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莉 (江西省德興市職業中專學校 334200)
《三傻大鬧寶萊塢》與教育問題
張君莉 (江西省德興市職業中專學校 334200)
印度影片《三傻大鬧寶萊塢》以幽默詼諧的人物及劇情展示了當代教育中的各類現象。本文主要從影片中的人物角色著手,初步分析并反思當前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教育問題
當前,電影已然成為一種文化產業,也是一種強勢的文化傳播方式。2011年12月,由拉庫馬?希拉尼執導的印度影片《三傻大鬧寶萊塢》上映。幾年過去了,人們依然關注這部電影。這主要在于,影片具有幽默搞笑的風格、緊湊曲折的劇情,而更為根本的是,它直面當下教育之痛并進行深層思想,這引起了很多教育工作者的共鳴。影片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蘭徹、法罕、拉加、查爾圖、喬伊、“病毒”維魯?薩哈斯洛不德博士(皇家工程學院院長)、蘇哈斯等,這些人物性格特征鮮明,在不同教育及價值觀的培養與潤澤下,他們成就了不同的人生。本文旨在通過對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及部分內容的描述,論及當代教育問題。
三位主人公法罕、拉加與蘭徹同年進入印度皇家工程學院學習。在校園里,蘭徹的與眾不同、特立獨行引起了循規蹈矩同學查爾圖的不滿,他們約定十年后再一決高下,然而畢業后蘭徹便銷聲匿跡。十年后,查爾圖找來拉加、法罕,一同踏上尋找蘭徹的征程。在這一過程中,導演用倒敘的手法穿插演繹他們在大學生活中的點滴,再現了當前印度普遍存在的教育基本模式。影片最后蘭徹被找到了,它在揭開蘭徹失蹤之謎的同時也告訴人們一個永恒的真理:“追求卓越,成功就會出其不意找上門”。
蘭徹,按照好友法罕的說法,“他和別人不一樣,每個環節他都敢突破常規,其他人像是機器人,一味服從教授們的指示,他是唯一會自己思考的人”。是的,蘭徹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但是他在校園時的獨特卻總是被刻板保守的的教授否定并被趕出教室,然后他又進入到另一個教室和班級,他的成績始終排在第一。校友喬伊自殺后,他和院長理論,指責當前的教育制度是殺人的罪魁禍首,并在課堂上做了一個實驗,得出結論:當為獲得新知識而激動、興奮、好奇,并陷入瘋狂的競爭中,第一個獲得答案的同時,知識卻未必增加,增加的只有壓力,大學不是高壓鍋,馬戲團的獅子在鞭打下也會坐在凳子上,但這是“訓練得好”而不是“教育得好”。在影片中他引用一句智者的話開導朋友拉加,其實這也正是他對待學習的態度:學習是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樂人生,追求卓越,成功就會在不經意間追上你。畢業后十年當朋友找到他時,他已經是一名杰出的科學家,有400項專利,甚至日本人都希望因為他的發明而與他簽約,這時,他也是教育孩子的老師。他相當明白并醉心于學會理解和享受科學的奧妙。
拉加,從進工程學院起,手上戴的圣戒比手指多,壓力也像圣戒一樣多。他雖然喜歡機械專業,但眾多的壓力也讓他無心學習,“爸爸的藥費耗盡了媽媽的退休金;姐姐嫁不出去,因為男方要輛車當嫁妝;媽媽五年沒買過一件紗麗服等等”。每次考試的日子也是他供奉神的日子,但是恐懼心理也使他的成績始終落在其他人的后面。拉加陷入矛盾并出現灰心情緒,他也開始盲從填鴨式學習方式。好友蘭徹想盡辦法希望改變他的思想,告訴他“大學四年填鴨式教育也許能救現在的你,但之后的40年你不得不被它壓榨”。他一時難以接受,直到從三樓院長辦公室跳下來摔斷了16跟肋骨、兩條腿,并在醫院住了兩個月,這時他才體會到至死而后生進而擺脫了恐懼,重新找回自我,成了一名優秀的工程師。
