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慧 (鞍山師范學院文學院 114000)
吟誦在中小學生古典詩文教學中的應用實施
侯文慧 (鞍山師范學院文學院 114000)
此文為:2016年度鞍山市社會科學研究立項課題研究成果 (項目編號為as20162059);2015年鞍山師范學院科研項目“吟誦與學前兒童古典詩文教學研究”的研究成果; 2015年鞍山師范學院十二五科研立項課題“中華經典吟誦教育研究 ”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5sewzx03)。
近些年,國學熱了起來,特別是在習總書記北京文藝座談會的講話之后,熱愛國學的人們看到了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春天,紛紛倡導或是傳授國學。傳承國學當然離不開讀書,而國學中的詩文在古人那里頌讀的方式與我們今天的朗誦不同,他們用吟誦的方法大量閱讀、背誦經典文獻。
何為吟誦?國家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聘任的“中華經典資源庫”項目的吟誦專家、河南大學的華鋒教授反復強調:吟誦是我國一種傳統的讀書方法。是按照一定的節奏和韻律有感情地誦讀古典詩文的一種方法。
今天我們所說的吟誦其實就是古代的私塾那里師生之間口耳相傳的讀書方法,由于遠離了我們的課堂教學,知道的人越來越少今天變成了需要刻意學習掌握的一門學問。華鋒教授說:“吟誦沒有什么神秘的,很好學。”吟誦只是曾經遠離了我們課堂而已,既然是一種讀書方法,必然有可掌握的規律。這里主要跟大家介紹一下吟誦的特點及如何掌握應用實施的方法。
古代傳統的讀書與今天讀書方法不同在哪里?
首先,傳統吟誦帶有音樂的旋律感,可以快樂學習。陳少松教授指出,“吟誦本身是一種美——古詩詞音樂美的享受”。漢民族的文字本身就有四聲變化,我們今天的朗讀會有一種起伏抑揚頓挫之美,但是那只是聲調的變化,而古人的讀書是依據這種聲調的變化用一定的規則讀出來,在頓挫之間多了些曲調的美感,讀者喜歡。詩歌同時又賦予了生命,而今天的朗讀沒有音樂成分。戴建榮老師說:“童心就是詩歌,孩子們喜歡,古詩才會有生命。我所做的一切就是喚起孩子對古詩的情感,激發孩子學古詩的興趣。……孩子們喜歡學習,那學習不就成了和游戲、玩耍一樣快樂的事了嗎?”1“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的傳統讀書法——吟誦,對師生學習、掌握古典詩文都有“自娛性”,富有“寓教于樂”的特點。在備課過程中教師“可以潛心于詩文,沉醉于雅趣”,而學生的課堂學習也變成了快樂的體驗。
其次,傳統讀書的方法可以幫助記憶。“吟誦能幫助我們神奇地記住古典美文”。2正因為吟誦本身的音樂感,詩文用吟誦的方法讀出來猶如唱歌,帶有旋律的讀書不但愉悅了讀者的內心,更主要的是可以幫助讀者記憶。誰都明白一個道理:詩文再好、再喜歡也得刻意去背,還經常忘掉,而歌詞及旋律喜歡上了,沒人要求去背,卻都記住了。什么原因呢?就是緣于音樂的力量,有了旋律加上朗朗上口的韻律,記憶的速度大大加強。曾經有位小學老師做過實驗,用吟誦的方法讀書與今天的讀書法背誦相比較之后,相距驚人。
能夠達到流利快速背誦的有力途徑就是吟誦。在反復吟誦的過程中,不用刻意用心就記住了。
再次,傳統的吟誦方法有規律可循。舉例來說,例如《山居秋暝》的吟誦,第一句是“空山新雨后”,由于這是一首五言平起的律詩,節奏點的劃分就是24422442。簡單的來解釋就是節奏點在每句的平聲音后面,這首詩第一句的節奏點在第二個字上,那么第二句的節奏點就在第四個字上,以此理解每一句點節奏點。會了一首五言平起的律詩后,所有的五言平起的律詩都可以用這個調式吟誦了。傳統的吟誦能夠舉一反三,不但有美感,還容易掌握。而我們今天的讀書,每篇有每篇的不同,與吟誦無法相比。
