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彤 (山東藝術學院 250000)
鍵盤和聲與鋼琴集體課的融合探究
解彤(山東藝術學院250000)
鋼琴集體課教學是鋼琴專業的基礎課程,在鋼琴專業的整體教學環節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單純的鋼琴鍵盤技能課向培養綜合能力課程轉變的載體,本文從筆者的教學實踐出發,提到了鍵盤和聲與鋼琴集體課相結合,闡述了在鋼琴實踐中認識和聲,并感受和記憶和聲的效果,最后就怎樣做到鋼琴集體課與鍵盤和聲的融合提出了幾點策略,以期能夠提高學生的音樂創作能力,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鍵盤和聲;鋼琴集體課;融合
在20世紀的最后十年,我國的音樂領域的學者從海外將鋼琴集體課教學模式引入國內,在二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基本形成了屬于自己的教學模式。美國的鋼琴集體課教學發源于20世紀五十年代的哥倫比亞大學,經過不斷的發展與完善,現今美國各大高校都基本開設了鋼琴集體課。這門課程屬于綜合性課程,其內容涵蓋了有關基礎音樂方面的知識訓練,如樂理、和聲鍵盤控制技術以及創造性的表演等,它們和鍵盤的學習有機結合在一起。其形式有很多,獨奏、重奏以及合奏都可以,教學方法靈活多變,課堂氣氛生動活潑。課程的開設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音樂素質,切實貫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理念,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這種新穎的課程授課模式在美國很受學生及老師的青睞。美國的高校在開設這門課程時,主要的培養對象其實是除音樂專業和鋼琴專業之外的非科班學生,后來才在鋼琴專業中普及,典型的代表有朱麗婭音樂學院,在此之前是沒有的。鋼琴集體課程對于高師音樂專業的要求比較高,至少開設兩年的課程。這門課程的教學理念比較新穎,從其開設的目的來看,是值得我們鍵盤集體課的專業教師所借鑒和學習的。集體教學課的設置在一定意義上也是為了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首先在備課環節就要下足功夫,其次,還要增加資金的音樂理論知識,以及豐富課堂教學的手段。
筆者從教學實踐中總結,認為發揮鋼琴集體課作用的關鍵在于課堂內容與鍵盤和聲理論知識相結。音樂專業的學生在高中時期沒有學過和聲的理論知識。因此和聲理論知識應該本著打基礎的目的來進行教學。同時,理論是實踐的先導,而實踐要通過理論的指導而不斷發展。高校的和聲課程只重視理論的教學,而忽視了理論與鋼琴實踐相結合,使得單純的和聲教學課索然無味。而且,和聲知識的掌握有利于學生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培養自己的音樂創造能力。筆者認為,鋼琴鍵盤課講授和聲理論知識,讓學生對和聲的作用有所理解,激發自己的創作靈感,這是音樂專業人才的培養方向。
(一)在練習中認識鍵盤和聲,做到感知先行
對音樂的感性認識是從整體再到局部的過程,沒有整體性的把握就沒有部分的感知。人的思維過程也不是永恒的,而是起伏不定的過程。這也是音樂所呈現的動態過程。在音樂的教學中,學生對音樂的把握首先是從對音樂的感知開始的,第一感覺就是音樂是否好聽,而不是考慮深層次的創作方法。這就是學生對和聲的認識程度的關鍵。筆者在教學中,曾經用電視劇《渴望》的主題曲作為素材。在課堂上,在演奏的時候用弦樂音色來彈奏,用鋼琴來伴奏,學生們都非常喜歡,也因此產生了興趣。然后,讓其中的12名學生根據“牽手”的和弦連接創作一首8—9小節的旋律。因為該曲的和弦連接很簡單,從頭至尾均為:6m→4→2m→3的連接,使學生容易理解和彈奏。要求通過簡譜來彈奏伴奏部分,并采用分解和弦的形式,但是對于怎樣創作作品卻沒有提及。學生很適應這種教學方法,能夠保質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教師問起學生關于創作的觀點時,學生都一致認為自己把零散的和弦音連接成旋律。這種現象說明,缺乏系統專業的和聲教學的學生,創作旋律僅僅是“摸著石頭過河”,或者說是出于條件反射。教師也可以利用學生的反射意識,讓學生邊彈奏和嘗試創作,邊逐漸意識到和聲與旋律之間的客觀聯系,對和聲有著全新的了解,和聲是可以通過彈奏的過程來體會和感受到的音響效果,通過反復的嘗試,有利于培養學生對鍵盤和聲訓練產生濃厚的興趣,認識到這種訓練對于鋼琴彈奏技巧提高的作用。
(二)在練習中感受、記憶和聲效果
先進的教學理念要求每個人在音樂面前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可以學習音樂的知識。筆者認為,作為音樂教師,應該本著“有教無類”的原則,即每個學生都可以學習音樂,不論天賦和悟性如何。在尊重學生對音樂的認知能力的基礎上,把鍵盤和聲的教學內容落實在聽、唱(奏)、作(曲)三個方面,主要目的是建立與和聲理論、即興編配等課程的聯系,為學生創造一個可供實踐的平臺,為今后的其他音樂專業課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
