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梅 (湘南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 423000)
湘南地區發展鄉村旅游的策略研究
王麗梅(湘南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423000)
指出目前湘南地區發展鄉村旅游存在的弊端:生態環境壓力大、缺乏整體規劃、基礎設施薄弱;并提出了改進的策略,要充分利用區位優勢,開發特色旅游資源和旅游產品,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湘南地區;鄉村旅游;發展策略
20世紀80年代,我國農村區域出現了現代鄉村旅游模式,即與傳統鄉村旅游的“探親游”相比,旅游活動不局限于在節假日進行,輻射面較寬。這種新型旅游模式,具有蓬勃的生機與活力。它充分利用了農村區域的自然環境和建筑景觀等資源,并整合了當地的歷史文脈,以開發旅游業帶動地區經濟發展實現脫貧致富,成為近年來各部門參與精準扶貧的首選方式。
湘南即湖南省南部地區,包括衡陽、郴州、永州三個地級市,土地總面積為57126km2,約占湖南省土地總面積的27.0%。近幾年來,湘南地區鄉村旅游在快速發展、建設的同時,也出現了諸多問題阻礙了可持續發展模式的形成。
1.生態環境壓力大
湘南地區鄉村旅游大多發生在城市郊區或者偏遠的山區,當地村民保護自然生態環境資源的意識還很淡薄,出現隨意捕殺鳥雀,砍伐珍稀樹種的行為,自然生態環境的完整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隨著越來越多的旅游者涌入,帶來的垃圾、污水、汽車尾氣對環境的威脅很大。游客在旅游景區內隨地吐痰、隨手亂扔果皮、紙屑、食品袋等現象也很多,原本清新自然的空氣與綠色環境被污染。許多游客在鄉間田園游玩時,任意的在田園采摘和踐踏,導致景區生態環境受到破壞,開展鄉村旅游的地方出現環境退化、資源過度使用等現象。
2.缺乏整體規劃
湘南地區鄉村旅游的開發大都是農民自發的,存在散、亂的問題。其一,村容村貌缺乏整體規劃。如郴州市三合村部分村民住房是在原來的基礎上“穿衣戴帽”,加上湘南民居特征的馬頭墻,保留了原始特色。而另一部分古老住房被拆除,統一被換成清一色的“小洋樓”!農村人向往城市生活,也許是造成把城市化作為鄉村旅游特色的原因。這些住房外觀上看不倫不類,既不像城市別墅,也不像村民住房,富含鄉土氣息的房子被混凝土給替代了,致使文化底蘊喪失。兩者都是村民住房,風格卻大相徑庭,說明在初步規劃時沒有全局策略。其二,旅游產品缺乏整體規劃。目前,湘南地區鄉村旅游產品整體開發上還只是簡單模仿,產品同質化、檔次不清晰,不能滿足游客對多元化、多層次休閑旅游的需要。鄉村旅游產品店面應該有統一的LOGO標識,統一的客服服裝和配套服務產品、贈品,視覺營銷力求到位。從產品外包裝到內在服務都應通過營銷手段達到一致,增強產品的趣味性和參與性。
3.基礎設施薄弱
湘南地區開展鄉村旅游的地點有的屬于城郊型,也有的位于貧困區。其基礎設施的建設與鄉村旅游需求相比,完全不匹配。其一,旅游區的道路、停車場和交通標識系統不能滿足游客的需要。如很多鄉村道路凸凹不平,塵土飛揚,缺少路標,有時甚至找不到目的地。其二,景區內環境良好,而周邊環境衛生條件較差,垃圾、廢品任意丟棄,缺少環保措施。如汝城溫泉的福泉山莊設計的比較雅致,住宿條件幽靜,安全衛生達標,但外圍環境衛生與景區標準不匹配。表現在沿著溫泉小河兩側的村民住宅破舊不堪,好像許久沒人入住,沒有任何修葺改造,大煞景區風景。地面到處是雞鴨等家禽糞便,臟亂差。福泉山莊作為當地特色旅游景區,不能僅僅只開發景區本身,而嚴重忽視周邊環境狀況,這將嚴重阻礙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1.充分利用區位優勢