最后,傳統吟誦的方法感情充沛。只有通過吟誦才能直接感覺到詩歌的內在之美。才能更能充分表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華鋒教授談到華調吟誦的時候說,華調吟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聲情并茂”。陳少松教授說,“吟誦能激發想象、聯想和情緒,讓吟誦者自己和聽賞者‘因聲入境’,即隨著吟誦時聲音的抑揚頓挫、語速的疾徐變化、腔調的婉轉曲折走進作品的的意境之中,從而充分領略古詩詞文的意境之美”。3
可見感情的表達是能夠通過吟誦實現的,而把作品所描繪的形象和意境,充分展現出來的唯一方法就是吟誦。
1.掌握基本的詩詞理論
為什么學習古人的讀書法還要掌握詩詞理論? 這是不是有點太難了?其實詩詞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詩詞中那么多美好動人的詩句內涵豐富,意境優美。古人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得到陶冶體味,更多是因為古人會吟誦。根據漢語本身的四聲的特點,符合平仄規律,讀起來便抑揚頓挫、富有音樂美感了,詩人的作品也正是在這種抑揚頓挫之美中更好的體味出來。而這個平仄就是詩詞的知識,要想學習吟誦,一定要先掌握詩詞知識,詩詞理論可以幫助我們學會吟誦,而吟誦又能能促進幫助人們掌握格律詩的規則。
格律詩的詩歌理論不是一兩句可以說得清的,在古代流傳下來的作品中,特別從唐代開始,詩歌的創作中出現了一個新的詩體,那就是格律詩。這種格律詩有嚴格的要求,平仄規則是要嚴格遵守的,平仄是根據漢語的四個聲調區分的,中古音有四個聲調,平上去入。這四個聲調中,除了平為平聲外,余下的上去入都為仄聲。而平仄在古人的詩句中是要按照固定格式安排的,簡單的說就是每一句中節奏點上的平仄要相替;上下句中平仄要相對;而相鄰兩聯的平仄要相粘。這也僅僅是從平仄的角度極其簡單的介紹一下詩詞對平仄的要求。懂得了這些,可以幫助掌握吟誦,而吟誦反過來可以促進詩詞創作。
2.掌握基本的吟誦規則
平長仄短。吟誦自從被有識之士提到了優秀傳統文化的行列,并加以整理傳承后,在今天被更多的人所認識和喜愛,也開始出現了大量的各地的吟誦調。中華吟誦學會的秘書長徐建順副教授在這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他發現,凡是傳承下來的傳統吟誦調基本上規則都是相同的,共同遵循著的一個規則,就是平長仄短。
所謂平長仄短,就是在每一句詩句中,處在節奏點上的字,凡是平聲字都要長吟,凡是仄聲字都要短吟。這一條規則幾乎適用于每一種吟誦調。
節奏分明。這條規則是華鋒教授在傳承過程中總結的。就是說詩歌的每一句都要有個斷句的地方,劃分斷句的地方就是節奏點的位置,節奏分明了,吟誦便會因循規則念誦了。他強調華調的吟誦特點,重視節奏,如果我們懂得了一定的詩詞理論基礎,那么劃分節奏就不是問題了。我接觸的吟誦愛好者中很多人就是通過吟誦學會了詩詞的創作。所以說,節奏點把握劃分是很必要的。
聲情并茂。這一點也是華調的吟誦特點。這一點決定了一種吟誦調能否發揮它本身特有的優勢。目前很多人也在學習吟誦,但都是一味模仿,或者是自擬調式,聽起來像唱歌,只為了追求美聽,而忽略了吟誦是讀書法的特點,唱出來的詩歌少了詩歌本事的抑揚頓挫的聲韻,少了詩歌本身的厚重韻味,更少了格律詩中特有的詩味。
