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俊軍 (西安音樂學院聲樂系講師 710000)
聲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心理調控能力
蔡俊軍 (西安音樂學院聲樂系講師 710000)
聲樂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形式,演唱者運用歌唱技巧,通過自己的共鳴器、聲帶將旋律、歌詞變為悅耳動聽的聲音,同時傳遞出某種思想情感。在這個過程中,歌唱者不僅要運用好歌唱技巧,還要控制和調整各個器官和部位的動作,這些都與人的心理素質有關。因此,在聲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歌唱方法和技巧,還要重視培養他們的心理調控能力,使學生在聲樂練習和表演中有良好的心理狀態,這樣才有可能獲得理想的演唱效果。
聲樂教學;心理調控能力;培養
聲樂雖然是一門以人聲為樂器的藝術形式,但是歌唱的過程是一個十分復雜且多變的肌肉運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演唱者需要隨時調整各個器官的動作。因此,歌唱者能否演繹好一首歌曲,不僅涉及到生理因素和歌唱技巧,還有心理方面的因素,要通過心理上的調整,使發聲器官和歌唱技巧相互結合、相互促進。所以,在聲樂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加強對學生的發聲機能訓練、歌唱技巧訓練,培養他們的音樂處理能力和舞臺表現力,還要重視對學生心理調控能力的培養,把聲樂技巧與心理素質的培養有機結合起來,進而獲得理想的教學或演唱效果。
情緒是人的主觀心理活動,包括喜、怒、哀、樂,在聲樂表演中,不同的情緒會對演唱者的演唱效果產生不同的影響,即便是演唱者的生理因素和各個器官都處于正常狀態,如果他們對聲樂演唱持抵觸和害怕心理和情緒,是不可獲得理想的演出效果的。在聲樂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有的學生在平時的聲樂訓練中表現非常自如,可是一到正式演出就會出現緊張膽怯、心跳加快、氣息不穩、聲音發抖,以及忘詞跑調等情況,嚴重影響了他們的發揮。由此可以看出,豐富的情感和穩定的情緒是聲樂表演者和學習者必須要具備的心理素質。在聲樂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情緒和情感,使他們在聲樂演唱中能夠合理有效地運用情緒和情感的調節功能,進而使他們的歌唱技能和水平正常發揮出來,獲得良好的演唱效果。當然,聲樂教師要認識到,培養學生良好的情緒和情感不是一蹴而就、一夕之功,而要通過長期的努力和鍛煉的。比如,教師應當多給學生創造登臺表演的機會,積累舞臺表演經驗,從多次的失敗和成功中總結得失,提高臨場應對能力,并能夠從容面對舞臺演唱中的小失誤、小瑕疵,經過長時間的鍛煉,學生就能夠用平常心來對待舞臺表演中的得失,并能夠以正常的情緒和情感來面對正式演唱。此外,教師還應該多帶領學生參加一些集體活動,鍛煉他們的交際能力,培養他們的自信心,當學生處于激情狀態下,他們的歌唱發聲也會更大膽、更果斷,一些平時不敢唱的高音、高難度的歌曲,甚至覺得能輕而易舉地唱下來。
自信心是相信自己成功的心理素質,是對自身能力的科學估價,缺乏自信心,就會產成心理上的自我鄙視、自我否定、自我挫敗。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失敗是正常現象,任何成功都是反復實踐、認真準備的結果,只有熟練掌握了歌唱的技能,才能克服心理因素造成的影響。如:教師在教學中,針對學生常見的恐懼高音的情況,在講授歌唱運動的基本理論的同時,適時進行示范,使學生對正確的聲音概念形成、高音位置的感覺、歌唱動作的體驗等等,形成更加直觀的感性認識。加強換聲區的訓練,拓開學生的嗓音音域,用正確的發聲來引導他們,以此來調動學生的歌唱欲望,增強擴展音域的勇氣,從而克服懼怕高音的心理,增強自信心。
俗話說的好:“藝高人膽大。”學生掌握了高超的歌唱技巧,在歌唱表演時才會更有底氣,并使整個身心都處于放松狀態,才有可能正常或者超常發揮。因此,培養聲樂專業學生的心理調控能力,僅從心理角度來加強訓練是不夠的,教師還要在培養學生的歌唱技巧上多下功夫。首先,聲樂學習者應當夯實自己的基本功,包括咬字吐字、氣息運用、發聲方法、共鳴腔的運用等,都要通過長期的反復訓練,直到能夠熟練掌握和運用,甚至形成條件反射式的技能。通過長期的基礎訓練,學生的大腦皮層會暫時形成固定的神經聯系系統,而這個系統在特定條件的刺激和誘發下,會促使發聲機能形成一系列的運動,這個過程就是歌唱發聲,因此,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歌唱發聲是大腦皮層的高級運動,學生的心理活動引導著他們的發聲器官在運動,經過長期的訓練,就會形成發聲習慣,當然,這種發聲習慣必須是正確的、科學的,這樣才能使學生掌握高超的歌唱技巧。其次,聲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嗓音條件、歌唱基礎,以及樂理知識的掌握情況,對他們因材施教,要遵循聲樂學習的規律,循序漸進地引導和訓練學生的歌唱技能,幫助他們打牢中聲區的基礎,千萬不能好高騖遠、拔苗助長,讓學生勉強練習他們不能勝任的歌曲,這樣不僅容易讓學生受到挫折,還有可能對他們的嗓音、發聲器官造成損傷,甚至可能會使學生產生自卑心理,對他們今后的舞臺演出產生消極影響。
聲樂表演是面向聽眾和觀眾的藝術,為了獲得更好的演唱效果,歌唱者在表演過程中需要與聽眾(觀眾)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和互動,包括眼神、表情、語言、肢體等方面交流等。為了培養學生的心理調控能力,讓他們更好地駕馭自己的歌唱表演,教師要多讓學生參加舞臺實踐活動,比如,小型匯報演出、演唱會,或者是帶領學生在一些帶有娛樂性的場合進行演出,這些演出的環境和氛圍比較輕松,能讓學生放松心情,緩解舞臺表演的緊張情緒,而且有利于他們發聲器官的各個技能自由活動,能保證他們的演唱效果。另外,教師要告訴學生,不能把舞臺演唱等成與平時的訓練一樣看待,或者把演唱當成一種征求他人意見或建議的機會,應當把聽眾和觀眾當成自己的知音、聆聽者,而不是當成檢驗者,否則會增加他們演唱時的心理負擔。通過增加舞臺實踐機會,能提升學生面對演出失敗或出現意外事故的能力,如歌曲伴奏、舞臺布置、觀眾席出現問題,他們都要冷靜面對,能在最短的時間合理應對,不能因為這些小問題影響了自己的演唱效果,當然這些都是在不斷的實踐和積累中形成的。因此,讓學生增加舞臺實踐機會,能培養和提高他們的心理調控能力,給他們良好的聲樂表演效果奠定了基礎。
綜上所述,心理調控能力在聲樂演唱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對演唱效果有直接影響,因此,在聲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不僅要讓他們學習聲樂理論知識、歌唱技巧,還要引導和幫助他們提高心理調控能力,能夠以正常的心態面對舞臺表演,并能夠靈活應對歌唱表演中遇到的各種情況,這樣他們才算是合格的聲樂表演者,才能達到聲樂教學的目標。
[1]胡松.論聲樂教學中對學生心理調控能力的培養[J].戲劇之家,2016(10).
[2]李艷.淺談聲樂教學中歌唱心理調控能力的培養[J].北方音樂,2015(4).
[3]薛曉燕.聲樂教學中歌唱心理調控能力的培養[J].北方文學旬刊,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