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民琰 (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 530000)趙 軍 (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530003)
廣西地域文化資源引入高校藝術欣賞課程的教學構想
張民琰 (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 530000)
趙 軍 (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530003)
藝術欣賞課的開設對于促進素質教育有著重要意義,但就目前的高校藝術欣賞課程存在許多問題,如:課程安排、教學方式單一,學生對于藝術欣賞課程理解存在偏差等。民族地區高校學生群體的民族構成多樣,而固有的教學模式使藝術欣賞課程趨同于形成一種理解,教學內容的單一和枯燥問題凸顯,尊重多元文化的理念,加深對多元文化的理解顯得尤為珍貴,在完善高校文化教育發展的形勢下,把地域文化融入藝術欣賞教育課程中,是提高學生藝術素養,陶冶人的思想情操,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領域的重要舉措。
廣西地域文化;藝術欣賞;教學構想
文章系2015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利用廣西地域文化資源構建高校藝術欣賞課程》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類別為一般項目B類,項目編號:2015JGB480
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人類文化研究的范疇。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區域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文明表現。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與環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其獨特性。
藝術欣賞是一種特殊的復雜的精神活動,是人們在接受藝術作品過程中經過玩味、嘗試,產生喜悅、愛好的過程。我國教育部在2004年頒布《國家藝術教育發展規劃》,將藝術教育納入教學計劃的公共課程中,為了了解將地域文化納入高校藝術欣賞課開設的可行性,筆者進行了問卷的調查。
此調查的目的是為了了解高校公共藝術欣賞的開設情況,對象為廣西大學以及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非藝術專業的學生,通過數據的回籠,可以得出學生對于廣西地域文化引入公共藝術欣賞課程是認可的,認為課程與自己的生活有著直接、間接的聯系,也是對非美術專業的學生實施的美術教育,是實現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對廣西充實的地域文化資源進行利用,豐富教學資源和教學手段在公共美術教育中顯得極為急迫,同時也要對大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教育內容的優化以及教育模式的改革等提上日程。本文通過廣西高校公共美術進行調查研究,試圖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和研究尋找廣西地域文化資源優化公共藝術欣賞的現實性和可能性,探索廣西地域文化資源引入高校藝術欣賞課程的教學構想。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藝術欣賞課程目標的設置是以藝術欣賞課程價值的實現為依據,豐富情感體驗,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廣西各高校的生源大部分是本地人,情感和體驗都是建立在對地域文化的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在藝術欣賞課程中加入廣西地域文化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熱愛家鄉,培養他們對地域文化的自豪感,而對于外鄉人,也讓他們能有機會去了解廣西地域文化知識,參與廣西地域文化的傳播并自覺的對廣西地域文化的傳承貢獻自己的力量。通過對不同地方民間作品所體現價值觀念,如:誠信、友愛、團結、尊老愛幼等不同的地域文化體現形式的欣賞和玩味,從而內化和培養學生的良好品質。
(二)知識性結構目標
朱光潛在《談美》中提到:北方人初看西湖,平原人初看峨眉,雖然審美力薄弱,但也驚訝它們的景色,但生長在西湖或峨眉的人心里往往覺得西湖也不過如此。這種體驗說明了美和實際人生的距離差距。現如今中國的美術教學就整體而言,仍然是以西方的教育體系及其內容為主,對中國民族本土文化不夠重視,或者說不夠系統,大多數教材或者課程在涉及中國本土民族地域文化藝術時,往往走馬觀花,簡單地對其進行羅列,對其文化內涵和根源的追溯缺少系統的陳述和分析,要知道,每一個民族地域的人文都承載著當地居民長久傳源對某種文化理念的理 解和傳播 ,它在長久的歷史發展中必然都有一個相對自成系統的文化結構。僅僅是知道其樣式、特色,在文化教育最終的價值和意義上,這種程度的認知是遠遠不夠的。
廣西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山川秀麗,擁有12個少數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與習俗,地方文化資源豐富,如:工藝美術銅鼓和壯錦、桂林山水景觀等地方文化特色。通過對文化資源體現形式,我們可以概括的將其統分為社會文化資源和自然文化資源兩個方面。
1.社會文化資源
