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仕娟 (遵義師范學院 563002)
讓孩子插上藝術的翅膀
蒙仕娟 (遵義師范學院 563002)
隨著國家、社會對留守兒童教育的重視和農村寄宿制學校的興辦,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進入寄宿制學校。營造藝術教育氛圍,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多角度、多渠道發展藝術教育特色,讓寄宿制學校的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各類活動中發展個性,得到藝術滋養。將藝術特色教育與寄宿制辦學相結合是時代的需求,是教育的需求。
留守兒童;學校教育;藝術滋養;人本關懷
留守兒童,現在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留守兒童即指父母雙方外出打工,孩子被迫離開父母,而留在戶籍當地讀書的兒童。這些兒童由于過早脫離了父母的關愛和教育,其生活、學習和心理都經受著巨大的變化。有的不適應,感到無助孤獨,有的承受不了學習的壓力而產生厭學情緒,還有的兒童在家里還要承擔做農活的任務,這樣會讓他們感到力不從心。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當今農村勞動力由農村向城市轉移過程中帶來的問題,而且將是近期內存在并且無法回避的問題,由于這一人群數仍在加大,問題變得更加明顯,因此,我們解決留守兒童的根本問題在于引導他們用樂觀的心態,去應對繁重的學習和枯燥生活,鍛煉他們自主、獨立的生活能力,促進他們健康成長,從而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據統計,80%的留守兒童都是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或親友臨時來監管,由于這些臨時監管人員年齡較大、普遍文化較低,他們基本沒有能力來輔導和監督孩子學習;再加上農村學校辦學條件比較簡陋、教師力量較弱、教學理念受局限性和制約,針對留守兒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關愛力不從心,導致相當數量的留守兒童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現象。2007年,全國政協委員徐永光向政協大會提交名為《關于加大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投入,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建議》的提案,他認為“寄宿制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難題唯一有效的補救措施。”然而,當前很多寄宿制學校還停留在向學生提供住宿條件,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學習主科語數;有的上完課程計劃安排的課后,就不再安排其他的學科內容;有的將學生留在教室里做功課,避免安全隱患的同時加重了學生課業負擔和,抹殺了兒童天性;社會、家長對寄宿制學校懷著復雜的心態,除擔憂孩子的日常生活能否得到很好的照顧外,更擔心孩子的品行、個性、心理能否得到健康、均衡的發展等。
隨著國家、社會對留守兒童教育的重視和農村寄宿制學校的興辦,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進入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由于遠離父母,比平常兒童更需要關愛。為了讓他們有個健康快樂的童年,寄宿制學校應該像家一樣,有快樂、有愛、有溫暖;在這里應該保護他們的天性、釋放他們的情感。寄宿制學校的關鍵就是給留守兒童有家的感覺;就是要讓留守兒童學到東西,健康成長。它有與其它學校的共性,更有區別其它學校的個性;同樣,它有與其它學校相同的公共價值,更有其區別于其它學校的核心價值。藝術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學生美的人格和心靈,這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內容。通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來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要注重突破傳統思維習慣和模式,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要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立足農村實際,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村寄宿制特色藝術教育,是全面提升農村寄宿制學生音樂素養的有效途徑。
“美育對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現有的研究表明,和一般兒童相比,留守兒童在寄宿制的學校生活,除了學習課堂知識外,更需要用健康的娛樂活動來充實他們富裕的時間,填補內心的空虛,愉悅其身心,健全其品格,提高其素質,也就是說,更需要接受藝術的教育。學校可根據學生這一特點,將藝術教育與特色體育活動相結合,成立校歌大合唱、手語操、跳操、跑操、武術操、當地特色舞等,并配備選好的背景音樂,在每天早上大課間時間進行活動。這樣學生在活動中既鍛煉了身體,又受到了藝術教育的熏陶,在活動中逐步提高了音樂素養。
