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媛媛 (湖北理工學院 435000)
《牧童短笛》音樂鑒賞與反思
陳媛媛 (湖北理工學院 435000)
優秀的中國原創鋼琴曲不僅豐富了我國音樂藝術寶庫,而且對音樂從業者的創新、非音樂從業者提升藝術品位等方面也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此,以《牧童短笛》為研究對象,從創作手法和藝術底蘊對作品進行鑒賞。研究目的在于:呼吁人們重視音樂鑒賞活動。
牧童短笛;鋼琴曲;欣賞
蠻聲四海的鋼琴曲《牧童短笛》是由我國著名作曲家、音樂作曲家賀新汀先生早期創作的作品。作品的誕生頗具傳奇色彩,1934年,原蘇聯鋼琴家亞歷山大 ?齊爾品到上海來征集具有中國風格的鋼琴曲,當時還在上海國立音專度大學的賀新汀提交了《牧童短笛》,之后,齊爾品將這首鋼琴曲帶到世界多個地方。如今,該作曲不僅在中國享有盛譽,而且在世界樂壇上也較具分量。賞析《牧童短笛》的創作程式與藝術底蘊,有助于提升人們的藝術品位與藝術表現力。
1.曲式分析
《牧童短笛》為“ABA”三段曲式,就結構分布來看嗎,賀新汀先生采用了“循環體”這一民族器樂曲慣用的曲式結構,為了規避中國傳統作曲形式的單薄感,作者又加入了呼應、對答式二聲部復調旋律等西方音樂作品慣用的方式。第一小節(即:A段)的旋律自然流暢,此起彼伏如輪轉一般的音樂表現方式,聽者仿佛聽到了有兒童在田野間吹奏竹笛。自然輕松的旋律生動地展現了牧童騎在牛背上那種悠然逍遙之感。B段(第二小節)的演奏速度明顯加快,曲調頗具中國民間舞蹈伴奏的風格,此段音樂中的幾個滑音處理,讓人仿佛看到了悄皮可愛的牧童形象。C段(第三小節)的整體旋律與A段相同,但是,為了使作品具有活力與旨趣,此段旋律作者又加入了“曲調加花”(旋律變奏)這一傳統民間曲調處理方式。
2.音樂元素應用特色
(1)和聲處理特色
《牧童短笛》整首作品都以民族調式為主音,為了凸顯作品的色彩功能,賀新汀先生靈活地運用了和聲元素。作品大量運用變格終止手法,譬如:從A段結尾處到C短開頭這一展現“故事”發展的部分,為了賦予作品明朗與活潑之感,伴奏上做了平行三度下行處理,從而減弱了調式和聲的功能,如此處理方式,既實現了相關音樂旋律與作品主旋律相統一,也為作品平添了幾分生氣。此外。作品中還大量運用了雙聲部對比的和聲處理方式,如在作品的發展與高潮部位,通過高音D徵調、A徵調、E徵調,與低音G宮調、D宮調、A宮對比的方式,從而豐富了作品旋律。
(2)旋律節奏處理方式
《牧童短笛》由于大量運用了民族調式,故作品形成了較為濃郁的民族風格與特色。整體而言,作品旋律時而舒緩,時而激烈。這一旋律特色是通過采取高音旋律與低音旋律一問一答的方式相互交織而形成的。另外,為了展現豐富的音響色彩,作品在快慢旋律變換處理的也相當得體,譬如:第二部分為作品的高潮部分,此時的音樂節奏明顯變快,且旋律也更加明快,而到了第三部分,節奏又趨向緩和,這時旋律則傳出一種舒緩恬靜之感。
《牧童短笛》是巧妙借鑒我國傳統民間音樂創作方式和西方作曲處理而形成的一首極富藝術感染力與震撼力的作品。深度體味作品,我們不僅能夠看到作品精湛的創造手法,而且還能體味到作品中所蘊藏的藝術文化底蘊。
1.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
《牧童短笛》取材自中國傳統民間歌謠,聆聽著優美的旋律,欣賞者仿佛進入到了故事中的意境。如:唐代詩人呂巖的“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王維的“田父草際歸,村童雨中牧”;清代詩人袁枚的“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我們知道,我國古代詩詞是將形、神、意集合在一起的藝術形式,作品以刻畫意象、展現意境、傳達底蘊為旨。賀新汀先生運用音樂元素展現詩歌的方式,既增添了作品的藝術文化底蘊,也讓欣賞者能夠迅速進入作曲者所創作的意境之中,進而拉近了作品與觀眾的距離。
2.傳達了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
《牧童短笛》創作于1934年,當時國內中國正處于最艱難的革命時期,民不聊生。賀新汀先生運用他精湛的音樂創作手法所創作的《牧童短笛》牧童吹笛、田野、老牛等自然元素巧妙的融為一體,為觀者展現了天地自然和諧一體的美麗景象,這與當時暗無天日、人民食不果腹的時代背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現實與作品的對比,展現出了賀新汀先生對家園、祖國的熱愛。同時,輕快優美的旋律詮釋出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這種心態對當時的人民祈禱了鼓舞性作用。
《牧童短笛》可稱之為一首經典之作。而每一個經典曲目的誕生都源自創作者的努力與付出。創作者的創作程式和所傳達出的藝術底蘊值得我們加以深度反思。
首先,從藝術創作程式來看,賀新汀先生在創作《牧童短笛》的時候,既大量運用了中國傳統音樂創作元素,也巧妙地將西方音樂元素融入到了作品這種。這種中西合璧的音樂創作理念是值得我們所學習的。即:當代音樂從業者若想譜出優秀的作品,既不要排斥東方音樂元素,也不要排斥性音樂元素,而是遵從“取締精髓,去其糟粕”的原則,將東西方音樂元素有效的結合起來加以應用。
其次,從作品的取材來看,《牧童短笛》所表現出的場景是南方村野鄉間常見的景致之一。賀新汀先出生于湖南邵東地區,年少時的生活經歷給他帶來無窮的創作靈感,正如他后來回憶的那般:“……山上到處長滿了松鼠,我稍微大一些,就和小伙伴們一起到山里方面,木桶一遍吆喝牛群,一遍悠悠地唱著山歌……”由此可見,藝術是真真正正地來源于生活,故優秀的創作者必須深入到生活中,去觀察和體驗生活,要時刻銘記生活是為自己提供創作源泉的第一力量。
最后,藝術從業者需要具備深厚的藝術文化造詣。每每聽到《牧童短笛》,欣賞者的腦海中便會形成一幅牧童在山野中吹笛放牛的畫面。我們之所以會產生如此聯想,是因為與自己過去所學習到的以牧童為題材的詩歌或者其他藝術形式聯系在了一起。另外,從創作手法角度分析,《牧童短笛》的成功得益于創作者具備深厚的音樂專業技能。由此可見,若想創作出優秀的作品,我們還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藝術文化造詣。
綜上可見,《牧童短笛》之所以一直經久不衰,與創作者精湛的音樂創作技巧、深厚的藝術文化底蘊,善于觀察生活的行為有著休戚相關的必然聯系,這值得后人予以深度反思和學習。
[1]史中興.賀綠汀傳[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2]王建. 賀綠汀鋼琴曲《牧童短笛》探析[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09(2):39-41.
[3]汪波. 賀綠汀《牧童短笛》賞析[J].大舞臺.2012(9).
陳媛媛,講師,大學本科,研究方向:音樂,鋼琴,藝術類,教育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