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洋 (延邊大學美術學院 133002)
論藝術設計專業史論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創新
羅 洋 (延邊大學美術學院 133002)
設計史論課程是藝術設計專業的基礎性課程,在設計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伴隨著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的快速發展,設計史論的教學方法卻依舊傳統,創新性不夠,暴露出諸多問題。本文以教學實踐為基礎,列舉并分析設計史論教學方法的現狀及主要問題,針對專業發展與人才培養的需要,探討如何對設計史論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和創新。
設計史;藝術設計;教學方法;改革
近年來,為了迎合中國藝術設計產業的快速發展和市場的不斷擴大,以及對專業人才的大量需求,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育取得了長足性的發展。總體來看,設計專業課程體系大致可分為兩大部分,分別為以傳授設計技術為主的專業實踐課程和以講授設計史論為主的專業理論課程。藝術設計專業通過理論與實踐雙向教育相結合,最終培養出具有綜合素質的專業設計人才。由于與社會發展、市場環境等現實因素關系緊密,專業實踐課程的發展往往可以跟上時代步伐。與之相比,設計史論教學卻總是暴露出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學習興趣缺乏等諸多問題。在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設計史論課程始終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急需進行改革與創新。
藝術設計史論課程是藝術設計專業的基礎理論課程,是藝術設計專業理論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部分院校設計專業會根據專業要求分別開設建筑史、平面設計史、工藝美術史、服裝設計史等課程。通過課程讓學生通曉設計歷史的發展和演變過程,全面掌握不同歷史階段的設計運動、設計流派的特點、內容、影響、主要設計師及其優秀的設計作品。同時,“溫故而知新”,讓學生通過總結設計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從而能夠對未來設計的發展趨勢有所預測,借鑒傳統、獲取設計靈感。此外,通過設計史論的學習,能夠提高學生的文字書寫和資料整理能力,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研究精神,為專業學習奠定深厚的理論基礎。
1.注重技術實踐,輕視理論教學
藝術設計是一門實踐性強為主要特點的專業,所以大部分美術院校紛紛將專業實踐能力培養作為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中的重要部分,學生們往往也對實踐課程興趣更強,對史論課程學習的重視度往往不夠,甚至有的教師和學生認為史論無用。這使得設計史論教學往往流于形式,很多學生上課不注意聽講,學習目標僅是為了取得學分,應付了事。最終,設計史論課程教學效果非常不理想。
2.教學方式老舊,缺乏創新
設計史論課程理論性強,知識內容涵蓋廣泛。大部分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的史論課程教學基本采用以教科書為基礎、以歷史的發展為脈絡,以老師課堂講授灌輸為主的的傳統理論化的教學方法。課堂上學生參與度比較小,缺乏師生交流探討,使得課堂往往比較沉悶,另外,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多喜歡參與實踐,對理論往往具有排斥心理,大篇幅的文字教學,讓習慣于“看圖”的藝術設計專業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從而,使得許多學生對史論課程往往興趣不大,甚至有厭學傾向。
3.教學時數不夠,課程深度較淺
設計史論涵蓋的內容較多,體系龐大。但是,教學大綱對一般理論課程的課時量的安排基本上是32學時或48學時,因此,教學課時的安排過少導致無法深入性的開展課程內容,為了按時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只能表面性的梳理設計歷史的發展框架,深入性不強,研究性不夠,師生互動、課堂討論以及實踐研究等環節也不得不省略。理論指導實踐也只能流于形式。
經過長期的課程建設與發展,設計史論教學已經形成了固有的模式和方法,并且表現出了設計基礎課程的重要特性,但是設計畢竟是與市場發展和經濟進步相協調的,在面對社會的快速發展,設計史論課程無論是從教學內容、培養目標還是教學方法等多方面都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改革與創新,從而更好的與社會人才需要相契合。
為此,我們急需從社會發展方向、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相結合、專業建設訴求等多方面,對藝術設計史論課程進行重新思考,在教學方法上提出創新思維。
1.教學內容上的創新
設計史論課程基本教學方式是按照時間順序講授藝術設計歷史知識,由于知識點多,上課時間又比較緊張,學生很難充分深入性的理解課程內容,對于核心內容無法及時掌握。為此,教學中可將設計史按照設計發展時期、設計運動或流派、重要設計師及作品等為主題進行專題性劃分,幫助學生快速的建立設計史課程的整體框架,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
同時,設計史論教學應該與當代發展相聯系。隨著社會、經濟、技術的發展,作為時尚行業的設計變化很快,設計史教學應通過歷史分析與當代發展結合,特別與民族地域特色相結合,讓學生以分析歷史的方法去分析當代設計的主要特點,從而幫助學生關注當下設計發展動態,學習如何繼承設計傳統,讓設計獲得不斷的新鮮力量。
2.教學方法上的創新
在課堂教學上,改變過去傳統的教師單一講授式教學,從由教師主導轉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教學方式,倡導教師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從而讓學生更好的融入到課堂氛圍中,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程學習的興奮度。課堂教學的重點除了基本內容以外,還應傳授設計史的研究方法論,向學生推薦參考書目供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在課程作業中應以學生收集資料和分析為主。只有學生通過不斷的自我學習,才能由被動的接收知識轉為主動的在理論領域中進行拓展研究。
藝術設計專業學生雖然理論文字基礎薄弱,但實踐動手能力較強,同時學生往往對后者興趣更濃。因此,可以充分發揮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動手能力,在理論課程中融入實踐教學,如學生可根據某位設計師的著名作品展開分析后,進行嘗試再設計。通過此項實踐教學,一方面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歷史風格或者作品,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此外,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補充,相比于單純的講授教學方法,視頻更加直觀,能讓學生更直接的了解歷史中出現的設計師、設計作品及其制作方法。同時,視頻更加生動,能夠將圖像、音頻融為一體,對學生來講更有吸引力。所以,在設計史論教學中,應在教師課堂講授為主的基礎上,積極引入視頻短片,并要求學生結合視頻短片,進行分析和討論,從而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講授內容,加強記憶,豐富課堂教學。
伴隨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社會對設計人才的要求也更加苛刻,深厚的理論造詣成為當代設計師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為此,設計史論教學擺脫過去傳統老舊方法,進行改革創新,提升課程的興趣度,促進學生的學習自覺性,真正創造設計史論課程的教學成果。
[1]尹定邦.設計學概論[M]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2]張旭.淺析設計史論課程教學改革[J]美術教育研究,2011(12).
[3]賈如麗.設計史教學改革之我見[J]美與時代,2012(4).
[4]楊傳健.歷史風格再設計——談設計史教學改革[J].藝術與設計,2013(8).
[5]鄭尹.藝術設計史論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探索與實踐,2013(27).
羅洋(1982-9—),男,漢族,吉林省延吉市人,延邊大學美術學院,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環境設計 設計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