湘南地處內陸腹地,地理位置和區位條件良好。它南靠廣東、廣西沿海經濟開發區,鄰近港澳;省內緊鄰勢力雄厚的長株潭經濟區和正在迅速崛起的邵陽經濟區,具有“沿海的內地,內地的前沿”雙重地理位置,發展鄉村生態旅游得天獨厚。湘南的現代交通有京廣、湘桂兩大鐵路動脈,三南(湘南、贛南、閩南)公路橫貫東西;“京珠”“衡昆”高速公路也已建成。因此,便利的交通樞紐對開發高品質的鄉村旅游活動,帶動本地經濟發展具有積極意義。當前緊要關頭是利用顯著的地域特色,結合湘南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方向,建設便利的鄉村小道直達鄉村旅游地,改善當地環境衛生,不斷加速鄉村旅游的發展步伐。
2.開發特色旅游資源
湘南古民居是開發鄉村旅游不可多得的特色資源。湘南古民居主要分布在以郴州為中心的山區和丘陵地帶,輻射至永州大部及衡陽部分縣、市。這些民居建筑基本屬于明清時期的遺存,以清中葉至民國初年的為多,規模大的村落保存下來的古民居有上百棟。如郴州市北湖區小埠村,永興縣板梁村,桂陽縣的許家村、陽山村,嘉禾縣的廣發村等。永州市江永縣上甘堂村、寶境村。耒陽市布尾古村等諸多古村落保存得都比較完好。在開發鄉村旅游時,應進行全面規劃,設置較長的開發周期,按步驟、按階段地開發古村落,保持風貌一致。首先應對破舊的建筑進行修葺,修繕,尤其是空心房,危房要大力整頓,保證安全衛生,外觀風格融洽協調。當人們游在古老的民居建筑中,觀賞著清一色的灰瓦白墻,聽見到處飛揚的鄉村小調、民俗歌謠,凝視著村莊本身的寧靜平和,會使久居城里的人們感到身心放松,不枉此次一游。
3.開發特色旅游產品
湘南地區對本土文化產品的巨大潛能沒有很好的挖掘,導致其鄉村旅游產品沒有特色、形式單一。目前,湘南地區的季節性采摘活動和“農家樂”是大部分地區發展鄉村旅游的主要產品,沒有體現鄉村生產、生活、民俗、文化等特色。如僅僅種植了大量烤煙、油菜、葡萄園、桃園、櫻花園等常見的觀光農業,游客感覺不到新意。而英國的鄉村旅游就是多方位的,包括鄉村生態旅游、體育旅游和商務旅游,具有很強的參與性、體驗性和重復游覽性。景點主題有水上體育、古堡探險、酒館文化等。因此,在鄉村旅游產品的開發、設計上,不僅要利用有形的農業資源,還要結合當地傳統文化、民俗特色文化,開展多樣化的有益于游客身心健康的素質拓展項目。像古堡和洞穴等旅游資源較為有特色,在鄉村都保護相對完好,可以大力發展。如郴州的萬華巖溶洞景觀,飛天山的洞里懸棺,都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特色項目,但開發時要注意產品的創新性和投資風險。特色文化旅游產品需要通過現代營銷手段,創立產品品牌意識,保證鄉村傳統文化不被破壞,同時也可以吸引大量國內外游客進行消費。
目前湘南地區鄉村旅游的開發還處于起步階段,政府用于支持鄉村旅游投入的資金極為有限,尤其是貧困區開發鄉村旅游任務更加艱巨。要改變這種狀態必須以鄉村生態環境為依托,大力開發特色旅游資源,培育創新性的旅游市場,樹立產品品牌意識,適時更新特色旅游產品,提高鄉村旅游的生命力,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1]向清成.湘南農業比較優勢與農業結構調整[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2.
[2]譚瑪麗,羅貞禮.湘南鄉村生態旅游發展模式探討[J].中國農學通報, 2007(11).
[3]王鑠.中國和英國鄉村旅游發展模式比較研究——以英國倫敦東南部鄉村和中國武漢木蘭山鄉村旅游為例[J].2007(2).
王麗梅,湘南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 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