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獻美 張安健 周榮庭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30026)
增強現實技術在戲曲舞臺藝術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丁獻美張安健周榮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30026)
近年來,增強現實技術以其與用戶實時交互及“虛實”高度融合的特點得到迅猛發展,以它獨特的魅力受到人們的青睞;作為中國民族文化藝術的瑰寶——傳統戲曲,以富有藝術魅力的表現形式,為歷代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傳統戲曲在當代演出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此,增強現實技術與戲曲舞臺藝術設計的結合也應運而生。本文在對戲曲舞臺藝術設計的內涵、作用及呈現現狀的分析基礎上,結合增強現實技術的含義與特點,對增強現實技術在戲曲舞臺藝術設計上的應用情況分析發現,兩者融合中存在藝術形式感與戲曲規范的沖突、虛擬角色的藝術性與技術性融合度不高等問題,針對問題,研究者對戲曲舞臺藝術設計應用增強現實技術的發展提供出了可行性建議。
增強現實;戲曲舞臺;藝術設計;應用
1.增強現實技術的含義
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誕生于上世紀60年代,也叫混合現實或擴充實境。增強現實技術是在虛擬技術的基礎上,將虛擬的信息應用到真實世界,讓真實的環境與虛擬物體實時疊加在同一畫面或空間上,兩者相互補充,給使用者呈現一個實時交互的感官效果。但是從更深層次來說,增強現實技術為我們提供的虛擬對象在一定程度上又讓我們的現實世界中的元素更加豐富多彩!
2.增強現實技術的特點
增強現實技術是一項綜合的技術,其集計算機視覺技術、計算機圖形技術、傳感技術、人機交互技術等多學科技術于一身,增強現實是合并現實和虛擬世界而產生的新的可視化環境。由此,增強現實系統具有以下三個重要特點:
一是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融合;增強現實系統利用計算機圖形生成技術模擬生成虛擬對象或信息,這樣的圖形生成技術可以將真實環境與虛擬環境相融合,使得用戶可以得到虛實相生的身心體驗。二是借助三維注冊環境系統確保“虛實信息”融合;用戶所看到的信息與增強現實技術所生成的信息可以通過三維環境注冊系統實現高度融合。三是具有實時交互性;增強現實的交互已經不局限于簡單的人機交互,而已經擴展到用戶對時空及對象的作用,增強周遭信息不是主要目的,更重要的是用戶可以利用當前活動與增強現實系統內的內容進行互動并融為一體。
比如在2015年5月9日名為“如果能許我一個愿”的紀念演出上,鄧麗君首先從升降臺出場,她說:“各位朋友,真的好久不見,非常想念大家。希望今晚為大家帶來的歌,你們能喜歡。”時光仿佛倒流回30年前,現場觀眾十分激動,錯以為鄧麗君真的回到了舞臺。接著費玉清以“嘉賓”身份出場,鄧麗君向觀眾介紹:“歡迎我的嘉賓,費玉清先生”,之后,鄧麗君與費玉清合唱了《你怎么說》和《但愿人長久》兩首歌曲,一身紅裝的鄧麗君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都十分自然傳神,兩人的互動、對望、默契都近乎完美,現場觀眾無不驚艷,可謂是圓了觀眾們再次現場聆聽天后歌聲的愿望。而在費玉清演唱《再見我的愛人》時,鄧麗君則說:“再見了我的朋友,我們還會相見的,不是嗎?”利用增強現實技術重現鄧麗君演唱現場,并讓她與現場觀眾、嘉賓進行互動,整個過程充分體現了增強現實系統的虛實融合、實時交互的特點。
1.戲曲舞臺藝術設計的含義
舞臺藝術是指在舞臺上表演的藝術,其中主要包括戲劇(含戲曲)、曲藝、音樂、舞蹈、雜技、魔術、武術等藝術形式。舞臺藝術編導是指上述各種藝術的編創與導演。其重要任務在于根據戲曲演出的要求,在統一藝術框架下運用多種藝術手段,創造出戲曲中的虛擬環境和戲曲角色的形象,烘托舞臺氛圍。
2.戲曲舞臺藝術設計的作用
