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梅 (川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628000)
構建地方本土特色的學前美術教育
張娟梅(川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628000)
依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學前美術課程旨在通過幼兒動手、動腦,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協調力、想象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我校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理論與實踐結合,主要偏向應用、技能的掌握。如何構建地方本土特色的學前美術教育,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幼兒師資,既是眾多高職院校找到符合自身特色的學前美術辦學方向,也是我校必須思考探索的路徑。
本土特色;學前;美術教育;探索
川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科研項目《當下幼專美術教育如何適應農村美術教育需要研究》(項目編號:cbyz14s018)。
根據《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國發[2010]41號,把發展學前教育擺在更重要的位置,努力擴大農村學前教育資源。教師可以根據當地的現實情況,適當補充地方內容或結合教材內容融入本土資源充實教學內容。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如今素質教育擺在第一位。學前美術教育作為其中的一部分,融美術的實踐性、參與性、感染性于一體,目的在于掌握一定的表現技能和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審美性和創新能力,從而從不同方面提高幼兒的綜合素質。目前美術教育改革已打破以前單純的學科知識結構體系,對現任教師的知識結構體系以及教學方式要求更高。同時增強課程的實踐性和實用性,以適應美術教育發展的要求。我校緊跟課程前沿,在美術教學大綱中加入地方本土特色美術教學活動,為后期學生適應各個幼師崗位奠定基礎。在大城市,幼兒有舉手可得的資源,不論從視覺、聽覺,還是師資力量等方面都有大大的優勢,農村幼兒在美術教育這塊就有欠缺。一是孩子普遍來自農村,家庭經濟條件有限,對繪畫材質了解有限;二是在幼兒教師隊伍中,美術老師不多,幼兒無法接觸更加專業的美術體驗;三是家庭教育中父母不太重視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孩子缺乏美的儲存。
因此,構建地方本土特色的學前美術教育,從而提高學生綜合競爭力,是當前高職教師教育的首要任務。
我校學前美術教育,雖然在教學上積累豐富的經驗,但缺少對幼兒實際操作能力訓練和提升幼兒綜合藝術修養的有效課程內容。
(一)教學目標方面
幼兒美術教育的目的在于教授幼兒怎樣繪畫,掌握繪畫的簡單技巧和知識,讓幼兒動手動腦,促進五感發展,從而全面發展。從我校美術教學目標來看,不足之一在于把美術教育看做是技巧是掌握,認為孩子們只要能畫一副畫或會剪個什么圖就是在學習美術,過于注重孩子的技能培養,而忽略了幼兒過程的體驗,和課程本身在幼兒教育中的作用。不足之二在于忽略了美術教育的本質,幼兒真、善、美的品質培養,幼兒的欣賞能力和審美素質提高,無不體現在美術教育中。
(二)教學內容方面
我校的教學內容安排相對比較全面,看、聽、畫、剪、貼、塑都有涉及。但是缺少精細度,沒有深究一類美術課程,因為所有的課程其他大學同樣在開設,缺少適合我校學前美術教育特色課程。二是教育內容模式化,在教學過程中,一味的追求像不像,強調學生對人物、動物和自然的模仿再現,少了一些學生自由發揮想象的空間。幼兒在繪畫過程中,把看到的事物根據自己的理解表現出來,這是很好的,但是家長和老師會給很多語言或者圖例讓孩子按著大人的思維前行,從而扼殺了孩子想象能力。整個過程忽視了幼兒對事物、自然的體驗和自我創造。
(三)教學手段方面
在教學方法上,對于學生育采取舊式的灌輸式教育,忽略學生指導幼兒的主觀能動性。上課期間出示范畫,孩子一味模仿,包括色彩、形狀都給予指導,導致培養的學生都是一種思維習慣,學生失去了思考、下筆的主動性,對自己不肯定、認同,缺乏信心,從而使得學生無法真正發現美、感受美、體驗美、和表現美。
(一)“麻柳刺繡”融入到學前美術教學
“麻柳刺繡”--流傳于廣元市朝天區麻柳鄉一帶,它是母輩們一代代家族親手相傳而繼承發揚的民間藝術,是麻柳先民在自給自足的悠閑生活中創造發明的純樸精美的民間藝術珍品。麻柳刺繡藝術來源于群眾普通生活中,它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歷史價值,具有深厚的人文性。2008年6月麻柳刺繡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文化遺產(853vII—77)。
我校作為當地唯一一所教育類高校,有責任有義務對麻柳刺繡非遺文化進行傳承,對它常見的針法進行學習推廣,對作品所繡題材進行分析,在結合當今刺繡藝術發展,提出自己探討意見。麻柳刺繡屬于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活動,幼兒通過動手操作,他的小肌肉群和手眼協調能力得到發展,從而提高專注力,促進幼兒身心發展。在此過程中作品帶給了孩子自信和成就感是無法比擬的。
(二)地方文化基地寫生教學研究
廣元市,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歷史。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如“三國蜀道文化”“摩崖造像藝術”“女皇文化”。我們組織學生親臨皇澤寺、千佛崖、劍門關、明月峽等地,目的在于了解他們的歷史背景;了解它的文化底蘊;尋找適合幼兒美術地方特色的表現素材。我們找到打動自己的景物拍照或者就地寫生,回校后根據自己感受、體會再創造作品,這種來源于生活經歷的繪畫作品才有情感,有生命。
學生經過一環扣一環的學習之后,再通過自己的方法實踐到幼兒美術教育中去,讓他們明白幼兒美術教育不僅僅是涂涂畫畫、手工,更應成為培養幼兒觀察力、想象力、審美力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幼兒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過程。
(三)兒童畫創作探索
現如今兒童畫千篇一律,百度一搜,比比皆是,大都是通過簡筆畫拼拼湊湊,在涂上不同顏色,就是一副兒童畫創作。在整個過程中忽視了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的培養。但是幼兒的想象力不是憑空而來的,它是在幼兒接觸到的知識、通過觀察和生活經驗中得到的。幼兒獲得的知識有限,這就需要老師有意識的從視覺、聽覺等方面引導,從而培養幼兒的想象力。所以說想象力是在認識體驗的基礎上進行重新組合而創造新的形象的心理過程。
我們在兒童畫評價體系中,首先看有沒有童趣,幼兒由于小肌肉群還不受控制,所繪作品歪歪扭扭、線條粗粗細細,夸張、天真無邪,這才是幼兒繪畫的顯著特征。其次看有沒有情感,幼兒只有在觀察的基礎上,根據經驗、感受在創造的作品才能打動人。在次有沒有新意,同一個題材可以用不同的表現方法,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術,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不能以像不像作為唯一評價標準。
當前有很多大學有開設有學前教育專業,各自都在尋找符合自身特色的教育方式,構建地方本土特色的學前美術教育是我校學前教育專業探索的方向之一,我們不僅教學生繪畫、手工,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欣賞美術作品,培養他們的美術欣賞力、創作力,從而達到美育的目的。
杜麗娜.學前兒童美術教育現狀及存在問題探討[J].中國市場,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