直下的瀑布山泉,隨風搖擺的油菜花,哞嘛亂叫的牛羊,層層的梯田所陶醉的情景。銀環的扮演者魏云扮相清麗秀美,如出水芙蓉,楚楚動人。她的唱腔清脆悅耳,演唱聲情并茂,把一幅山鄉美景和農村生活,猶如一幅清新優美的中原山區畫卷展現在觀眾面前。銀環用一顆晶瑩剔透的少女心叩擊觀眾的心扉,贏得人民的激賞和按捺不住的心動。
在豫劇《朝陽溝》 “上山”一折中,展示的是“熱”的情感。舞臺上展現的是春光明媚,鳥雀齊鳴,嗩吶曲歡鬧,板胡聲悠揚。銀環、拴寶歡快地跳躍著,摘野花、撿石頭。銀環腳步輕盈,眼睛閃爍著熾熱的光芒,這時她看山、看水、看樹、看花、看草,“哪呀嘿嘿,嗯呀嘿嘿”,歡快的曲調融進了合唱、重唱,頓音、顫音、小花腔重疊等,節奏歡快、旋律奔放,作者運用了借景抒情的藝術手法,將銀環初進朝陽溝時的情懷抒發的十分熾熱,將她上山下鄉時的激動興奮心情展現得淋漓盡致。
豫劇《朝陽溝》第六場銀環的唱段“人也留來地也留”,俗稱“下山”一折,該折是《朝陽溝》中的核心唱段之一。該唱段主要寫的是銀環在參加勞動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難,終于在輕視農業生產的母親引誘下,離開朝陽溝。當她踏上當年進山路途時,喚起了與拴寶一同進山時的種種回憶,想起了朝陽溝上人對她的熱情關懷、幫助和期望,引起了她的無限留戀,在她離開朝陽溝的路上,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的一段唱。
“下山”一折唱段由【緊二八】和【二八板】結構而成。將徽調中的豫東調與宮調式的豫西調融合在一起,從銀環思想感情的發展變化和特定的故事情景出發,不但突破了豫東調和豫西調兩個流派在調式旋律上的傳統表現形式,而且吸收了兩個不同流派唱腔的音調,創作出了新的旋律。這里唱腔已經不是傳統的上五音豫東調,也不是原有的下五音豫西調,而是將豫東調和豫西調科學的結合在一起,使曲調纏綿悱惻、娓娓動聽。為了表現銀環滿腔愁煩,決意回城的急切心情,魏云開始用了【緊二八板】的“挑簾”唱法,這是一種傳統的內唱形式,給人一種“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感覺。“我小步跑來大步走,恨不能一步離開朝陽溝”一句唱得急切,唱得昂奮,唱出了那種不可阻擋的意志和離開農村回到城市的決心。而當她走過一道嶺,翻過一道溝,看到山水依舊、氣爽風柔、風景如畫的美景時,便又觸景生情,勾起了對許多往事的回憶和反思。
銀環上山時看到野兔歡跳、花紅李果、層層梯田等山區的美麗景色,心中充滿了興奮與喜悅。而當她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由于心境的變化,景隨情移,物隨人變,可心里感受卻是“挪一步我心里頭添一層愁”。上山時“野花迎面對我笑”,唱腔高亢激越、悠揚灑脫、委婉明麗;而下山時“至如今見了我皺眉搖頭”,那吐字清晰、字字入耳的唱腔,給人以悲觀憤慨、委婉哀愁的感覺。前后形成鮮明的音樂風格對比,這也是劇作者對創作風格上的創新。在唱段的結尾部分“我往哪里去(呀),我往哪里走”五字排列的唱調格律,在唱腔“好難舍難忘的朝陽溝!”后,為了深化人物的思想感情,此時還引入了伴唱的音樂形式進行烘托,營造了非常感人且美妙的藝術氛圍。充分表現了銀環在離開山區的路上,慢慢回憶起當初“上山”時“一輩子我也住不煩”的感嘆,又回憶進村后拴寶的深切相戀,拴寶娘的親切勸說,小妹妹的跑前跑后,老支書的真切教誨,她有思戀、有自責、有慚愧、有悔恨。整個唱段旋律優美、新穎獨特、委婉深情、動人心扉,揭示了銀環的人物性格特征及其羞愧難當的復雜心情,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極高的審美價值。
在《朝陽溝》后半場的銀環“下山”一折中,舞臺上展現的是“冷”的情感。這一段與銀環“上山”時的唱段前后呼應,相互反襯。看,舞臺上秋高氣爽,山口路標聳立,銀環冷落獨自一人走在下山的路上,她步履瞞姍,目光朦朧,“走一道嶺來翻一道溝,山水依舊氣爽風柔”。那風是涼的,心情是沉重的。野花見了她皺眉搖頭,庒稼苗見了她滿面含羞。結束句那拖延了十幾小節的甩腔,以凝重低緩的胸聲,盡情地宣泄了銀環下山時滿腔的愧悔。
“上山”時以“熱”的調子歡快的節奏增強了舞臺氣氛的熱烈感,表現了銀環上山下鄉時對前途充滿憧憬的愉悅心情。而“下山”時以“冷”的調子緩慢的節奏渲染了舞臺氣氛的沉悶和凄涼,展現的是銀環下山走在路上時內心的愧疚與自責。這樣通過正反相襯、兩極對比的情緒,把主人公激烈的矛盾心理,淋漓盡致地外化出來。
