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三剛 ( 邵陽學院音樂系 422000)
魯托斯拉夫斯基《第三交響曲》之背景結構解析
郭三剛 ( 邵陽學院音樂系 422000)
魯托斯拉夫斯基在其《第三交響曲》中力求達到三個方面的統(tǒng)一:一是現(xiàn)代作曲技術與傳統(tǒng)美學理念的統(tǒng)一;二是精確控制與偶然自由的統(tǒng)一;三是音樂形式邏輯化與音樂內容人文化的統(tǒng)一。本文旨在對該作品的背景結構進行分析,并藉此達到揭示其深刻內涵的目的。
魯托斯拉夫斯基;第三交響曲;音樂分析;結構
《第三交響曲》既是魯托斯拉夫斯基“有控制的偶然”之技法理念的集大成之作品,也是作者運用全新的結構模式創(chuàng)作大型交響作品的成功嘗試。音樂作品的背景結構是指:當分析者以抽象之視角去審視某一結構對象時,該對象所顯現(xiàn)出來的形態(tài)。作者往往不會只簡單地憑借前景結構來表達其結構的意義,而是要在前景結構的背后設置一個隱形的背景結構,并使這兩種結構形成一定的關系,藉此來深化結構的內涵。魯托斯拉夫斯基《第三交響曲》的結構在前景與背景兩個層面上具有對位性,因此對其背景結構進行解析將具有新的意義。
這部作品的背景結構顯現(xiàn)為一種大型的復二部曲式,且其所含的兩個次級結構均為交叉性的復合回旋曲式。這種交叉性具體表現(xiàn)為多個不同的主部與多個不同的插部進行交叉布局,由此而形成多個回旋曲式環(huán)環(huán)相套的結構形態(tài)。這種回旋曲式模型是對傳統(tǒng)回旋曲式的一種大膽推進,使回旋曲式這種古老的曲式模型不但獲得了新的發(fā)展,而且使其具備了承擔復雜音樂語言敘述的能力。
首先來看第一部分,該部分是由二十個次級結構組成的交叉性復合回旋曲式,具體包括三個主部(主部Ⅰ、主部Ⅱ、主部Ⅲ)和六個插部(插部Ⅰ、插部Ⅱ、插部Ⅲ、插部Ⅳ、插部Ⅴ、插部Ⅵ)。其中主部Ⅰ間隔出現(xiàn)五次;主部Ⅱ間隔出現(xiàn)四次;主部Ⅲ間隔出現(xiàn)四次;插部Ⅰ間隔出現(xiàn)兩次;其余各插部均只間隔出現(xiàn)一次。整個第一部分其實是由三個單回旋曲式交叉而構成的復合回旋曲式,對這三個單回旋曲式具體解析如下。
第一個回旋曲式是將主部Ⅰ視為唯一的主部,而其余各結構單元均被視為插部的回旋曲式,我們將其稱作回旋曲式Ⅰ。該回旋曲式擁有十個次級結構,即五次間隔出現(xiàn)的主部和主部間及第五次主部之后的由各結構單元整合而成的五個不同的插部,具體布局如表3所示。回旋曲式Ⅰ的主要特點有兩個,其一是主部與各插部間的平衡不在結構的量上,而在結構的質上。因為主部是由四個同音反復所構成的主導動機,只有一個樂匯的規(guī)模。而各插部則往往由許多結構單元整合而成,其規(guī)模均比較龐大。顯然,主部在結構的量上是無法與之抗衡的。但由于主導動機無論是在結構的地位上還是意象的鮮明性上,均是其它結構單元所不能比擬的,故其在質上又取得了優(yōu)勢。通過質與量的綜合,由主導動機所構成的主部與由不同結構單元所整合而成的插部形成了結構的平衡之勢,于是回旋曲式Ⅰ是完全可以成立的。其二是各插部之結構規(guī)模存在逐漸擴大的現(xiàn)象,因此必然使得主部的間隔出現(xiàn)時間逐漸變長,這種做法符合遞增結構之理念,而這種遞增結構的結果必將是主部出現(xiàn)的頻率越來越慢。
第二個回旋曲式是將主部Ⅱ視為唯一的主部,而其余各結構單元均被視為插部的回旋曲式,我們將其稱作回旋曲式Ⅱ。該回旋曲式擁有七個次級結構,即四次間隔出現(xiàn)的主部和主部間的由各結構單元整合而成的三個不同的插部。回旋曲式Ⅱ之主部雖然看起來只有一小節(jié)的規(guī)模,但這是一個散板小節(jié),其結構的量其實不小,且其結構地位與意向之鮮明性也確保了與各插部取得結構之平衡。
