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建偉 (江陰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系 214400)
藝術設計類課程中的生命教育滲透
——以圖形創意課程為例
葛建偉 (江陰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系 214400)
本文從近些年頻頻發生的大學生自殺、他殺事件入手,提出大學教育教書育人之“因·道·術”的概念。教育的“因”是人的全方位發展;教育的“術”包括所有專業技能的學習;教育的“道”則是健康的價值觀、人生觀等信念系統的建立; “因·道·術”組成了“人”的發展的三端,一撇一捺從內外兩個層面支撐起一個完整的“人”。藝術設計教育、生命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分支也有其 “因·道·術”的共同之處。文章以“圖形創意”課的教學為實際案例闡述藝術教育中生命教育的滲透,從三個維度、八個項目展示二者滲透相互的方法。本文所述方法是一種嘗試,我們還可以開發更多的可能性使生命教育在類似于藝術設計類課程更好地滲透。
人的成長;因·道·術;藝術設計教育;生命教育;圖形創意
本文旨在反思當代大學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對生命教育的缺失。人人都擁有生命,但不是人人都能珍惜生命、欣賞生命。所謂“大學”應該是一個學生在完成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完善個人品格、綻放青春活力的階段,在大學里我們的學生應該被引導珍惜生命實體,追求生命價值,讓學生認識生命可貴的同時用積極的心態面對生命各種狀態的能力。
教育的焦點是關乎“人”的成長,《大學》里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其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意思就是說“人要推究領悟事物的原理,使意念誠實,心態端正,提高自己的修養,從而治理好家、國以及天下,講的就是從內而外的道理”。
如果我們把“人”字看成一個立體而完整的整體,那么人可以分為內、外兩個層面,“人”字的三個端點又可以定義為“人”的“三端”,分別是“因、道、術”。因(因何)本意是“要到哪里去?”“為什么會這樣”,探究現象背后的意義和行為依據動機以及人生的目標;術(用何),究竟該怎么做?采取具體的什么方法和工具;道(如何),表示采用怎樣的態度來執行,也就是做事的出發點和初心。其中左側部分主要是知識技術層面,更多地關注外在技能的積累;右側則關注人內在心態意念層面,更多關注人內在價值觀的確立。所以說 “人”字之撇是“術”,是人的外在表現,是可以后天學習而得到的為了達到目的的路徑和方法;“人”字之捺是“道”,是內在的東西,它決定了人的舉止行為和發展方向,常常涵蓋在內心修煉和自我修養、誠意正心的過程中。在明確的人的三端以后,教育的“因·道·術”也就清晰明了了。對于一個人成長,一撇一捺都很重要,它們的對稱組合支撐起一個完整的“人”,無論哪個太長太短都會使整個人失去平衡。對任何人而言“術” “道”都是缺一不可,它們是人的兩條腿,相互補充和借力,使得人們可以行走和飛跑。
教育的根本在“人”的成長,所以教育的“因”是人的全方位發展;在外授其專業技術知識,解決其如何維持生存的問題(術);在內構架其內在人格和信念心態,解決其如何活出人生價值的問題(道)。教育的“術”包括所有專業技能的學習,包括計算機技術、各類語言能力、創意設計等專業知識;教育的“道”則是健康的價值觀、人生觀等信念系統的建立。
接下來,筆者將從藝術設計教育和生命教育兩個不同維度進行“因·道·術”的闡述,分析兩者的教學內容和主要特征,找到這兩者之間共通之處的前提下,再以《圖形創意》課作為實際案例,探討如何在藝術設計專業課教學中將生命教育滲透!
