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倩 (廣西藝術學院 530000)
淺析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在舞蹈劇目中的藝術表現力
袁 倩 (廣西藝術學院 530000)
中國古典舞源于中國舞蹈傳統,以戲曲舞蹈為基礎,融合了中國武術中的動態、動勢,借鑒和吸收了芭蕾等外來藝術的有益成分,具有鮮明時代性和民族性的體系。其中最能體現中國古典舞精湛藝術水平的是它獨特的技術技巧,中國古典舞的技巧大致劃分為三種:跳躍、旋轉、翻身,三大體系相互支撐,而在古典舞表演中如何恰當的應用技術技巧來升華作品,是我們需要探究的。
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審美;應用
跳躍的審美呈現。不同的跳會給人不同的審美效果,比如輕盈的舞姿跳、流動的小跳、騰空的大跳等,不同的質感表達不同的意境。每一個出其不意的跳躍都會給你視覺上的沖擊還能感受到高超的技術。跳躍技術正可以體現出動靜結合感,每一個跳躍之前都是需要前一個動作來蓄力的,所以一個舞蹈作品中不會有較為大段的彈跳動作,而是會在動作與動作之間的某一個點來做跳躍動作,即靜中有動感。跳躍并不是一味的追求高度,而是符合作品的整體,正確的把握它,才能更好的體現它的價值。
旋轉的審美呈現。在中國古典舞作品中,旋轉是比較多用的一種表達方式,它是指身體繞著某一個點或者某一個轉軸進行圓周運動。旋轉技術在表達人物感情方面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中國古典舞中大多女性形象都是以溫婉柔美為主,柔美流暢的旋轉如行云流水,流露中國女性含蓄的內在韻味。靈巧性的旋轉具有短小、急促、利落的特點,而剛勁有力的旋轉多以夸大、復合和多變來表現,大多都是以塑造激動激昂或者頑強的人物形象,塑造男性角色較多。不同的旋轉有不同的節奏處理,在不同旋轉動作中體驗不同的形象、性格,為舞臺打下堅實的基礎。
翻身的審美呈現。翻身技巧是具有民族特點的一種技巧,它是在戲曲和武術中發展來的,它是頭部、上肢、軀干沿縱軸翻轉形成的圓周運動。如探海翻身、吸翻身和大幅度的翻身,以及敏捷干凈的點翻身、連續的串翻身。具體表現在翻身技巧即是“圓”的藝術,這也是中國古典的精神。翻身技術的數量和速度不再是它的最終追求,應使它的發力方式與身法韻律有機的連絡在一起,使之具有流動性和語言性,不僅彌補了語言的單一匱乏,也加強了翻身技術自身的表現力。
塑造人物性格特征。在劇目中觀眾都是通過動作來辨別出人物的性格,而技術技巧也扮演著同樣的角色,如家碧玉的女子形象,英雄昂揚懷著滿腔熱血的戰士形象,以及傷春悲秋哀怨的女性心理。例如在劇目《春閨夢》中,一個非常典型的女子形象,對心上人的羞澀與期待,劇目中旋轉為較多的技術,有半腳尖的舞姿、快的旋轉以及少而精的吸翻身,都無時無刻的塑造突出這一形象。表達故事情節。有很多舞蹈作品是需要一定的舞蹈情節發展下去的,故事的起承轉合都是需要不同的動作來加以說明,這類型的舞蹈就更注重動作的表達方式,技術技巧對于發展情節來說還是有無限的可能性,不僅能豐富技術語言,也能更好的訴說劇情。 烘托觀賞氣氛。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因為大多數劇目都沒有很明顯的劇情,而是傾向于是營造一種情景的。如哀怨的、歡快的、振奮人心的,需要實體和虛幻的氛圍相融。所以動靜結合的動作和技術也是很好的一種烘托的方式,在連續的技術后有一瞬間的造型,配合著背景音樂營造的意境,給觀眾視覺與聽覺的享受,使之身臨其境、回味無窮。
以舞蹈《扇舞丹青》來舉例說明,《扇舞丹青》是中國古典舞中的經典作品,表演者王亞彬。它是集精、氣、神和手、眼、身、法、步完美結合的特點,借用一把延長手臂表現力的折扇,配上《高山流水》的曲子,演繹了中華民族書法藝術的神韻之美,動態地展現了“紙上的舞蹈”。作品通過表演者像丹青般的一招一式的精彩表演,塑造出一種典雅、端莊,充滿中國傳統舞蹈文化的形象。在整個舞蹈中我們似乎看不到什么技巧,但其實它已經與舞蹈完美的融為一體了,慢板中主要以圓潤舒緩的線條動作為主,而快板部分則是以帶有菱角的快速線條為主。它打破了原有的舞蹈的質感,舞者從一個連續的吸腿翻身中到出其不意的瞬間高空跳躍再到氣靜凝神的單腿控制這一系列的技巧,無不體現出王亞彬高超的舞蹈技藝和從容淡定的心理素質.扇舞丹青這個作品,濃淡潑彩的渲染,詩情畫意的勾勒出一幅圓潤飽滿的山水墨畫。
技術技巧在中國古典舞中占據著很重要的位置,再精湛的技術技巧也是要在一定的風格特點中體現出自己的價值。我們要根據什么原則來檢驗與衡量技術技巧的規范性,如何與作品有機結合,怎樣才可以體現民族文化,是我們一直所追求的問題。如果一個作品技術占據了大部分的時間,那么觀眾很難在作品中看到它需要表達出的意思,因為有不同的觀眾來觀看作品,普通觀眾的觀賞心理較直白,他們不會過多的去忽略技巧尋找作品的內涵和表達方式,因此會被高超的技術所吸引,最后留下的印象只有演員的技術,這與雜技有什么分別呢?完全忽略了舞蹈劇情的發展和情感表達。所以在運用動作技巧時首先要認清作品的風格和所要表達的情緒,然后來做適當的技巧,而不是為了做技巧而突兀強硬的安插進去,這樣做出來的技巧才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如今舞蹈發展呈現出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我們需要做的是發揚中國傳統,取其精髓,使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繼承與發展。我們并不會停留在過去,也要與時俱進,但我們首先要了解過去,將傳統經典根植于心,在此基礎之上再來發展創新。舞蹈 發展之路還很長,我們需要進一步的挖掘和研究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的課堂訓練、舞臺表演以及審美形態,對中國古典舞的教學訓練也會起到推動作用。
在舞蹈藝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產生于情感中的技巧,在舞蹈中不僅能對情節產生畫龍點睛的作用,還能喚起觀眾強烈的共鳴和回味。不能濫用技術而忽略舞蹈本身的主體,需把握好主次。技術技巧除了有自身的意義以外,在不同的作品中也會有不同的價值和表現,它一定是要為了表達情感,為塑造人物形象服務,并突出風格增加藝術表現力,這樣它才具有一定的價值與功能。
指導教師:殷強
[1] 王偉.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2] 王黎雪.論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的審美、訓練與應用[D].東北師范大學,2010.
[3] 楊德偉.淺談如何更好地在古典舞作品中運用技術技巧 [J].戲劇之家 .
袁倩,女,專業方向:中國古典舞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