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俊 (湖南女子學院藝術設計系 410000)
數字藝術設計視角下的立體構成教學改革探析
李 俊 (湖南女子學院藝術設計系 410000)
數字藝術設計是集數字應用和藝術設計于一體的專業。培養學生的數字應用能力和藝術設計理論,掌握數字在藝術中的運用,已成為現代教育的新要求。在信息時代,學生應該對數字藝術的全新理念有進一步的認識,以促進數字藝術設計的立體構成教學的改革。本文從數字藝術設計的基本含義出發,對數字藝術設計視角下的立體構成的教學改革進行了深入探析。
數字藝術設計;立體構成;改革策略
數字藝術是信息時代特有的產物,它利用現代化手段對現實進行模擬,并利用藝術的創造性和想象性進行加工處理,從而使得這一藝術類型與傳統的藝術形式相比獨具特色。數字藝術設計的基本要素有點、線、面、色彩幾種,從點的表現和作用來看,它雖然是數字藝術設計最簡潔的形態,卻也能起到承載大量信息內涵的作用,點沒有方向性與連續性,單個點在一定的視覺范圍內可以起到聚集視線的作用,而一定數量的點通過不同的排列組合則會對視覺產生不同的刺激,從而激發出人們不同的情感體驗,例如點在設計中可以同其他元素進行組合,從而起到平衡畫面、填補空間、活躍氛圍、襯托主體等作用;從線的表現和作用來看,它介于點和形之間,而從線的位置、長度、方向、形狀等性質可以表達出不同的性格特點,例如直線會給人靜態、呆板、剛直之感;曲線則會傳遞出優雅、柔美之感,由此可見線條作為暗示性較強的一種元素,它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從面的表現和作用來看,在數字藝術設計中,它可以被分為偶然形、幾何形、有機形和不規則形四種類型,而不同的類型在藝術表現中呈現不同的特點,如偶然形是在浸染、撕裂、噴灑等偶然情況下形成的,它極富個性,并且能夠傳遞一種新穎,甚至怪異之感,幾何形則比較規則也比較常見,它利用秩序上的美感傳遞著明快、理性的情緒,有機形通常是在自然外力的作用下形成的,因此它具有自然流暢的特點,不規則形則是人為創造出來有別于規范的幾何圖形的形狀,它的特點隨著創造形狀的變化而變化;從色彩的表現和作用來看,作為藝術設計中的最基本的要素,在數字藝術設計中,它的表現與在平面設計中并沒有本質區別,即人們根據不同色彩在色相、飽和度、明度上的差異體會不同的情感,同時不同色彩之間的搭配組合也會對視覺形成不同的刺激,進而使數字設計作品的主體在色彩中更加突出。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化技術逐漸被應用到空間設計中來,而立體構成作為空間設計的主要內容,其受數字藝術設計的影響也比較大。我國基于社會發展的需要,也開始了高等教育的立體構成課程中納入數字藝術設計的嘗試。這樣的教學設置,從變革教學方法的角度來看,藝術設計對于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數字化環境中,學生對于立體結構的設計已經不再是“紙上談兵”,而是落實到電腦設計軟件上,同時利用軟件的高效性和靈活性,學生也能夠進一步發揮藝術想象力,使得立體結構在設計中更符合實際要求,也更能夠體現藝術設計的理念;從推動藝術設計發展的角度看,在教學實踐中要想創作出成功的數字藝術作品,學生不僅要具備一定的藝術靈感,還應該具備操作設計軟件的能力,而這樣的綜合能力的要求,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對數字化藝術的理解。
雖然將數字藝術設計理念融入立體構成教學中,已經成為藝術教育發展的共識,但是從目前的實踐情況來看,其課程效果并不理想,例如在目前的立體結構設計的理論教學中,多數教師仍然沿用著理論與實踐相分離的方式進行教學,即先進行理論分析,讓學生對各種藝術設計的理念爛熟于胸,然后再將理論與設計實踐相結合,這樣的教學方法雖然能夠體現出藝術理念的重要性,卻很容易讓學生陷入“眼高手低”的誤區,從而影響了對立體構成知識的吸收;還有一些學生由于學習態度的問題,在立體構成設計中缺乏自主意識,盲目照搬教師或者網絡上一些優秀作品,從而導致了設計作品的重復;除此之外,一些學生在學習中受傳統設計思維的影響,設計視野不夠廣闊,導致其設計作品缺乏新穎性,無法準確反映現代立體構成設計的實際需求,綜上分析,我們要想在新時期突破立體結構設計的瓶頸,就應該從數字藝術設計的角度出發,對教學實踐進行改革。
1.變革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創意思維
前文已經提到,在當前立體結構教學中,教學模式的陳舊、僵化已經成為制約學生設計思維的主要問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重對教學模式的變革,在教學中不斷激發學生的創意思維,例如布置數字藝術設計任務時,教師可以從創造新立體的角度出發,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并利用優秀作品評比的方式,讓學生體會到創新的樂趣,并進一步激發其對立體構成的探究,以創造出更多新穎的作品。
2.結合數字模擬,提高學生立體構成設計的效率
在傳統教學中,學生在立體圖形繪制中,主要靠的就是一紙一筆,而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下,設計軟件的出現使學生的設計過程更加簡潔方便,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充分發揮數字模擬立體圖形的作用,引導學生自主應用軟件,例如利用計算機模擬立體構成草圖,并對設計內容進行構成實物作品制作,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設計效率,還可以讓學生在更加直觀的展示中感受作品的空間性和真實性。
3.合理引導教學,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讓學生在設計中獲得更多的藝術靈感,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對學生進行教學引導,例如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信息技術的作用,并鼓勵學生用筆和紙隨時記錄對立體構成設計的分析,在物體設計中,學生可以先在紙上記錄下來做制作物品的要求與規格,以及物品展示的功能與方法,并在數字藝術設計中,將這些內容融入其中,以保證設計作品的完整性。
4.注重視覺訓練,提升學生對數字藝術的感知能力
視覺是接受信息的主要器官,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視覺訓練,例如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來感受數字立體設計的空間結構,從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出發,積累對立體構成圖形的感知,使學生準確辨別立體構成的可行性,從而保證在數字化、虛擬化的教學環境下立體構成教學的實際效果。
總之,在立體構成教學中,教師應勇于打破陳舊的教學設計理念,從實際操作入手,提高學生對立體構成空間的表達能力。立體構成是藝術設計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在現代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條件下,利用數字藝術設計對立體構成教學進行變革,可以有效地推動課程的突破與發展。
[1]劉珊珊.基于數字藝術設計的立體構成教學改革研究[J].商,2015(7):128.
[2]孫虎鳴.關于立體構成課程設置與課程結構的思考[J].美術教育研究,2015(17):136-137.
[3]張炯炯.高校設計學類《立體構成》課程教學的思考[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139-142.
[4]楊喜生.淺談立體構成教學[J].美術教育研究,2016(1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