壯錦是廣西最具地域人文特色的藝術之一,通過對棉線和絲線的相互交織,融入地域人文的圖案和色彩,特別的質地,獨特的民族格調,歷史悠久,耐人尋味。考古工作者在廣西羅泊灣漢墓的七號殘葬坑內發掘出土了數塊橘紅色回紋錦殘片,證實漢代廣西已有織錦技藝。壯錦以結實耐用、技藝精巧、圖案花紋精美著稱。廣西侗族以木構建筑營造技藝著稱。侗族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其木構建筑也是廣西最特色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之一。以風雨橋、鼓樓為代表,不僅造型美觀,而且工藝堪稱一絕。整棟建筑鑿榫打眼等不用一根鐵釘,有極高的工藝和藝術價值。瑤族服飾在廣西民族文化中同樣精彩,廣西壯族自治區南丹縣、賀州市是主要的聚居地。瑤族服飾分為土瑤、山瑤、平地瑤三大類。其服飾圖案紋樣動物、植物紋樣以及人形紋等,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征。體現了原始宗教崇拜和佛道文化對瑤族的深刻影響。
2.自然文化資源
自古便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景觀是廣西自然文化的代表性景觀,其奇特的山水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聞名天下,山形奇貌多變,更兼有奇洞藏露,洞中各有瑰麗,山下漓江環繞,明潔如鏡,蜿蜒纏繞之間,云霞處處,讓人流連忘返。通靈峽是一個長方形全封閉式的峽谷,狹長而深邃。著名畫壇大師關山月游后更是欣然命筆:“通靈寶洞”“峽谷春深”。龍勝梯田是一個規模宏大壯觀的梯田群,遠望如各種形狀的小坡度平臺,層層疊入山頂,高低錯落之間,靄霧悠悠,其線條如行云流水,更兼有云霞橫鋪,昭陽夕落之景,不似人間。類似著名的景觀還有很多,諸如德天瀑布、紅水河、鳳山天坑等等。
廣西地區文化資源遠遠不止以上這些,還包括多種地方特色以及文化場所,例如:廣西地區各大博物館、藝術館等公共場所,也是廣西地區重要的文化宣傳場所,這些都是可以作為校園有形、無形的美術財富,以便于開展各種形式的美術欣賞活動。
專業藝術欣賞課中常用的教學模式主要為欣賞與批評、課題與討論、感受與表現等模式,而非專業的藝術欣賞課中并沒有固定的教學模式,但大部分教師以“填鴨式”教學方法為主,陳述和單純的羅列,難以形成有效的教學價值,這種教學模式對于非專業的學生來說猶如走馬觀花,對此課程提不起興趣,更難以形藝術欣賞的內化教育作用。公共藝術欣賞課程的學習目的除了提高學生的審美觀藝術素養外還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筆者根據廣西地域文化的特點,試圖總結出適合教師采用的藝術欣賞課程的教學模式:
(一)直觀體驗式教學模式
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廣西文化資源非常豐富,藝術材質獨具特色。其審美情趣,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對體現民族風情的藝術作品進行挖掘和再創造必須建立在學生對藝術作品的直觀體驗的基礎上。對相關景觀的親身游覽,對相關工藝的觀摩體驗,對相關民族活動的親身參與,這些都是活落的教學手段,走出枯燥和固定的課堂陳述,走進藝術,才能感受藝術,不過教師在學生學習前必須要有相關的布置,要求學生細心觀察、記錄、搜集資料等,要注意培養學生獨立的觀賞能力。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學生可以擺脫課堂上單一的知識學習和技能練習的單調性,向多樣化發展。同時,學生的特長可以自由地發揮,相互之間交流的深度和廣度都是以往的藝術課程所不能相比的,能走向更寬廣的社會生活,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探究式教學模式
《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接受學習、死記硬背的現狀,提倡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培養學生搜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這就要求學生學習的方式由接受學習向探究式學習轉變。藝術欣賞課程融入廣西地域文化提供了開放式的學習情境,圍繞自己身邊的民間藝術展開一系列的走訪活動,使學生成為自主學習的探究者。
(三)藝人進課堂教學模式
藝人是技藝和文化的承載者,在制作藝術作品的過程中擔任著重要角色。將藝人請進課堂,學生可以更直觀、更深刻去感受其創作時的心境和技藝手段。使得原創性的作品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在 “請進來”和“走出去”的過程中,拓展了新的教學途徑。
地域文化是我國各民族文化中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廣西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地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學校是傳承文化的地方,它有責任利用這些獨特的藝術文化資源,豐富教學內容,開拓教學模式,此論文只是眾多研究中的一次構想,還有待于實踐。權當拋磚引玉,從而促進更多的教育者進行研究。
[1]錢初熹.美術教學理論與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何曉威.對高校公共美術教育課程的再認識[J].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
[3]劉憲標.山水廣西.尋找廣西最美的鏡頭[M].廣東旅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