所以我們要非常重視聲情并茂的特點。華鋒教授在傳授吟誦
的時候,也是反復提到這點對詩歌的理解及把握的關鍵性作用。
3.傳承經典
吟誦是讀書,誰都會讀書。要是能通過讀書更深領會詩歌的要旨,在身心愉悅中完成學習,吟誦是最好的方法。我們學習繼承是必要的,但是在各種調式的傳承中,在還有些人想要創新的過程中,我們到底要怎樣的繼承發展呢?建議大家要傳承經典。眾所周知,能夠代代流傳下來、經久不衰的流傳下來的必有其獨到之處,經過歷代檢驗的一定是精品。傳統的調式更重視的是情感的表達,學習的規律性,而在發展過程中部分學者提出的普通話吟誦,無規律可循,這樣絕不是吟誦發展的方向。
1.起步艱難 迎刃而上
丟失了百年的讀書法,再次撿起肯動會有反對之聲,一是由于不了解,二是因為反傳統化。對此都不需要太在意,是好東西一定會傳承的。最早提出恢復吟誦讀書法的是已故河南大學的華鐘彥教授,也是華鋒教授的父親。其于上世紀的80年代就開始收錄整理傳統的吟誦調,至今大部分的傳統吟誦調的保留要感謝華老的努力。吟誦在今天的中國已經遍地開花了,盡管沒有完全走入課堂。如今發展的態勢說明了人們對這種讀書法的喜愛,同時也反襯出教育領域認識的滯后。懂得吟誦的老師基本上都認同了這種方法,就要積極倡導和應用到孩子們的學習過程中,打破教育領域滯后的局面。帶動不會和處于觀望狀態的師生,積極推動吟誦的應用學習。
2.認準責任,負重而上
在當前傳統文化回歸的大環境下,如何找準自己的投入點,如何為文化的傳承有點擔當,這是每個文化傳播者的責任與義務。吟誦在學校的推廣傳承要充分利用好上級教育部門的支持與配合。多利用教育部門的推動與經濟上的資助。通過開展一些相關活動,得到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認同與支持。只有上級教育部門的支持,才會大有成效。
3.抓住機遇,高調而上
華鋒教授說,在吟誦恢復推廣的階段可以有適當的展演來宣傳吟誦。要充分把握好當下傳統文化熱的時機,利用好每一次可以利用的機會,把吟誦推出去,推到文化的前列。例如:學校各類大賽、迎新生晚會、新年晚會等凡是有節目表演的機會,都利用起來,讓更多的學生積極參與吟誦展演,讓更多的人認識吟誦、了解吟誦,從而走入到吟誦的隊伍中來。把握住每一次推廣、傳授的機會,只要是愿意學的師生,都當不遺余力的傳授,以擴大吟誦的影響,來帶動教育部門的重視。
4.團結骨干,合力而上
目前各地區教師隊伍中都有忠實的吟誦愛好者,要大家互相合作,全力配合,互通有無。同時也應不定期召開吟誦研討會、教研會。團結真正熱愛傳統文化的、內心有強烈責任感的有識之士,合力更好地傳承吟誦。每天班級的晨讀等時間利用起來,由當班同學負責帶動,調動大家發聲學習。學校可以建立一支團結合作的團隊,吟誦的傳承必將出現一個暫新的局面。
吟誦是恢復繼承優秀傳統文化過程中的一枝奇葩。它的發展傳承讓我們更深的領悟古代詩詞之美,讓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學習中體會美、感知美、繼承美、追求美。這種美它會不自覺的內化到孩子的心靈,不但促進學習,還潛移默化的使心靈得到陶冶。
注釋:
1.選自朱文君《嗟嘆么詠歌么舞蹈之一一上海青年名師戴建榮的古詩吟誦教學法》
2.選自宋楠在《漫談古詩的吟誦教學》.
3.選自董運玲《小學古典詩歌吟誦教學研究》碩士論文.
侯文慧,碩士,鞍山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古代漢語、文字學、詩詞、楹聯課程的教學及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