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莊 (北方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 750021)
論民族民間舞蹈的民族性傳承
劉 莊 (北方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 750021)
我國民族民間舞蹈作為我國一項珍貴的文化資源,是各族勞動人民智慧與創造的結晶,在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長河中世代生息演進,流傳至今,以獨特的民族風采深受大眾歡迎,被譽為世界舞蹈寶藏中的瑰麗之花。隨著社會的不斷繁榮與各民族藝術交流的不斷深化,舞蹈藝術的形式與風格也在發生著變化。總體看來,我國民族民間舞在繼承中有發展,在發展中有借鑒。但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很多“不倫不類”的民族舞蹈,它們披著“民族民間” 舞蹈的外衣卻失掉了民族之根,變得越來越不“民族”了,不但失去了原有舞蹈形式的韻味,也不利于傳統舞蹈藝術的傳承。為此,我們應該理性地創新與借鑒,在保留民族民間舞蹈精髓的基礎上,促使其不斷發揚光大。
民族民間舞蹈;民族性;傳承;創新;借鑒
我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每個地區的人民都有自己的歷史傳統、生活習俗、居住環境、審美喜好等,因此成就了形形色色的舞蹈藝術形式,其樣式之多、風格之別、題材之廣令世界為之驚嘆。如北方的秧歌、蒙古族舞、新疆舞,南方有采茶舞、傣族舞,北方的舞蹈大多風格剛勁有力、粗獷豪邁,南方的舞蹈大多溫婉細膩、柔美靈秀。無論哪個民族、哪個地區的舞蹈,都有其獨特的藝術品格,都有值得傳承發揚的珍貴之處,而這也成為了支撐其得以經久不衰的強大生命力。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族民間舞蹈有了較大的發展,創新步伐越來越快,借鑒的東西越來越多,但是很多卻失去了其最珍貴的民族性,削弱了本民族的風格。不得不說現在的民族民間舞越來越好看了。好看,源自編排之精心、舞技之精湛、服飾之華麗。但也不得不說,現在的民族民間舞越來越不“民族”了。尤其是近幾年,世界多元化的格局形成,不僅在物質上實現了互通有無,經濟上實現了互惠合作,文化藝術交流上也實現了彼此融合。這其中,我國民族民間舞蹈受西方現代舞的影響與沖擊較大,過于盲目地將西方舞蹈元素引入到我國傳統舞蹈中,無疑會走上彎路。現如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些民族舞蹈的表演風格變得很不清楚,失掉了民族之魂,觀眾已看不出它的真正民族屬性。如一些舞蹈演員把傣族舞蹈文雅端莊的婦女體態以肚皮舞的擺動來展示,過分強調中部體態的搖擺,以呈現出女性的妖媚性感之姿,嚴重削弱了傣族婦女純靜、文雅、沉穩的形象,也違背了民族舞蹈背后濃濃的文化意味。舞蹈藝術重在傳承,尤其是自古就流傳下來的民族民間舞,一旦失去了其固有的民族特征,那么民族民間舞所站立的舞臺恐怕也將淪陷。由此看來,如何正確地發展創新民族民間舞蹈,更好地傳承其民族性將是當務之急。
首先是民族風格的傳承,簡單地說就是以該民族傳統的民族文化為底蘊,民族生活習俗為依托,民族心理素質為支柱并由此形成的動勢、動態、節奏等舞蹈的風貌和格調,也就是民族的舞蹈風格。顧名思義,中國民族民間舞是以中國各民族風格舞蹈內容為主,具有突出的民俗特征,地域色彩分明。各民族擁有不同的生態環境、不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因而產生出從內容到形式,從韻律到風格各顯異彩、斑斕奪目的民族民間舞蹈。