與教育本身的“因·道·術”相一致,藝術設計教育也有其自身的因·道·術。
藝術設計是為人服務的,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物質功能與精神功能的完美結合。從“因·道·術”的角度分析,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目標就是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具有較高人文素質及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創作設計出具有一定使用功能,滿足人精神需求的產品。實踐證明豐富的人生體驗、健康的人文修養、高尚的品格特征可以造就優秀的設計作品,因為設計師的思想觀念是其作品的“魂”,是他作品創作過程的內在源動力和邏輯起點。郭若虛曾說“人品即已高矣,氣韻不得不高”,說的就是人品的高低決定著藝術作品的高低。設計師主體修養,內在價值體系決定了設計作品的價值意義。
所以藝術設計教育的“因”是培養學生具備比較完善的內在價值體系,將藝術構思和想象用特有的手法和手段貫徹在設計作品中的能力;藝術設計教育的“道”是堅定設計師設計優秀作品的初心,在信念層面架構其利用設計讓世界更美好的人生目標,這是藝術設計教育者的責任和使命;藝術設計的“術”就是設計的各種方式方法手段,比如計算機輔助設計、素描色彩等具體的繪畫技能等。
生命教育是引導學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提升生命質量、實現生命價值的一種教育形式。
一般在學校里開展生命教育都是在德育類課程中進行。通過德育類課程將“如何認識生命、保護生命、珍愛生命、欣賞生命”等作為教學內容直接告知學生1。還有一種形式相對靈活機動,如大學生素質拓展類活動,職業規劃課程等,在此類課程中通過各種體驗式活動激發學生對個人能力的挑戰,這是一種引發價值追求的生命教育。這兩種方法都是在專業學習之外,另設的專門的課程,有很強的針對性,但實施的難度和力度都會比較大。生命教育的“因”是關注人的實現生命價值的個性成長;生命教育的“術”就是各種智育、德育類課程;生命教育的“道”是教育之為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無論是作為專業教育的藝術設計教育還是作為素質教育的生命教育,在“教書育人”的初心上都是一致的。教育的初心都是關于“人”的成長,兩者在教育的目標上有著很多共通的點:
1.對思維的訓練都有著明確的態度,設計教育要求拓展思維,不走尋常路;生命教育也要求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舉一反三”發揮創造力,發掘可能性,兩者對思維的要求異曲同工;
2.對“美”都有著執著的追求,藝術設計教育要求學生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來引發設計靈感;生命教育引導學生發現生命之美,珍惜愛護生命;
3.在悅納生命之美的基礎上,藝術設計教育和生命教育都有創造美、展現美的要求:藝術設計教育要求學生用所學技能創造具有形式美感的設計作品來傳情達意;而生命教育也要求我們用最好的狀態活出生命之美;
4.在社會責任感上,藝術設計教育和生命教育都要求對社會有一份責任。設計教育作為設計師成長必經之路,對設計師的內在價值觀建立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設計本身就在傳遞價值觀理念,而生命教育目的就是要通過教育的形式鍛煉學生具備正確的價值取向和人生態度,兩者在價值觀建立上都有一定作用和能力。
圖形創意,作為一門藝術設計類學生的專業必修課,是廣告作品信息傳播的有效手段。他以獨創性構想為目標,以創造性思維為先導,通過獨特而清晰的信息闡釋方式,是廣告作品達到引人關注,發人興趣,傳遞印象,使人接納信息的功效。
作為一門智育開發課程:圖形創意課有其專門的創意方式方法可以教授。在教學過程中師生可以從簡單認知開始嘗試信息傳遞,這個過程中可以引發學生多方位思考,激發學生的“創意生命”,使學生具備“識物辯真”“舉一反三”“拓展思維”的能力。
同時作為一門“教書”與“育人”結合的專業課程,圖形創意課也可以納入德育培養課程之一,因為在課程內容設計方面,我們會將教育的關注重點同時放在人的發展上,我們會在課程內容設定上引導學生以“至善”和“追求幸福”為創意目標。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們圍繞學生看世界的維度;引導學生留意生命過程;圍繞人(學生)與自己、人(學生)與他人、人(學生)與自然、人(學生)與社會的各種和諧關系展開課程,此類課程內容設計是學生認知、肯定和發展自身的一種積極的途徑,也是生命教育在專業課程中的有效滲透。
接下來,我們將舉例說明如何在實際的圖形創意設計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內容:
1.萬物兩面,多維看待
人最大的局限性往往是只看到一種可能,而且認為這是唯一的可能。世界上有哪些事情是不可能的?一定是那些自己覺得不可想象,或者是自己根本沒有能力去達到的事。世界上有哪些事情是可能的?要么是已經牢牢地把握在手中的事情,要么是曾經實現了的事情,要么是衡量后覺得有把握的事情,毫無疑問,絕大部分人的回答脫離不開這個范圍。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人的局限性會障礙我們只在可能與不可能之間做出選擇?在課程中,我們通過多維視角的理論,通過多個項目讓學生們看到事物的多面性和可能性。
項目1:《萬物的可塑性》2
