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玲 (河北省隆化縣文化館 068150)
淺談戲曲的傳承與普及
王玲玲 (河北省隆化縣文化館 068150)
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馮其庸曾說過,“中國的戲曲如果滅亡了,中國傳統文化也就滅亡了一半或三分之一;一個民族如果失去了傳統文化(其中必然包括獨立的民族精神),這個民族也就失去了它的獨立存在的精神基礎。”的確如此,戲曲是我們國家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我們應該切實發揚傳統文化,傳承戲曲藝術形態。
戲曲;傳承與普及;通識教育;傳統文化
在戲曲藝術的傳承與普及中,我們應該助推戲曲藝術形態實現多元發展,依托互聯網方式實現戲曲文化的普及與推廣,注重向公眾進行戲曲通識教育,推進傳統文化同現代觀念的融合。
當前時代乃是價值多元與文化多元時代,具體表現在農耕文化、域外文化以及融合文化均有著各自的擁躉。以人類早期的農耕文化來看,盡管隨著工業時代的到來,以往的農耕文化已經讓出了文化主宰的地位,不過這并非意味著農耕文化已經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原因在于農耕文化作為人類早期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所宣導的價值觀已經深入公眾的骨髓,成為公眾所信奉的文化價值體系的組成部分。即便作為知識分子階層而言,其在對待文化價值觀的態度上也各不相同,如一些知識分子較為推崇域外文化,認為其優于民族文化,值得大力發揚,另一些部分知識分子則對民族傳統文化推崇備至,認為其具備域外文化無法與之抗衡的優勢,還有部分知識分子則認為,文化本身并無優劣之分,只是在價值側重方面存在差異,故而在文化傳承方面應當立足于本民族的實際發展狀況,秉承拿來主義的態度,對域外文化的優秀部分加以借鑒,同時摒棄民族文化中的糟粕成分,這才是科學、理性的對待文化的態度。其實,正確的態度應是:讓戲曲園地百花齊放,既允許表現傳統文化的戲曲樣式存在,也要吸收現當代藝術元素的多重舞臺表現形態,以滿足不同群體的文化和審美要求;既要讓戲曲重新回到市場,又不能完全撒手不管。另外,對于戲曲文化而言,不能固步自封、抱殘守缺,而是應當立足于時代特質對傳統的戲曲文化進行大膽創新,以便使戲曲文化在現今的時代彰顯出卓越的生命力,進而使社會公眾受到戲曲文化的藝術熏陶。需要指出的是,創新并非徹底的顛覆,戲曲工作者應當堅守戲曲創作的底線與操守,以便使傳統戲曲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得以傳承。
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得公眾對于網絡等信息載體的依賴增強。當前一些戲曲工作者已經意識到這一發展趨勢,因而相繼開設戲曲類網站、論壇,將其作為戲曲文化傳承的全新載體。可以說,借助專業的戲曲題材類網站、論壇的建設,能夠確保戲曲文化依托網絡技術惠及更多的民眾。然而遺憾的是,當前國內的戲曲題材類網站、論壇在數量攀升的同時,其整體質量卻讓人擔憂。同時,從整體的戲曲題材類網站、論壇所收錄的劇種情況來看,多是以京劇題材為主,其它劇種題材收錄較少。有鑒于此,國內戲曲題材類網站應當盡可能地實現雙百方針,確保劇種題材收錄的多樣性,以避免同質化劇種題材過于集中、其他劇種題材收錄過少,而導致訪問者的訪問熱情不足。
基于使廣大戲曲愛好者有意識地訪問各類戲曲題材類網站、論壇的考慮,網站運營方應當加大宣傳力度,如微博推廣、邀請名家參與在線訪談、網站鏈接合作以及網絡調查參與等方式,進而實現網站、論壇訪問量的提升,同時也使廣大戲曲愛好者在網上能夠找到精神家園,并且也為網站、論壇積累用戶口碑,提升用戶粘性。
戲曲生態建設對于戲曲文化的傳承至關重要,有鑒于此,廣大戲曲工作者應當創新思維,走出圍城,積極尋求同學校、企業的合作契機,如可以通過與學校合作的方式,組織優秀戲曲人才去學校擔任兼職教師,以開設戲曲通識課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傳統戲曲文化教育。具體而言,戲曲工作者應當一方面大力推動戲曲進校園,另一方面鼓勵大中小學生走進劇場,同時鼓勵中小學特聘校外戲曲專家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擔任學校兼職藝術教師,拓寬中小學師資的戲曲藝術專業背景。同時,鼓勵通過平面傳媒、影視、手機和互聯網等媒介平臺宣傳和普及戲曲,使廣大人民群眾在鄉音鄉情中感受地方戲的審美情趣和人文情懷,守住家鄉文化與地方戲藝術的本體。我們絕不能盲目地崇洋媚外、忘本掘根,丟掉中華民族的文化之魂,放棄中國獨有的審美品格。
為了現今的公眾對戲曲文化產生了解興趣,廣大戲曲工作者應當立足于現代思想觀念,將之同傳統戲曲文化相結合,構建出契合現代公眾審美旨趣的戲曲文化表現形式,使公眾感受到戲曲文化的魅力所在。如中華傳統文化所宣揚的“忠義”思想乃是指臣子要做到忠君愛國,而現時代的“忠義”則跳出這一狹隘的價值巢窠,乃是指對待工作能夠做到勤勉盡職,對待違法亂紀現象敢于與之斗爭等,通過這樣的價值范式更新,必然能夠引發現時代社會公眾對戲曲文化的藝術共鳴。
中國文化報總編輯宋合意表示,中國有世界上最豐富的戲劇的品種,但是在現代經濟全球化、信息傳播方式多元、國際和國內文化的交流空前活躍的背景下,以鄉土為依托的戲曲藝術面臨著此前沒有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如何保持民族特性的文化豐富性弘揚傳統文化,如何使戲曲藝術傳承的基礎上與時俱進的發展,更多的滿足群眾文化生活的現實,都需要政策和物質的保證。這次出臺的政策中感受到了政府對戲曲藝術的有力的具體的支持,看到了戲曲藝術更好傳承發展的希望和動力,也需要理論的探討和支持。為此,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全國戲曲工作座談會召開,戲曲傳承發展迎來利好。在黨中央和各級政府的政策導向下,廣大戲曲工作者應當積極創新戲曲文化的藝術表現形式,拓展戲曲文化的藝術載體范疇,同時注重對戲曲人才隊伍的培養建設工作,使我國的戲曲文化能夠對公眾的精神生活訴求得以滿足,并且繼續使我國戲曲文化在新的歷史時期發揮出積極的價值引領效用。
[1]楊柳.電視媒體對當代戲曲傳播的作用研究[D].中國戲曲學院,2015.
[2]楊燕,韓珅,周斌.中國戲曲網站的現狀與分析(上)[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8(5).
[3]隋巖.媒介改變藝術——藝術研究的媒介視角[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7(6).
[4]任永新,盧川,李滇敏.戲曲正在迎來一個什么樣的春天[J].影劇新作,2015(3).
[5]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J].中國戲劇,2015(9).
[6]萬素.戲曲界久旱逢甘霖中國戲曲學會學習黨的戲曲政策述要[J].中國戲劇,2015(9).
[7]張積強.為戲曲傳承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在省直文藝單位戲曲工作座談會上的發言[J].人文天下,2015(18).
[8]周凱,田瑞敏.從“昆曲傳承計劃”看“非遺”戲曲的保護與傳承[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