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孜文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 410004)
高職院校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共生體系的構建研究
——以藝術設計類專業為例
瞿孜文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 410004)
在構建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探索中,高職院校如何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筆者以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為例,探索構建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共生體系以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使學生能夠從專業教育學習中取得更多收獲。
高職院校;創業教育;專業教育;融合共生體系
本文是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2016年度黨建思想政治工作課題《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共生體系的建構研究》結題論文,課題編號2016DJ24
創業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是培養人的創業意識、創業思維、創業技能等各種創業綜合素質,并最終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創業能力的教育,與學術教育、職業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中國創業教育在高等院校的實踐,可以追溯到1997 年在清華大學舉辦的創業計劃大賽,隨后創業教育在國內很多院校普遍展開。2015年,對于關注中國創業教育的人而言是個重要的時間點。一方面,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雙創理念”,迅速在社會上引起熱烈反響,創業成為“顯詞”。一方面,國務院辦公廳頒布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將創新創業教育提升至教育改革的高度,并將此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總體目標直指綜合性的創新創業教育系統的構建,隨后,眾多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職院校紛紛開設相關的課程甚至成立專門的學院,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相關的研究成果也與日俱增。在構建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探索中,如何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筆者將以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為例,探索構建一個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共生的體系,使學生能夠從專業教育學習中取得更多收獲。
很長時間以來,創業教育一般被獨立提出,且往往置于專業教育之外。一些高職院校的藝術設計類專業甚至不開設創新創業課程,因為很多人認為藝術設計不就是“創新型”專業嗎?畢業后的藝術設計專業學生不就是想當然的“創業者”嗎?很多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目的也較多的被設置為提高學生就業率、為學生的就業多提供一條路徑,并沒有將創業教育提升至應有的地位。
“共生”最早由生物學家提出,是一種高度發展的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即一種生物與另一種生物彼此互利生存的種間關系,值得注意的是,在生物學里,共生關系是一種缺此失彼的關系。1950年代后期,共生思想慢慢從生物學延伸到管理學、社會科學等諸多領域,其理念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最核心的一點是對“缺此失彼”關系的揚棄,將“融合”納入其中,也就是將“協作和合作”視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之一。從這個普遍性的角度審視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創業教育和專業教育必須融合協調一致發展,從而將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不斷推向優化發展、可持續發展。
1.有利于解決現階段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普遍存在的專業課時不足與創新創業課程亟需建設的矛盾
現階段,眾多高職院校的藝術設計類專業普遍存在著專業課課時不足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之下,簡單地采取增加創新創業課程的方式無異于“拆了東墻補西墻”。這就需要從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著手,在不減少專業課課時的狀況下,更多的從創新創業平臺、綜合型教學團隊、第二堂課建設等方面增加創新創業教育的“隱形課時”,從而解決專業課時不足與創新創業課程亟需建設的矛盾。
2.有利于在日常教學中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業能力
部分專家認為開設專門的創新創業課程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這在一定意義上講是非常重要的。與創新能力依賴于啟發不同,創業能力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能力,它必須依賴于后天的完整教育和訓練,因此,設置相應的獨立的創新創業課程是構建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重要一環,但這并不意味著只要開設相應的課程就可以解決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不足的問題。因為,專業教育是培養一個學生未來職業能力的基礎,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必須依托于此。也正是從個意義上,美國考夫曼基金會才將“創業教育與創新教育的融合”視為創業教育的基本模式,并廣為提倡。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共生體系的構建,有助于在日常教學中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業能力