如果一個人從小就受到好的教育,接受正確世界觀的引導,使他們感受一切美好的事物,讓真情的愛和藝術的美充滿他們的世界,那么,他們就會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寄宿制學校還有利于整合教育資源,提高辦學質量。農村寄宿制學校發展特色藝術教育,在共享教育資源、均衡師資力量、安排教學時間等方面有諸多優勢。這對如何立足農村實際,因地制宜地實施農村寄宿制特色藝術教育,逐步積累并形成有實際應用和推廣價值的教學經驗,對促進寄宿制學校課程改革和藝術教育的發展,將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對美的追求,是學生的權利;農村寄宿制學校對學生實施藝術教育,是和諧教育、平等教育思想的體現。因此,我們要與時俱進,將藝術特色教育與農村寄宿制辦學教育相結合,是現代教育的需求。
目前,國家對寄宿制學校建設力度正日益加大;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教育十分關注,這些政策環境和社會背景有利于藝術教育特色校的創建活動;寄宿制的舉辦吸引了更多留守兒童,也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富裕時間,這為藝術特色教育提供足夠的人力和時間。留守兒童與一般兒童相比,最缺的是情感,最需要的也是情感,寄宿學校要多重視留守兒童的情感教育。寄宿制學校最大的特點是學生在校時間長,學生有較完整大塊的時間在校生活,這恰恰就是開展藝術教育最有利的條件。學生一方面在活動中發揮出其個人學習外的潛能;一方面在與教師學生平等的交流中,把學習生活中的負面影響都宣泄出來,有助于學生心態的調整;再一方面也有助于為學校的各項比賽提供和儲備人才。
寄宿制學校可利用課外活動,根據學校具體情況組建舞蹈隊、合唱隊、武術隊、繪畫組、手工、球類、棋類、樂器類等興趣活動培訓。有組織地、定期地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藝術活動,充分體現少年兒童活潑、求異心理,這樣會受到學生的喜愛和歡迎,學生就能夠積極地、主動地投入到這種藝術教育活動之中,因而能夠收到較好的藝術教育效果。此外還可定期舉行各類文藝匯演、比賽活動,舉辦藝術節、書畫展等等,營造藝術教育氛圍;還可融入當地民族藝術文化,面向全體學生,分類指導、適當地因材施教、講究實效的方針,遵循普及與提高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多角度、多渠道發展藝術教育;以六?一兒童節為重要的展示載體,發展藝術教育特色,展示藝術教育成果。
學校將留守兒童的習慣養成、特長培養、心理健康、素質發展定位為農村寄宿制中小學教育的四大功能,嚴格按照課程計劃開展課堂教學;實施藝術特色教育,以藝術滋養高雅情趣、激活幸福人生,培養留守兒童特長,豐富留守兒童健康娛樂;悉心做好習慣養成、生存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留守兒童健全人格的培養,關注留守兒童的終身發展,全面提高留守兒童生活質量。
學校可利用每天下午課外活動時間,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發揮教師特長,精心開展藝術教育活動;還可利用大課間四十分鐘讓全體師生通過廣播操、手語操、環形跑操及小學生誓言等大課間活動,增強體質、陶冶情操、樹立自信,建成藝術特色學校。在創建特色學校過程中,始終圍繞“養成良好習慣,成就美好人生”“展開想象翅膀,夢飛理想殿堂”這一核心理念,豐富其內涵,發展其特色。同時教師也要運用合理的教學手段、采取恰當的教育措施,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發揮創新的能力,讓他們做到敢想、敢說、敢做,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正確引導學生的好奇心,這樣才能激發出他們對新知識的渴望,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也能讓寄宿制學校的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發展個性,受到藝術的熏陶和滋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寄宿制學校實施藝術特色教育的意義并不是要培養什么“家”,而是在于讓留守兒童在有藝術教育的氛圍中“以藝育德,以藝益智,以藝健體”。同時起到規范他們的行為,提高他們藝術素養的作用,并培養他們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充實、豐富精神生活,抵制不良文化的影響,陶冶情操、發展個性,激發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準確選擇切入點,根據學校實際和傳統,以“體育健身、舞蹈形體、音樂審美”為藝術教育的突破口,讓農村孩子插上藝術的翅膀。學校在實施過程中充分發揮教育功能,改進教育手段、方法,對農村寄宿制小學辦學模式的創新與思考、構建和諧教育,做好留守兒童教育等都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這不僅適合西部地區農村寄宿制學校,對其他地區,及其城鎮學校也將產生積極的影響,對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新農村建設和教育均衡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1]田景正.關于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2006(5).
[2]趙紅國.淺議農村留守兒童教的育問題[J].教育教學,2007(7).
[3]向東梅.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與教育與對策[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