這些不同民族所流傳下來的或雄渾剛健或陰柔婀娜,或源于祭祀儀式或為尋求愛情友誼的民間歌舞,都是各自民族生生不息、繁衍發展的呈現。民族民間舞與現代舞、古典舞、芭蕾的本質區別就是其民族屬性。清晰明確的民族辨識度應該是對前者最基本的要求。比如看到流暢有力的抖肩,人們就知道是蒙古舞;看到歡快靈動的動脖,就知道是新疆舞;看到曼妙的“三道彎”,就知道是柔美的傣族舞;節奏舒緩的膠州秧歌體現的是傳統漢女子的沉穩,而俏皮逗趣的東北秧歌表現的是東北人的耿直潑辣。正是有了這些經典的舞蹈動作,才使得不同民族、地區的舞蹈具備了自己的辨識度,也成就了自己在世界舞蹈之林的獨樹一幟。而現在,無論是表演還是比賽,面對很多舞蹈,觀眾看不出它屬于哪個民族、哪個地區,原以為是北方民族的舞蹈,卻分明看到了西南民族的動作;自認為表現的是草原的遼闊,卻意外聽到了高原的高亢……改變或放棄民族屬性,從小處看,不利于民族民間舞的發展;往大處說,是對民族文化的忽視。民族民間舞蹈如何發展,如何在保留民族性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就需要我們在把握好一個“度”,要明確創新是在提煉精髓、傳承精華的前提下進行的改進,是錦上添花,而不是畫蛇添足。當年,民族民間舞從鄉間走上舞臺時,也是經過了無數次的凝練、改編、完善。
其次是民族民間舞的民間生活性。作為民族生活生動呈現的民族民間舞,如果其文化基因不純正,最終導致的可能就是民族屬性的弱化甚至變異。因而,當下的民族民間舞創作者應該多深入基層,深入生活,從生活中提煉出舞蹈語言,唯有此,才能確保不改變或不弱化舞蹈的民族屬性。但凡經典的舞蹈佳作都是從人民生活中提煉、加工,再到人民族群眾中去檢驗,被認同后又廣為流傳、普及的。
但縱觀當下,雖然我們創作演出了一大批舞蹈、舞劇,數量、質量都有了較大提高,但人民大眾愛看、愛跳的作品少了。舞蹈的創作空間越來越大,題材選擇范圍越來越廣,經濟環境、生活環境等方面相比過去都有了大的改觀,但我們深入生活的時間卻少了,越來越多的舞蹈編創人員不了解基層群眾的生活與需求,在民族民間舞的創作當中,脫離了民族性、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風格、民族韻律,背離了自己民族的動作語匯,而去追求所謂的創新,這樣的作品無疑是失敗的。還有部分編導在創作中經常把許多民間的舞蹈素材直接堆砌、拼湊,而不是經過提煉再創作。二是有一些模仿現象。這些都應該竭力避免。
著名舞蹈家楊麗萍曾說過:“云南民族民間傳統歌舞帶有這片土地孕育出來的獨特氣質,屬性感很強。比如德昂族人跳水鼓舞,他們用的水鼓,在敲打前要裝入清水,等鼓面和鼓心濕潤后,再把剩余的水倒出來,經過濕潤后的鼓,其音色純正悠揚,非常好聽,這些都是人們智慧的創造,在世界上是很獨特的。”她建議年輕人不要覺得只有到大的城市才能找到藝術的靈感,日常生活中有著非常適合孕育藝術的環境,很多老百姓他們生活在農田里,能創造出煙盒舞、海菜腔,帶給我們別樣的藝術靈感。我希望從事舞蹈行業的人員,特別是從事編導的朋友們,應積極到群眾中深入生活、學習、體驗,創作出時代所需、人民所愛的優秀的民族民間舞蹈作品。
[1]斯琴高娃.淺談民族民間舞蹈及其民族性[J].大眾文藝,2010(06).
[2]侯玉林.淺談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創作中的民族性[J].北方音樂,2014(07).
[3]葛月華.我國民族民間舞現代發展的融合性趨勢研究[D].成都體育學院,2013.
[4]吳翠靜.淺談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的發展方向[J].都市家教月刊,2010(09).
[5]劉青.中國民族民間舞的藝術特點[J].時代報告,2012(07).
[6]周大明.由民族民間舞蹈創作引發的思考[J].大舞臺,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