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聞宇 (湖南理工學院 414000)
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發展現狀研究
周聞宇(湖南理工學院414000)
目前,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是各國政府與民間、學術界與業界共同關注的熱點課題。本文首先闡釋了數字化的含義、發展歷程,梳理了其特點優勢,進一步明確了數字化手段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發揮的巨大作用,并從理論與方法兩方面分析了國內外關于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研究的現狀,同時也展望了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發展前景。
數字化;文化遺產;虛擬現實
隨著經濟全球化,國家現代化步伐的推進,傳統文化逐漸喪失了其賴以生存的環境。在這樣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之下,探討如何讓人們更直觀、形象地感受、理解傳統文化;探討如何利用新興的數字化手段重塑傳統文化形象,如何有效地對傳統文化進行保護與傳承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數字化是將事物的特征、屬性系統地進行二進制代碼轉換,在此基礎上,進行存儲、再處理、傳播推廣的過程。伴隨著1954年世界第一臺晶體管計算機的發明,人類開始了數字化的發展歷程。從伊始至今,數字化的發展經歷了4個階段:英文字母、數字符號階段(上世紀50年代);圖形圖像階段(上世紀60-70年代);視頻、多媒體階段(上世紀80-90年代);信息互聯網、虛擬階段(上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
數字化的優勢可概括為4點:
1.便捷的影像、圖文數據資料與數字信息雙向轉換。借助數字攝影攝像器材可輕松實現信息數字化的轉換,而影像轉換也無需像早年間需借助照片沖洗、影碟放映機等專門流程與設備才能進行。
2.靈活地修改、增減、拷貝、刪除已采集數字信息。數字化時代以前,文檔的修改、加工需要重新謄寫,而影像資料的修改則涉及到重新繪制、重新拍攝等繁瑣工作,造成人力、材料的極大浪費。
3.高速的網絡傳輸、云存儲技術,優化加速了資源共享與傳播。隨著光纖寬帶時代的來臨,網絡數據的傳輸可達1萬億Byte/秒,伴隨而來的是電腦硬盤存儲容量的迅速膨脹、云盤概念及產品的誕生發展,人類從此進入了海量信息高速共享階段。
4.準確、高效地檢索數字信息。伴隨著海量數字信息的形成,新的數字檢索方式也隨之誕生。借助電腦、智能手機等網絡終端,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的查閱所需信息開展工作。
1.數字化信息的搜集、保存方式是保障非遺原真性的強有力手段。傳統的文物古跡保存方式停留在文字、圖片、影像等手段上,但都免不了因時間原因造成的紙張損毀,影碟、磁帶退磁、失真等厄運。而數字化帶來的圖文掃描、3D掃描、全景照片、數字攝像、動作捕捉等手段,為非遺信息的整體采集提供了多種可能性。而數據庫存儲、網絡云盤管理、光纖寬帶為為非遺信息的永久保存、快速提取提供了強力保障。
2.數字影像還原為非遺再現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后盾。由于現代化步伐的推進,非遺由于喪失了賴以生存的空間環境。三維圖形圖像軟件內置的三維空間與精確建模體系、動畫功能使得對場景、人物、動物、自然環境的模擬得以實現;使得非遺能在三維軟件的虛擬空間中得以還原,并以圖片、影片的形式重現。這些都有利于后人了解、熱愛我國民族文化,培養民族自信心,使非遺得以繼續傳承。
3.數字化展示方式為非遺提供更高水準的傳播效果、更廣闊的傳播途徑。虛擬現實技術、全景影像,使得受眾的交互體驗、乃至沉浸式體驗成為可能,也使得對于文化遺產內容的展示更為全面、直觀、更具趣味性,從而提高傳播質量。網絡交互體驗平臺等技術的出現,受眾可以借助電腦、手機等各種網絡終端設備不受時空限制的感受非遺的文化魅力,使得非遺文化以更快、更廣的方式進行傳播,這無疑也使非遺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1.非遺保護中的數字化理論與方法研究。
國外的研究工作中,芝加哥大學、維吉尼亞大學和日本岐阜大學等,對非遺的數字化信息記錄與呈現,文化遺產管理,虛擬現實復原古建筑等問題進行了研究。如芝加哥大學的“Sulman木乃伊”工程,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歷時10年完成的“虛擬古羅馬”項目,日本岐阜大學古村落數字化與虛擬建模項目等。
在國內研究中,清華大學、敦煌研究院,武漢大學、浙江大學等對文化遺產多元化信息組織和知識發現、文化遺產復雜對象高精度數字化重建理論和方法進行了研究。如“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973計劃”項目:《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理論和方法》;《民間表演藝術的數字化搶救保護與開發的關鍵技術研究》等項目研究工作。
2.非遺保護中的數字化技術問題研究。
在國外研究中,對數字化復原和重現,虛擬現實技術的研究較為豐富。如歐盟支持下的3D-Murale提供了新的數字化手段用于古文物、古建、遺跡數據的采集、梳理、儲存與還原;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完成的虛擬現實項目《西班牙圣地亞哥大教堂》,實現了歐洲基督教重大文化遺產的還原及交互體驗,極大地提升了用戶的參與主動性和參與深度;日本Cad center公司通過三維重建方法設計制作了日本古建筑文化遺產——虛擬犬山城,并借助Quest 3D交互合成軟件平臺實現參觀者的交互體驗。
在國內研究中,對數字化技術的應用研究也日趨成熟。浙江大學斑銅工藝品數字化輔助設計系統的研究對已有工藝品的再創作方面進行了探索。山東工藝美術學院與浙江大學合作,致力于民間藝術展示和傳播的數字技術研究,民間藝術圖案輔助設計系統技術研究。天津大學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管理技術提供了有益的經驗。武漢大學獲準的國家863計劃項目《基于激光遙感技術的古建筑保護研究》在地理環境、古建筑等的遠距離測繪、三維可視化模型創建制作等方面成果豐富。南京博物院二期擴建工程中計算機技術與藝術的結合運用,開拓了博物館空間數字化展示的方法。數字圓明園項目利用虛擬漫游等多種新型數字化技術將圓明園的園林藝術全方位、直觀、精致地重現于觀眾眼前。
隨著數字化理論與技術的發展,其在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中作用愈發重要。關注新興的數字化技術,注重在傳播文化過程中用戶體驗質量的提升,并積極探索其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讓其更好的為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服務,是未來人類共同面對的一大課題。
[1]彭冬梅,劉肖健,孫守遷.信息視角: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數字化理論[J].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學報 ,2008(01).
[2]黃永林,談國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開發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2(02).
[3]徐虎.虛擬現實技術在故宮博物院的應用[J].中國博物館,2004(03).
[4]卓么措.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研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