戲曲的舞臺設計直接影響到戲曲表演的張力與感染力,傳統戲曲舞臺設計多采用以虛見實的形式,這樣能夠最大程度上使演員的演出技巧得到充分施展和發揮,也為觀眾營造想象空間。而由歷史承接下來的舞臺設計能夠為觀眾所熟悉,提高其接受度。總之,舞臺布景是為戲曲演出而服務的,運用虛化場景的真實性,圍繞戲曲發展烘托氛圍,從而強化戲曲主題,引導觀眾對戲曲的情感變換。
音樂的最主要作用就是烘托氛圍,音樂帶有強烈的情緒符號,富有感染力的音樂與戲曲相結合之后,音樂為戲曲的情感抒發提供介質的同時,也豐富了戲曲表演的張力。實踐證明,舞臺燈光在營造戲曲發展氛圍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好的燈光設計總是能夠引導觀眾與表演者產生共鳴。
3.戲曲舞臺呈現的現狀
(1)傳統戲曲舞臺呈現
傳統戲曲在歷史傳承中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舞臺形式,但是由于受“意象”美的傳統美學觀及舞臺場地局限的影響,表現形式及帶來的視覺效果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簡潔的舞臺設計并不能為受眾理解戲曲提供輔助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觀眾與戲曲的情感融合;均勻布光的舞臺燈光方式忽略了光影所形成的真實立體狀態,不能為情節發展提供情境的氛圍渲染。
(2)現代戲曲舞臺呈現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與文化藝術也在不斷發展過程中,科學技術的發展對舞臺設計的創作和發展產生直接的沖擊,新的舞臺創作和傳統舞臺藝術呈現上的缺陷,促使創作者尋找新的技術手段來革新舞臺的表現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多媒體技術也給予了舞臺設計新的生命力。比如,利用新技術革命對接上海往事,并與舞臺融合,成功“復活”了阮玲玉、周旋、蝴蝶、張愛玲等一系列經典形象,《都市往事》(上海篇)之一的《阮玲玉》將采用觀眾無需佩戴3D眼鏡的3D全息投影技術,把真實影像或事先經過制作并具有立體效果的數字影像,均勻對稱地投射在成像膜上,經過光的衍射和折射,再現三維影像,將三維畫面懸浮在實景的半空中成像,從而在最大程度上為觀眾營造“真人來了”的感受;迪斯尼戲劇制作公司的虛擬現實版本的《獅子王》舞臺劇,其中的服裝、舞美、音樂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大量的實踐中可以看出,多媒體技術的成功應用大大提升了戲曲的舞臺效果。
增強現實與戲曲舞臺的綜合運用最大優勢在于增強現實技術能夠給舞臺本身相對靜止的信息賦予更強大的互動性,并在最大程度上提升信息容量。增強現實技術采用對真實場景利用虛擬物體進行“增強”顯示技術,具有獨特的優勢,可廣泛應用于工程設計、醫療、教育、旅游娛樂等領域。增強現實技術在戲曲舞臺藝術設計中的應用在提高增強現實系統內信息內容的實物感與存在感的同時,增加觀眾對戲曲的理解以及戲曲發展的身臨其境感受。如由安徽省黃梅戲院打造的黃梅戲《牛郎織女》通過將利用3D技術、動畫技術等生成的虛擬信息與現實舞臺中的表演者及舞臺布景實時疊加在一起,那電子動畫的老牛在舞臺無縫銜接、栩栩如生,還能夠時而變成通人性的老牛,時而變成人的模樣;巍峨的天庭、美麗的瑤池、高大的南天門都如真正呈現在舞臺之上般逼真;仙女在池邊沐浴之時,舞臺上出現了水波,配合音樂及演員的表演,就像是她們真的在水中沐浴嬉戲;王母為阻止牛郎與織女在一起,盛怒之下呼風喚雨形成了美麗的銀河。《牛郎織女》一經在安徽大劇院上演,上下三層座無虛席,這些獨特真實的戲曲舞臺設計為臺下的觀眾帶來了莫大的驚喜,無論是專家、戲迷還是首次觀影者都在結束之后,都認為該劇的唱詞、舞臺設計都為他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因此讓他們久久不能忘懷。