3.有助于破解“創業迷思”,提高學生的創業成功率,提高就業質量
雖然現階段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創業環境和條件越來越好,但不可忽視的一個迷思是“創業很容易”。據統計,中國大學生的創業平均成功率僅有3%,這種情況的出現,除了很多大學生初次創業往往缺乏創業技能,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盲目跟風上項目,而不是從自己所擅長的專業著手。因此,構建一個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共生體系,有助于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所學專業與創業的結合點,提高學生的創業成功率,提高就業質量。
1.交叉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新機制是構建的基石
交叉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新機制是指人才培養目標不能僅僅局限于單一的專業方向,需要從最大程度上確保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雖然有的學校開設了“輔修專業”,但并未從實質上改變專業學習的單一性。所謂交叉培養,就是最大限度的打破專業壁壘,培育“跨界”人才,例如互聯網時代的藝術設計類專業需要打破工業時代所確立的專業分類,需要廣泛與同一個學校的商業類專業、計算機類專業尤其是優勢學科展開合作,從課程互選,工作室互選,畢業設計互選等多個方面為學生大開綠燈,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通過諸如學分互認等方式實現學生的跨校選課。專業接觸面的擴大,毫無疑問會產生巨大的創新能力,不同專業學生之間的交流更能迸發出創業的熱情和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例如,在第二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榮獲金獎的清華大學“LinkTravel”項目團隊就是由土木系和美術學院的同學組成。
2.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導向的課程體系與專業核心課程設置是構建的關鍵環節
課程設置是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核心部分,也能夠直接關涉所培養的學生專業能力的核心所在。因此,要構建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共生體系,其關鍵環節在于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導向的課程體系與專業核心課程設置。要是實現這一點,需要從課程體系設置的出發點著手,一方面,將創新創業課程視為重要組成部分,在藝術設計類專業課程體系中,可以考慮在每學期的期末設置綜合性創新實訓課程,既可以作為一個學期專業能力的整體考核,又能夠充分培育學生的創新能力,更可以做遞進式設置,最終和畢業設計相連;另一方面,專業課程需要注重加入創新創業資源,強調創新精神創業知識的引入,例如,高職院校的人文基礎課程可以增加相應創業計劃書撰寫模塊,時事政策可以多結合國家對創新創業的扶植政策進行講解,法律類基礎課程可以切入合同法等對創業直接相關的知識等。
3.共享型專業與課程實訓平臺是構建的必要準備
高職院校引以為傲的是健全的實訓室體系,滿足學生的實習實訓需要。為了構建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共生體系,需要打破原有的以專業區分的實訓體系限制,打造共享型專業與課程實訓平臺,通過靈活多變的工作室、校內工廠、協同創新中心等塑造新的平臺。這里面尤以協同創新中心最為關鍵,協同創新中心的核心在于“協同”,因此,塑造一個不同專業學生可以共同“協作”進行創新創業的同一空間至關重要。這需要對現有的實訓室體系和管理制度進行重新設計,擴大協同創新中心的規模并給予彈性的開放時間及靈活的使用制度。
4.專任教師、創業導師、業師的教學團隊和學生的創新創業素養培育是構建的主體
教學團隊是困擾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開展的一個大問題,原因在于藝術設計類教師多具有較強的業務能力,但缺乏創業能力的培訓。因此,構建一支專任教師、創業導師、業師結合的教學團隊需要院校和專任教師合力,一方面引入優秀的創業導師和業師,一方面培養專任教師的創新精神與創業能力,前者實現的關鍵在于學校在人事制度方面的改革需要繼續深化,后者在于建立行之有效的規范的專任教師雙創能力培育方法,從制度上確保其可行性和有效性。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學生的創新創業素養培育,要打通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第三課堂,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學校教育的始終。此外,受限于傳統的招生模式,要實現最大程度的交叉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機制是有困難的,但這并不妨礙學生在一個學校內部不同院系、不同專業之間的交叉培養,也不妨礙不同學校之間同學的自由組合,這需要頂層制度設計,也需要每個學生發揮自己的主動性。
構建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共生體系,對于高職院校而言,是強調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是培養合格專業人才的一體兩面。只有構建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共生體系,創業教育和專業教育才能真正融合,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的畢業生才能更好的融入這個時代的主旋律,創造出更多具有創新性的產品,服務社會,服務大眾。
[1]邵月花.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效融合路徑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10)
[2]曾爾雷,黃新敏. 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育的發展模式及其策略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0(12)
[3]盧淑靜. 創新創業教育嵌入專業教育的原則與機制[J].求索,2015(2)
[4]王麗.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共生融合路徑研究[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5)
瞿孜文,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設計理論與歷史,創意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