法罕,雖然學的是工程專業,但他喜歡的卻是攝影,在工程學院里他的成績永遠是倒數第一。在蘭徹的勸阻和鼓勵下,他想放棄工程學,勇敢地向父親袒露自己的想法,去巴西熱帶雨林接受匈牙利著名攝影師安德烈?伊什特萬的邀請學習野生動物攝影,發揮他的天賦。也正是這樣,法罕遵從自己的內心,最終成為了一名杰出的攝影師。由此。我們也認識到,假如邁克爾?杰克遜的父親強迫他去做拳擊手,阿里他爸要他去做歌手,那無疑都是災難。法罕的成功在于勇敢地轉身,選擇自己喜歡的行業,將激情用在職業上,從而獲得最后的成功。
查爾圖,采用的是典型的受虐型填鴨式的學習方式。他不斷地追求成功,為了加強記憶,他找江湖郎中買藥丸。考試前夜,他就想辦法擾亂其他人。學習不問意義與出處,只是照搬硬套。在教師節大會的發言上,蘭徹為了讓拉加看到這種學習的弊端,將查爾圖發言稿上的“奉獻”改成“壓榨”、“基金”改成“乳房”,結果他還是一字不漏地背下來,鬧出了大笑話。他是工程學院的優等生,卻像一個報答案的機器,沒有創新、異議,十年后他雖然成為了巖焦公司的副主席,但卻始終沒改變他自以為是的性格。
喬伊,工程學院四年級的學生,他的一份遲交了的畢業設計,被教授斥之為荒唐,而且被勒令延遲一年畢業。影片中,喬伊以自彈自唱的方式表達心聲,歌詞是這樣的:“我這一生都為別人而活,哪怕只一瞬間,讓我為自己而活,給我些陽光,給我些雨露,再給我個機會,我要再次成長”。最后,喬伊承受不住壓力,選擇了自殺。他的死被蘭徹定義為“謀殺”。數據統計,印度自殺率世界排名第一,每90分鐘就有一名學生企圖自殺。蘭徹痛斥教育體制給大學生造成的心理壓力。21世紀教育研究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的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4)》,其中記載57例學生自殺案例。現實生活中,學習壓力造成學生自殺的例子屢見不鮮,然而類似的教育體制依然存在。
蘇哈斯,被蘭徹稱為工程學院批量生產的“機器人”、“蠢驢”,他先學工程學,然后讀MBA,最后成為美國銀行家。在現實社會當中,這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但是,成功的定義并非是上過什么大學,文憑有多高,而是實實在在的優秀。蘇哈斯以斂財為目的,生活對他來說就是盈利和虧損。在和院長女兒皮婭的戀情上,他只是覺得有利可圖,院長的女兒,未來的醫生,對他的形象有益。蘭徹把他冠名為價格標簽,凡事以經濟來衡量,毫無人情味。
德國美學家席勒曾說過,人只有在游戲的時候才能感受自由,在自由的時候才可能全面發展。影片中的蘭徹上大學是為了習得樂趣,他從來不在乎自己是拿第一還是排名最后。他每次考試都得第一是因為他喜歡機械,工程就是他的激情。拉加、法罕也因為尊重和選擇自己的興趣,在自由自覺的狀態下獲得了優秀的成績。而查而圖、蘇哈斯則是填鴨式教學與應試教育的典型,他們成了為了考試和升學而拋棄個性思想、想象力與創造力的“機器人”。他們當中誰才是真正成功的人呢?這一問題的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1]袁麗峰.《 <三傻大鬧寶萊塢>:高等教育的反思與啟示》.《芒種》,2015(24).
[2]趙冬云,任惠芹.《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之教育隨想》.《大舞臺》,2013(12).
[3]鄧居首,朱清云.《從<三傻大鬧寶萊塢>淺談應試教育根源》.《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32).
[4]陳正.《傻與不傻,教育都在進行》.《師道》,20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