增強現實技術應用于戲曲舞臺之中,使兩者相互融合,共同發展,其在傳播中的新特征、新機遇以及給予傳統戲曲強大助力,在前文中已經有很好的體現。但是,增強現實技術與傳統戲曲舞臺藝術設計的融合發展時間較短且缺乏完善模式加以借鑒,兩者在融合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針對問題,筆者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議。
1.藝術形式感與戲曲規范的沖突
傳統戲曲有較為嚴格的程式化規范,比如“一桌二椅”為代表的舞臺造型,其作為戲曲美學精神在舞臺上傳承印證,雖然目前傳統戲曲舞臺演出融入了“一戲一景”的舞臺觀念,但是“一桌二椅”不論是在舞臺空間里組織動作功能、表意功能還是綜合功能中都是不斷得以拓寬與沿襲的。增強現實技術在戲曲舞臺中力求將虛擬信息應用到真實舞臺中,如何根據舞臺演出情境,在“一桌二椅”的基礎上進行提升繼承,提升戲曲舞臺布景的真實感,達到藝術形式感與戲曲規范的和諧發展是一大難題。
增強現實技術與傳統戲曲舞臺藝術設計的應用中,可以將“一桌二椅”融入舞臺背景并在背景中添加能夠創意性地輔助曲情發展的舞臺布景,通過增強現實技術系統的虛擬信息與真實場景的高度融合,推動情節發展。另外可以配合各種舞美手段,拓展舞臺時空容量,為表演者進行創造性發揮提供創作條件。比如根據曲目特點與情節發展,植入與曲情發展相關的燈光與音樂,間接性地表現戲曲人物對客觀事物的感覺與態度,并為戲曲舞臺呈現營造神來之筆的意境。
2.虛擬角色的藝術性與技術性融合度不高
增強現實技術系統中虛擬角色的設計,應該是藝術性和技術性的產物,系統中虛擬角色的設計多依靠計算機三維技術,尤其是三維動畫動作編輯技術和三維動畫渲染技術,來生動形象的刻畫角色的動作、表情以及身體和服飾的質感。就目前來看,增強現實技術系統中的虛擬角色兼具藝術性與技術性特征,但兩者結合并不完美,比如《牛郎織女》中的“老牛”雖然有動作、貼近生活實際中的牛形象,但是其動作姿態不自然、角色細節刻畫不夠等問題也是較為明顯的。如何通過虛擬角色的細節變化揭示角色內心變化,利用真實細膩的虛擬角色為傳統戲曲錦上添花是增強現實技術系統設計需要克服的一個難題。
自然界中的物體運動都有自己的運動軌跡,如何真實自然展現虛擬角色的關鍵在于如何依據角色的運動規律生成動畫。而這依靠傳統的三維動作編輯技術是很難實現的,只有依靠不斷測量、跟蹤和記錄物體在三維空間中的運動軌跡及數據,利用動作捕捉技術(Motion Capture)才可以打造出栩栩如生的虛擬角色;虛擬角色的細節刻畫則來自于制作人員對日常生活的觀察與體驗,如眨眼、嘆氣等小動作的記錄,對生活的體驗愈加鮮活,刻畫的角色也就越加生動細膩;針對現實中不存在的角色,制作方則需要揣摩角色個性特征及其象征意義,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對角色進行適應性的夸張,使其有利于強化戲曲的表現風格,展現角色鮮明的個性,從細節處打動觀眾。
增強現實技術與傳統戲曲舞臺設計的融合,是技術與藝術的相生,兩者相輔相成,傳統戲曲舞臺設計需要增強現實技術的支持,以更好地符合時代要求、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增強現實技術在戲曲舞臺藝術設計的應用過程中需要藝術性地處理,兩者相互合作才能創造出符合時代需求的藝術作品。
[1]黃增榮.關于增強現實的一些關鍵問題的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9.01.
[2]張洪波.增強現實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河南大學,2012.04.
[3]360百科.http://baike.so.com/doc/5713183-5925909.html.
[4]錢默,袁紅.技術與藝術的結合:以數字電影虛擬角色設計為例[J].藝術科技,2015.10.
丁獻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傳播與科技政策系,碩士研究生。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戲曲舞臺3D技術集成與應用示范》,項目編號為2014BAH15F00,課題編號為2014BAH15F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