被稱為省豫劇三團“五大主演”的魏云、王善樸、高潔、馬琳,在該劇中分別扮演銀環、拴保、拴保娘、二大娘,可謂強手聯袂、高手林立,四位藝術家的表演各具風采,人物把握十分準確,精彩絕倫,努力塑造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
魏云,河南豫劇院三團一級演員。她的演唱清新悅耳,細膩委婉,韻味醇厚,成功地塑造了上山下鄉女青年王銀環這個深受廣大觀眾喜愛的人物形象。王善樸,他的表演深沉細膩、樸實無華。為了適應現代戲劇需要,對男生唱腔做了大膽、試探性的改革,在演唱上自成一格,成功地塑造了知青下鄉中的拴保這一戲劇人物。高潔,藝術才華超群,她的唱腔清新明麗、圓潤柔和,表演質樸大方,細膩入微,尤重人物內心刻畫和外形上的氣質美。因在《朝陽溝》中成功地塑造了慈祥善良、慈眉善目的拴保娘形象而蜚聲全國。馬琳,她的藝術修養廣泛深邃,表演技巧嫻熟精湛。她的念白有抑有揚、戲謔風趣,耐人尋味,成功地塑造了一個熱愛集體、心直口快、質樸豪爽的農村潑辣婦女形象。就連表演藝術家楊華瑞扮演的銀環媽這個小市民形象,也活靈活現。
綜上所述,豫劇《朝陽溝》之所以能在半個世紀的時間里久演不衰,首先由于它塑造了一大群血肉豐滿、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不僅主要人物拴保、銀環具有鮮明的性格,就連一些次要的,甚至很次要的人物也能給觀眾留下難忘的印象。那一甩毛巾一拍腿的二大娘;那慈善與大度的拴保娘;那平易近人的老支書;那愛說風涼話的老小孩;那木納老實的拴保爹;那快言快語的巧真……那群誠懇善良、質樸豪爽的農民形象,能夠讓農民觀眾從中看到自己,油然產生自豪的喜悅。在一部作品中能夠塑造10來個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不僅現代戲中少見,在傳統戲中更難尋見。
其次是豫劇《朝陽溝》中有許多家喻戶曉、久唱不衰的經典唱段。除了銀環的主要唱段“朝陽溝好地方”“人也留來地也留”和“祖國的大建設一日千里”之外,拴保的主要唱段“學鋤地”“朝陽溝這幾天忙了又忙”;拴保娘的唱段“看見了新被子我實在難過”“我的兒你不要多操心”;二大娘讓銀環寫信一段唱,就連銀環媽“一天到晚想念你”的一段唱,也給觀眾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再次,《朝陽溝》中人物的語言、行為的方式,都是河南人活生生的生活用語和所具有的行為方式。比如當銀環剛到朝陽溝時,對拴保爹娘說:“麥苗韭菜我分不清,犁耬鋤耙我不會用,還要您二老為兒多操心”時,拴保爹說:“莊稼活,也好學,人家咋著咱咋著”,這是對具體農活不知咋個干法的銀環的回答,意在鼓勵銀環不要畏難。“人家咋著咱咋著”,是河南廣大農民中極為流行的一句口語,出自勤勞、樸實的拴保爹之口,是再適當不過了。既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又顯示了拴保爹的性格特點。豫劇《朝陽溝》之所以如此惹人喜愛,正是因為它真實地反映了現實生活,成功地刻畫人物形象,恰當生動地運用了樸素的群眾語言。
最后,舞臺呈現宏偉新穎。導演不再使用演員的抒情唱段表達感情,而是借用綜藝晚會的群體式的舞蹈畫面,多聲部的大合唱宣泄人物的情感情緒,給人以更鮮明強烈的視覺上和聽覺上的沖擊力和感染力。如第四場男女社員鋤地的場面是在【慢板】的結構中進行的。在這種節奏中,演員們整齊地揚鋤、落鋤、倒鋤,邁步、擦汗,同時歡快地演唱:“滿地莊稼青呀綠呀,綠油油……”把社員們熱愛農村、熱愛勞動的歡快心情展露無余,既增加了舞臺的熱烈氣氛,又把生活美、舞蹈美、音韻美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呈現于舞臺,實屬美哉!
回憶起豫劇《朝陽溝》的創演之路,不禁讓人們深思。1964年元旦,毛澤東主席等國家領導人在中南海懷仁堂觀看了《朝陽溝》,給予了很高評價,并與演員合影留念。今年陽春三月,中國豫劇優秀劇目展演月在北京成功舉辦。河南省豫劇院三團在長安大劇院帶來了中國現代戲《朝陽溝》。演出時,不僅場場爆滿,座無虛席,而且引起轟動,反映強烈。該劇的編導楊蘭春,音樂設計王基笑等主創人員在表現形式上的追求和努力,都達到了時代的最高水平,它是一部豫劇史上里程碑似的作品,這大概就是豫劇《朝陽溝》久遠不衰的原因吧!
姚艷華,山東省嘉祥縣文化館副館長。
屈衍仁,山東梆子研究會會刊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