首先是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和關注和聲。在鋼琴實踐的前提下,讓學生親身體會到和聲的魅力和效果,這是學生產生興趣的關鍵點。提到“聽”這一環節,首先應該從首調和固定調的聽覺習慣著手。很多學生錯誤的認為首調是非專業的,固定調才體現出很強的專業性。這是由于學生對首調的不理解造成的,在平常的練習中,忽視了首調的訓練。筆者認為,不管是首調還是固定調,兩種聽覺習慣的養成都是必要的,并能夠相互轉化。首調聽覺訓練的加強在鍵盤和聲的內容中非常重要,它可以變復雜為簡單。例如,所謂重屬和弦,經常在鋼琴作品里出現,但是學生基本沒有見過“升F”調。教授在這里要作詳細的講解,任何一個大調的Ⅱ級大三和弦通常被用作重屬和弦,如果學生有首調的概念,他們只需記住“大Ⅱ級”是重屬和弦即可,而無需記憶每個大調的重屬和弦是由哪些音構成的。如此一來,更有利于學生加深記憶和感悟,在創作的過程中,增強應變能力。因此,必須要兼顧固定調和首調的訓練,兩者缺一不可。自覺的首調訓練可以更為方便的記憶連接和弦與轉調的方法。但是概念的訓練必須和鍵盤的實踐練習相結合,才能做到手與腦的完美結合,以及提高彈奏鋼琴的協調度。
教師可以選取學生喜歡的旋律,或者是學生自己的代表作,讓學生自由發揮。這種練習方式,引導他們培養首調的聽覺習慣,也加深了他們對和旋轉調的理解。在音樂教師的引導線,學生就會深切的體會到,和旋功能的個體化差異,以及在不同的調子當中的轉換。從首調的角度來看是一種概念的簡化,這有助于學生對和聲理論的學習,也容易激發即興伴奏的靈感。當然,類似的訓練方法有很多,教師不能循規蹈矩,或者是之間拿來主義,而是根據教學內容的實際,以及學生的掌握程度來作動態的調整,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三)在練習中提高創作能力
將鍵盤和聲教學融入到鋼琴集體課中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創作音樂的能力,通過靈感做到鋼琴的即興表演,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逐漸從單聲部創作轉為多聲部創作,首先要嘗試針對旋律的特點選擇低音,然后使用和弦來進行旋律的創作,教授布置關于創作的任務時,要提出一定的完成任務的要求,保證學生實現階段性的提高。所以,對于鋼琴專業的教師來說,應該給自己不斷充電,提高和聲理論知識以及作品分析的能力,摸清學生對不同音樂旋律的愛好,并以學生的喜好出發進行備課內容的設置,在備課過程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只有做到以上這些,教師才能合理安排教學的進度和動態過程,更有效的達到教學的目標,而不是盲目的走一步算一步。要培養學生的音樂創作能力,應該做到以下兩點。
1.單低音的旋律創作
作為鋼琴專業教師,要自始至終的支持學員去嘗試著創作,并多作正面的贊揚和肯定,提高學生的自信心,也有利于因勢利導,以興趣引領他們的探索和學習。單低音旋律創作之前,可以引導學生只用一種顏色的琴鍵來彈奏曲目,左手使用單個低音或者是連續的聲部,但這應該為旋律的持續作節奏上的鋪墊,用右手指來按下黑鍵或白鍵,打開思維展開創作。使用短線或連續的長線進行小曲的記錄。對于學生自發的創作要不拘于泥,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讓學生擺脫心理壓力的束縛而即興的創作。等學生逐漸適應以后,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略微增加要求。例如,嘗試著讓學生迎著節拍來創作單一顏色琴鍵的旋律,還是使用左手來彈奏低音。
2.有伴奏織體的旋律創作
在鋼琴教學的實踐過程里,經常會出現以下情況,某些學生的鋼琴演奏技巧已經基本成熟,但是演奏一些簡單的曲譜,反而不知所措。這是學生缺乏有伴奏織體的旋律創作的表現。因此要加強學生關于有伴奏織體旋律創作的教授和練習,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學生定會喜歡使用這種創作方法,并結合和聲方面的理論知識。
開始可先運用Ⅰ、Ⅴ級和弦來進行創作。比如,任意選擇一個大調的Ⅰ級與Ⅴ級和弦的和弦音,創作一段兩個樂句的旋律,用重復、對比等多種方法去組成作品,在這八小節中使用Ⅰ、Ⅴ級和弦,左手部分可以包括和弦根音、柱式和弦音型、分解和弦音型以及任何和弦形式,按照五線譜譜寫出的樂譜演奏。學生在創作知識的學習中,增長了不少見識,也可以試著創作一些風格另類的音律,例如典型的布魯斯音樂等。布魯斯音樂又被稱為是“藍調音樂”,這首先讓學生了解藍調音符,然后,要求學生根據十二小節布魯斯進行,創作一首鋼琴布魯斯小曲的低音基礎,用線譜寫出左、右手部分,編入藍調音符和切分音并彈奏。教師可以在開頭部分稍作提示,然后引導和鼓勵學生自己去創作。最終讓學生做到不需要提前寫譜而進行即興演奏。
總之,以上所敘述的只是一些初級的、簡單的訓練方法,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這里關于訓練方法就不再累述。沒有一成不變的訓練方法,關鍵在于方法要適應于具體的教學進度,制定出具體操作的教學計劃。鋼琴集體課融入鍵盤和聲訓練,是為學生把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當中而提供必要的機會。讓學生體會到和聲與鋼琴學習是有著必然聯系的。
[1]吳華山.鍵盤集體課教學之我見[J].藝術探索,2011(06).
[2]唐昌菲.和聲理論在鋼琴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
[3]姜巖.關于高師鋼琴教育改革的思考[D].東北師范大學,2010.
[4]趙寶珍.鋼琴集體課合理分組教法探索[J].榆林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02).
[5]蘇陶.鋼琴集體課教學經驗談[J].畢節學院學報,2010(02).
解彤,學歷:本科,山東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鋼琴系副教授,研究方向:鋼琴演奏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