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淑慧 (浙江師范大學 321000)
解讀約瑟夫·波伊斯
郭淑慧 (浙江師范大學 321000)
波伊斯作為20世紀重要的藝術家,而他的作品也被看成是德國戰后最難理解的藝術家,但是如果我們能從他所處的時代去了解他的作品,會發現他內心深處對社會深深地責任感。
波伊斯作品;解析社會責任
約瑟夫.波依斯(Joseph Beuys,1921.12-1986.1.23)是整個20世紀最為重要的藝術家之一,是二戰之后藝術轉型的關鍵人物和代表人物,也被稱為德國戰后最難理解的藝術家,要想了解波伊斯也許我們要了解他當時所處的時代才能更好的幫助我們解讀他的藝術作品。
1940年波伊斯應招進入德國空軍,擔任JU87轟炸機的領航員。1943年,一個寒冷的冬天,一架JU87型轟炸機被蘇聯的高射炮擊中,這架飛機在返回自己國界內后墜毀。這場瀕臨死亡但獲得救生的歷程,使波伊斯徹底認識了“生死無界、心物不二”的生命哲理。雖然被認為最難理解的藝術家,但是人們還是把目光投向了他。正是波伊斯在作品裝置中使用的非傳統材料,表現異乎尋常的思維、推理方式,觸動了戰后德國與波伊斯有類似經歷的人群,他們對波伊斯的個人經歷深表同情,進而導致對自己相同經歷的深思,從而產生了極大的社會性共鳴,得到了社會廣泛的關注。1
1956-1964《奧斯維辛的抗議行動》的裝置藝術作品中,波依斯將干扁的肉團、枯死的老鼠、發霉的香腸、焦黑的十字架,放在一個櫥窗中,通過物的聯想,藉以喚起人們對納粹暴行的記憶。實際上,這些作品本身不僅僅是對納粹暴行的回憶式的再現,而是表現納粹主義在人類精神史上的“瘋癲階段”,防止一種“思想集中營”的再次出現。波伊斯強調當下的體驗和感受,堅持以擴大的藝術概念“通過人類內在活力”把藝術作品的形式視為一種客觀存在體,通過對奧斯維辛二戰中納粹所犯下的反人類罪行的感悟方式來實現藝術的目的。2
1965年的作品《如何給死兔子解釋繪畫》,人們可以透過玻璃窗看到波伊斯,他的整個臉上涂滿蜂蜜和金色的顏料,他的右腳底下是一塊鐵板,左腳底是一塊毛氈鞋底。在他的懷里,他抱一只死野兔,嘴一直做訴說狀態,仿佛在向野兔解釋自己的圖畫作品。3對波伊斯來說這些材料和行為都有明確的象征意義,右腳的鋼制鞋底象征客觀世界的規律,左腳的毛氈代表著精神世界的微暖,蜂蜜則代表了理想社會的溫暖和友愛。
1974年5月23-25日,在紐約荷蘭?布洛克畫廊波伊斯進行了他本人認為這一時期最為重要的行為藝術《我愛美國,美國愛我》。在一個密閉空間里,波依斯全身用毛氈裹起來,頭上頂著一只露出傘柄的雨傘,室內放著一只活生生的北美森林野狼與一堆野草,波依斯就這樣與野狼共處了五天。波依斯借助手電筒閃爍的光亮與野狼接近,不斷與狼說話,激發野狼去啃咬露出的傘柄,撕裂他身上的毛氈。三天之后,波依斯與野狼之間不再陌生,也沒有敵意,漸漸地波依斯和野狼開始交換位置,野狼躺在毛氈上,波依斯則睡在草堆中。波依斯指在提醒人們,人類總是以“自我優越”的姿態將自然,動物污名化、他者化,進而從中取得支配和統治的權力。在波伊斯的生命后期,他把他的社會雕塑理念進一步運用在“世界綠化”的行為藝術之上。約瑟夫?波伊斯在《給卡塞爾的7000棵橡樹》的計劃中,在卡塞爾種植七千課橡樹,并在橡樹旁邊安放一座花崗石轉,直到1987年才將橡樹種植完畢,從此卡塞爾有了可以生長的“雕塑”。波伊斯用動態式的行為訴說著他的理念。當我們看到一棵樹和一塊花崗石磚時,會喚起我們對參與公共計劃的記憶,會感知這個儀式所蘊涵的深層意義,這個計劃把自然和城市緊緊相連。在這個計劃里面樹種也早已超越了橡樹的界限,貌似在平常的行為背后隱含的是對后工業時代的批判。4
波伊斯作品中隱含著兩個核心觀點,即“擴展的藝術觀念”和“社會雕塑”。波伊斯曾經宣稱“人人都是藝術家”這實際上也是波伊斯所說的“擴展的藝術概念”,他認為可以把一切媒介和人類的行為都囊括到藝術的概念中來。后來這句話被人誤解,成為一些人攻擊波伊斯的理由,以為這樣會導致藝術庸俗化以及“藝術”終結的做魁禍首。但實際上波伊斯說每個人是藝術家的時候,他指的是發揮每個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成為畫家或者雕塑家,指的是每個人都具備有藝術創造的能力。
波伊斯提出的“擴展的藝術概念”奠定了他的“社會雕塑”的理論基礎。波伊斯解構了原有既定的雕塑創作方式,拓展和延伸了雕塑的概念,雕塑不只是指它所采用的物質形式,人的思想也是一種雕塑,每個人都有創造藝術的能力,所有的思想、行為的出現都是“雕塑”的過程,社會價值觀、道德、法律都是雕塑,從這一意義上來說每個人都是藝術家。5很明顯“社會雕塑”指的就是社會肌體的改造,雕塑不僅僅局限自他的物質的形式,波伊斯擴展了雕塑的概念,藝術創作不再是藝術家的專利,社會雕塑可以解除工作中的冷漠感,這也是藝術的治療。而“每個人都是藝術家”它探討的是社會軀體的改造,每個人都參與取其中這樣才能促進社會快速轉型。從更深層次來看“社會雕塑”指的是靈魂塑造。只有藝術的方式被包含在教育和行為中,人類社會才能形成一個具有精神性的民主社會。
雖然有關波伊斯的活動的謠言在60年代已在我們之間傳播,并且他不完全被人理解的行動或許對我們中的一些人起了教唆作用,但波伊斯來自不同的過去,是在對另一種文化講話。他曾經陳述到:“藝術是粒藥丸。”波伊斯這顆藝術藥丸,使我們受不同了癥候的折磨,這粒藥丸或許會太苦而使我們難以下咽。
注釋:
1.張曉凌.《后現代主義時期的大師》.安徽美術出版社,2004:78.
2.馬永健.《后現代主義藝術20講》.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125.
3.常寧生.《國際當代藝術家訪談錄》.江蘇美術出版社,2002:101.
4.尹立云.《7000課橡樹》與波伊斯的當代雕塑觀念[D].文藝研究,2009(5).
5.馬永健.《后現代主義藝術20講》.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156.
[1][美]金?萊文著,常寧生,邢莉,李宏編譯.《后現代藝術的轉型》.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2]島子著.《后現代主義藝術系譜》.重慶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3]張曉凌主編,羅麗著.《后現代主義時期的大師》.安徽美術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