課程中我們通過觀賞一組創意釘子的圖片集錦,讓我們了解一枚不起眼的釘子在設計師的擬人化的設計中演繹出了那么富有創造性的圖片故事的,從而引導學生在自己的創作中發掘萬物的可塑性,了解事物的多面性和可能性。
項目2:《從“天與地”看對立統一》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合”是中國傳統文化之的大智慧。課程中我們會從“天與地”“陰與陽”“大與小”“窮與負”的對應關系出發,引導學生認識世界的對立統一,在結合文字進行圖形創意的過程中讓學生了解認識身邊無處不在的對立統一。
項目3:《留意本質,聆聽事物背后的聲音》
事物本身是很簡單的一個存在,可由于人的存在,萬事萬物也變的不那么純粹。表相背后常常會存在一些人眼一下子看不出的內里,所謂“弦外之音”就是告訴我們現象背后還有一個實質需要我們來挖掘。作為設計師,對于事物的感知能力需要在課堂里進行培養,設計師要會區分事實與真相,用設計語言反應事物的本質。課程里我們利用“異影圖形”等表現手法,讓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深入思考生命的本質和意義,
2.展現過程,留意生命
項目1:采集重構發現身邊的美好
采集重構是將事物原有色彩關系、紋樣特征等信息按照一定的規則理解、提煉、歸納后運用到自己的設計作品中一種方法,是對收集素材的重新分解與再創造。在這個項目的實施過程中,我們有效引導學生觀身邊事物的基本特征,在悅納生命之美的基礎上,創造美、展現美。
項目2:過程之美 體悟生命的華美
生活里的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只關注事情的結果而忽略了事情發生的前期過程。作為一個設計師,常用的表現手法之一就是“漸變”。“漸變”的表現手法,讓我們有意識地定格“變化”的每一個瞬間,從而體悟生命的華美,提醒我們用最好的狀態活出生命的每一個狀態。一根火柴的燃燒過程。從火柴點燃到熄滅只是短短的一個瞬間,但不同的木材,不同的風向氣流,不同的手的動作決定了其燃燒的時間,亮度,及燃燒軌跡,通過類似過程的描繪,引導學生細致入微的觀察能力,同時引導他們關注生命個體不同階段的不同狀態,建立積極的價值觀,“敝帚自珍”才能活出獨一無二的自己。
3.畫出關系 了解生命
我們說教育的重點在于“人的發展”而人的發展也是一個追求至善、幸福的過程。“至善、幸福”的生命體驗離不開各種和諧關系的展開。在圖形創意課程中我們圍繞“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境”開展專項課題訓練,在對生活的觀察和體驗之后,通過漫畫的形式學生思考人如何和“自己”“他人”“環境”的相處,幫助學生發展自身積極人生態度和價值觀:
項目1:人與環境
“大道自然,無善無惡;不強生,不惡死。”站到天道的角度,是沒有善惡之分的,但是站到人倫的角度,就又有了善惡。人是群體動物,人的意識必然會受群體意識的影響,同時人也是群體價值觀的一部分,也在影響著整體的軀體價值觀。作為一個設計師,在接受群體意識的同時一定要對這些意識信息深入思考,用藝術創意的形式貢獻自己的能量信息。
項目2:人與他人
本課題以“與人相處”為設計內容,鼓勵學生用圖形語言表達當下人與人的相處狀態,引發“與人相處之道”的思考。
項目3:人與自己
許多成功的人士認為: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如果誰能戰勝自己,那么這個人就能夠戰勝一切。但是在現實世界里我們大多數人不能很清楚地了解自己,在喧囂的人群中待慣了也不能享受一個人獨處的時光,掉在人際的泥淖里不能自拔。為什么我們的世界會是這樣?“認識自己 欣賞自己”就是這個項目設計的初衷,用圖形的語言表達學生對自己的認知并引導學生在創意中建立自我認可的價值觀人生觀。
關于每個孩子生來就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無論是挫折教育還是賞識教育,教育都應告知孩子“身體發膚父母所賜,一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必須認識到生命的可貴,學會認可自己、接納自己、 欣賞自己”古人深諳欣賞的道理,創造了“敝帚自珍”這個詞,字面意思就是破舊的掃帚視作寶物來珍惜,也就是說自己的東西雖然不好、不貴重但自己愛惜。
以上就是我們課題組通過三個維度、八個項目展示的生命教育在藝術設計教育中的滲透,這里所提到的方式方法是在“教書育人”過程中的一種新的思路。筆者相信,一撇一捺從內外兩個層面支撐起一個完整的“人”,從“因·道·術”的角度從內外兩個層面兼顧“人”的發展的三端。我們就可以在后續的實踐中開發更多的可能性使生命教育在藝術設計類課程更好地滲透,讓我們的大學生在完成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完善個人品格、綻放青春活力。
注釋:
1.孫方.生命教育與多元化生命課程構建[J].教育研究,2015(11):145-148.
2.林家陽.圖形創意與聯想[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
葛建偉,江南大學設計藝術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現為江陰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藝術設計。
無錫市職業教育重點專業群項目之 《圖形創意課程資源庫的建設》(項目編號:WXZYQ2015-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