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珺英 王 軍 (大連工業大學 116000)
“互聯網+”時代服裝史課程教學新探
王珺英 王 軍 (大連工業大學 116000)
在“互聯網+”時代,服裝史課程的建設應與時俱進。在教學內容上,構建以既定服裝款式為知識點的知識網,以最新考古發現和時尚發布為補充;在教學模式上,將互聯網與傳統教學相融合,引進互聯網教學、翻轉課堂等現代教學模式;在教學方法上,融入網絡視頻、博物館教學等多元方法,以微課、慕課、視頻公開課等為輔助。
服裝史;“互聯網+”;教學;改革
[課題來源]:2015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L15CMZ002;大連工業大學2014年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JGLX14055。
“互聯網+”時代,教育領域倡導的是創新教育,即利用互聯網技術與互聯網思維,搭建教師網上教、學生網上學、知識網上傳遞的教育平臺,為教與學在傳統教育的基礎上提供了更多途徑,促使互聯網與教育融合發展,這給服裝史課程的教學建設以深刻啟發和新思路,在教學思路、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方面都將有新的突破。
服裝史授課的內容為歷史上既定的服裝款式。在信息時代,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借助互聯網,平等獲取知識信息。那么,如果教師還只是單純的講授古代服裝知識,如此服裝史課程也就失去了開設的價值。因此,在互聯網時代,服裝史課程中的每一個知識點,都不能只停留在知識本身層面的講授上,而是要把相關知識串聯起來,形成一個“知識網”。以“深衣”為例,在授課中,不僅要介紹深衣的樣式、制作、面料與應用,還要介紹深衣產生的時代背景,政治、經濟、社會生產、審美潮流、風俗文化、意識形態等與深衣的聯系,甚至還要與當代時尚結合分析,形成關于“深衣”知識的完整知識網。這種縱向深度剖析,是學生無法在網絡上搜索到的,當然也需要教師具備高度的知識整合能力。
同時,互聯網也為服裝史課程教學提供了更多資源。以往服裝史以教材內容為主,而今基于互聯網的及時性,不但可以把最新考古成果填補到課程中,還可以把涉及古代元素的最新時尚引入課堂,使古代服裝與當代時尚貫穿起來。如,Dries Van Noten2012秋冬系列女裝將清朝服裝元素作為創意來源。這種將古代服裝知識延展到當代時尚的比較分析,不僅讓學生溫故知新,還能提高學生對服裝史課程的興趣。因而,“互聯網+”時代下,服裝史課程的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和深入,知識講授呈開放性,并形成以既定服裝款式為知識點的知識網絡。
在“互聯網+”時代,信息通信技術及互聯網平臺沖破了學校、教師、面授等傳統教育模式,在線教育、網絡學習等新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平臺應運而生。因此,服裝史課程在教學模式上,除了傳統課堂面授之外,還可以切入互聯網教學、翻轉課堂等現代教學模式。
由于網絡通信的發達,使遠程協作式的互聯網教學模式得以實現,通過Email、QQ、微信等網絡通訊方式,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促進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因而,教師可以嘗試在微信上建立“課程群”。一方面,教師可在群里向學生推薦與課程相關的微課、慕課、知識鏈接等,同時也可以在群里發起即時互動討論。另一方面,學生遇到問題,能在群里隨時@老師,及時獲得教師的幫助。互聯網教學不但可以縮短師生間的距離,還建立了一個遠程協作即時教學的新模式。
而翻轉課堂則打破了單刀直入式的灌輸教學。所謂“翻轉課堂”,即與傳統教學過程而言是相反的。在傳統教學模式中,以課堂中的教師知識傳授為主導。而翻轉課堂中,教師要在課前給學生提供教學資源,學生自主學習課程內容;而課上,教師除了要將“知識網”貫通起來,還要針對學生課前學習中的問題,進行答疑或組織討論。翻轉課堂中,知識傳授是師生協作完成的,教學的角色發生了變化,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起到引導學習、整合知識、答疑解惑的作用,而學生是中心。在翻轉課堂中,學生提高了自主學習、動腦思考的能力。無疑,服裝史教學的效果也會超過傳統的生硬灌輸。
“互聯網+”時代,圖像與影音可以快速傳播和廣泛共享,這為服裝史課程的教學方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譬如,動態視頻的引入使古代服裝不再是PPT中的一張平面圖片,而是以立體生動的形式展現,強化了學生對服裝的直觀感受。而微課、慕課、視頻公開課等現代教育資源,因不受時空條件限制,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之外,隨時學、任意學,這些都將成為服裝史課堂教學的補充手段。
以“秦漢服裝”章節講授為例,教師在課前,通過微信的“課程群”,向學生推薦如“學堂在線”平臺上的《審美的歷程》等課程,讓學生課前自主學習,了解秦漢時期的藝術風格;還可以推薦《秦頌》、《漢武大帝》等影視劇,讓學生對秦漢服裝有初步認識。在課堂教學中,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PPT課件教學,從歷史、文化、意識形態、藝術風格等多個層面,深入講解秦漢服裝款式、服裝發展脈絡、服裝應用與制作等;還可以播放《畫皮》等視頻片斷,讓學生結合秦漢服裝知識,為影片服裝“找茬”。另一方面,課堂的教學應以學生和藝術體驗為中心,要帶動學生積極參與,可以讓學生手繪漢代深衣效果圖,并指導學生以白坯布復原制作深衣。如此,不僅讓“死”的服裝史知識“活”起來,學生也從被動灌輸到主動動腦、動手學習,還能及時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顯然,“互聯網+”帶動了服裝史課程的科學建設,為服裝史課程帶來了生機和突破。服裝史的教學不再是單向知識灌輸,而是借助多元的教學媒介和豐富的教學平臺,將史與實踐相結合,史與當代相貫通,課程教學的內容得到了完善和補充,教學的方法得到優化和豐富,教學模式也更為多元。
[1]王一川.互聯網時代的藝術傳播偏向.民族藝術研究,2016(3).
[2]張廣君.“互聯網+教學”的融合與超越.教育研究,2016(6).
[3]趙崇華,李嘉璐.論“互聯網+”時代藝術教育之發展.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
[4]陳一明.“互聯網”時代課程教學環境與教學模式研究.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
王珺英,大連工業大學,講師。
王軍,大連工業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