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守存 (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 215006)
認知隱喻與語法隱喻再考及其互補潛勢初探
陶守存(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215006)
語言中的隱喻及隱喻思維是認識主體理解概念、思維及感知的最主要方式之一,認知隱喻與語法隱喻作為該領域內兩大主研究陣營,也為窺探語言與思維二者間的關系提供了新的視角。本文擬以隱喻和隱喻思維為出發點,概述認知隱喻與語法隱喻的含義及特點,比較二者間的異同,嘗試挖掘二者的互補潛勢。
認知隱喻;語法隱喻;語言與思維;互補潛勢
用“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和外殼”表示語言與思維二者之間關系的說法有待商榷。聾啞人或語言障礙人群,沒有語言能力,但通過模仿具備思維能力;盲人,具備語言能力,但其思維源泉并不止于“聽說”,也包括想象。因此,存在沒有語言的思維,而語言也不是進行思維的唯一工具。故,語言是思維的外在形式,思維是語言的內在形式,這一說法或更能準確描述二者的關系。
據史鑫(2002:42),普通語言中有70%來自于隱喻或隱喻概念,語言在很大程度上是隱喻化的。由于語言中的隱喻是思維的外在形式,因此思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隱喻式的。認知語言學學派和系統功能語言學學派均十分關注隱喻研究,雙方的研究本質、重點及方法不盡相同,在此背景下,本文擬先系統闡述兩派的研究特點,并在此基礎上初探二者互補發展的可能性。
萊考夫(Lakoff)和約翰遜(Johnson)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提出,隱喻是人類進行認知、思維、經歷、語言甚至行為的基礎。隱喻不僅僅是通過A事物的特點認識B事物的現象,更重要的是,它是人類進行理解、認知過程的一種思維模式。認知隱喻是一種跨域映射,涉及兩個認知域的語義活動,即通過認知和推理將一個概念域系統地、對應地映射到另一個概念域。任何一個概念隱喻系統下都可以衍生出眾多認知隱喻,這些隱喻共享連貫的內部原則,呈現出內質統一的認知模式。
自身體驗是隱喻認知的橋梁和紐帶。隱喻認知并不是任意的,人類之所以能夠找出兩個概念域之間的聯系,是因為依靠自身經驗作為媒介,創建聯系的過程受到意象圖式的控制。意向圖式是“在對事物之間基本關系認知的基礎上所構成的認知結構,是人類經驗和理解中一種聯系抽象關系和具體意象的組織結構,是反復出現的對知識的組織形式,是理解和認知更復雜概念的基本結構,人的經驗和知識是建立在這些基本結構和關系之上的”(Lakoff & Johnson,1980)。身體體驗都是意象圖式的主要來源。不同的文化間對相同的意象可以有相同或不同的身體體驗。
語法隱喻的形成主要源于系統功能語言學對語言的理解觀點。系統功能語言學認為語言主要是有三個層級組成的,語義、詞匯-語法及語音。三個層級間是由下至上實現的關系,語音是詞匯-語法的實現形式,而詞匯-語法組織構成語義。韓禮德(Halliday)認為語法隱喻是予以語義項目從語義層向詞匯-語法層的實現過程中的變異的結果,即在實現某一特定的語義時,沒有采用與常用的詞匯-語法表現一致的形式,而采用了另外一種不同的表達形式,這時便產生了語法隱喻。一致式是正常的語義實現形式,而非一致式是語法隱喻的表現形式。
語法隱喻的主要分類。概念語法隱喻和人際語法隱喻是語法隱喻的兩大主要類別。概念語法隱喻最普遍的體現形式是名詞化(nominalization),即用名詞來表示本應由動詞、形容詞或介詞表達的過程、性質、狀態等含義。名詞化不僅可以通過事物的形式表現過程和性質等,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拓展意義潛勢,表現出事物或個體與主體間的邏輯關系,蘊藏了從物質到心理過程的變化。
認知隱喻與語法隱喻都非常關注如何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意義,使得意義更加豐富,而二者在以下兩個方面有所不同:
1.研究視角不同。認知隱喻遵循認知語言學的原理,重視隱喻在概念系統中的運作機制,運用知語言學中的體驗哲學理論,生活經驗對其有可參照性。而語法隱喻從系統功能角度出發,強調語言的功能,重視詞匯-語法本身可用于表達意義的能力,尋找形式體現的意義動因,很少將體驗認知融合都目前的研究中去。
2.應用領域不同。認知隱喻將認知體驗和思維融合在一起,而絕大多數隱喻已經深深植根于日常生活中,所以不論是在生活、工作或是學習場合,不論是在書面表達還是口頭表達中,認知隱喻的應用都非常普遍。語法隱喻主要考慮詞匯-語法方面的操作,非常適用于論述客觀、正式的觀點,保持說話人與聽話人之間的客觀距離,因此多用于學術寫作、官方報道等正式語體中。
認知隱喻與語法隱喻的互補發展可以迎合多方面的研究需求、教學需求及社會需求。
1.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語法隱喻所強調的“語法”和“隱喻”可以通過認知語言學的思維方式得到更加全面的解釋,語法隱喻研究可更多結合認知視角;同時,系統功能語言學中語法隱喻的許多概念隱喻是建立在后者的實體隱喻基礎之上的。人際語法隱喻中經常使用到的運用小句代替副詞來表達特定的人際關系,這與認知隱喻中對多方面認知主體間關系的識解有共同之處。
2.教學環境中,提高學生的隱喻使用能力是提升學生語言綜合水平的重要目標。學生不僅需要理解日常生活和學習交流中隱喻的使用情況,還需掌握正確使用詞匯-語法隱喻創造邏輯連貫、論證有效、理據客觀的學術作品,尤其體現在學術寫作方面。
3.認知隱喻與語法隱喻的互補發展將融合社會視角與認知視角,可有效地用于話語分析或篇章分析,進而了解說話方的隱藏涵義。此研究可結合跨學科的優勢,如與社會學、心理學及公共關系學結合起來,對社會話語、學科話語及公共甚至外交話語中普遍存在的隱喻進行分析,必會推動社會各方面的有效交流。
隱喻是日常生活中用于感知、思維概念最常見的方式之一,語言中的隱喻和隱喻思維二者更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本文首先概述了二者的研究內容與特點,并以此為基礎比較了二者在產生機制、研究重點及應用領域方面的不同,最后分析總結認知隱喻與語法隱喻結合研究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二者的結合研究也為未來的隱喻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與方向。
[1]侯建波.語法隱喻:新解與反思[J].外語教學,2008(5).
[2]劉洪云.認知隱喻理論再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8).
[3]史鑫.隱喻的思維本質與認知功能—由隱喻與隱喻思維看語言與思維的關系[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4).
[4]嚴世清.語法隱喻理論的發展及其理論意義.外國語,2003(3).
[5]朱永生.名詞化、動詞化與語法隱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2).
陶守存,蘇州大學在讀研究生,碩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