第三個回旋曲式是將主部Ⅲ視為唯一的主部,而其余各結構單元均被視為插部的回旋曲式,我們將其稱作回旋曲式Ⅲ。該回旋曲式也擁有七個次級結構,即四次間隔出現(xiàn)的主部和主部間的由各結構單元整合而成的三個不同的插部。回旋曲式Ⅲ與回旋曲式Ⅱ的結構特點類似,其主部與各插部之間的平衡既取決于質,也取決于量。
接下來看第二部分,該部分則是由二十三個次級結構所組成的交叉性復合回旋曲式,具體包括三個主部(主部Ⅰ、主部Ⅱ、主部Ⅲ)和九個插部(插部Ⅰ、插部Ⅱ、插部Ⅲ、插部Ⅳ、插部Ⅴ、插部Ⅵ、插部Ⅶ、插部Ⅷ、插部Ⅸ)。其中主部Ⅰ間隔出現(xiàn)四次;主部Ⅱ間隔出現(xiàn)六次;主部Ⅲ間隔出現(xiàn)五次;各插部均只間隔出現(xiàn)一次,整個第二部分也是由三個單回旋曲式交叉而構成的復合回旋曲式,下面是對這三個單回旋曲式的具體解析。
第一個回旋曲式是將主部Ⅰ視為唯一的主部,而其余各結構單元均被視為插部的回旋曲式,我們將其稱作回旋曲式Ⅳ。該回旋曲式擁有七個次級結構,即四次間隔出現(xiàn)的主部和主部間的由各結構單元整合而成的三個不同的插部。回旋曲式Ⅳ與第一部分的回旋曲式Ⅰ的結構特點極其類似,二者的結構平衡法則與遞增結構之理念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具體而言,回旋曲式Ⅳ在這兩個方面還要夸張一些,它的插部Ⅰ只有38小節(jié),插部Ⅱ只有18小節(jié),但插部Ⅲ卻有292小節(jié)。這說明作者有意讓前兩個插部進行能量的積蓄,由此使得插部Ⅲ擁有了足以讓其一瀉千里地發(fā)展之余地,顯然這種結構設計是頗具匠心的。
第二個回旋曲式是將主部Ⅱ視為唯一的主部,而其余各結構單元均被視為插部的回旋曲式,我們將其稱作回旋曲式Ⅴ。該回旋曲式擁有十一個次級結構,即六次間隔出現(xiàn)的主部和主部間的由各結構單元整合而成的五個不同的插部,具體布局如表7所示。回旋曲式Ⅴ與回旋曲式Ⅳ在結構布局上有著相反的理念,它運用的是遞減結構,即主部出現(xiàn)的頻率由慢到快。作者之所以做如此安排,是為了與主部Ⅰ的出現(xiàn)形成錯開,這樣有利于不同主部之意象鮮明性的獲得。
第三個回旋曲式是將主部Ⅲ視為唯一的主部,而其余各結構單元均被視為插部的回旋曲式,我們將其稱作回旋曲式Ⅵ。該回旋曲式擁有十個次級結構,即五次間隔出現(xiàn)的主部和主部間及第五次主部之后的由各結構單元整合而成的五個不同的插部,具體布局如表8所示。回旋曲式Ⅵ也運用了遞增結構,但其集中展現(xiàn)的位置正好與前兩個回旋曲式形成了錯開,這種安排也是為了三個主部各自的形象塑造著想。
到此為止,我們已經將整部作品的背景結構解析清楚了,即整體結構為大型復二部曲式,由兩個交叉性的復合回旋曲式所構成。而每個復合回旋曲式又分別由三個內在的單回旋曲式環(huán)環(huán)相套所構成,其構成方式是將不同的主部與不同的插部進行巧妙地布局,由此而達到使各單回旋曲式自身乃至整體之復合回旋曲式均成立的目的。另外,兩個部分的主部Ⅰ具有同一性,由此而將兩個部分又整合到了一起,并共同構建了一個超大型的復合回旋曲式,只是其在整體情緒上具有二部性而已。這樣我們可以這樣下結論,即整部作品的背景結構是既具有復合回旋曲式之形式又具有大型復二部曲式之情緒的含有結構對位的綜合曲式模型。
[1]劉永平.,基于音程級原則的十二音和弦:魯托斯拉夫斯基晚期音樂作品研究[J].黃鐘,1996(4).
[2]魯托斯拉夫斯基.關于音樂中的機遇因素[J].音樂藝術 ,1997(3).
[3]姚恒璐.魯托斯拉夫斯基<第三交響曲>分析[J].音樂藝術,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