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寒 (南京藝術學院 210000)
網絡媒體對個體社會化的利弊分析
李夢寒 (南京藝術學院 210000)
人類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之下,社會環境對個人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如今,隨著移動互聯時代降臨,五花八門的移動終端串聯起了人們零散的時間碎片,網絡觸及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網絡已然成為成為了時下最主流的信息傳播媒體。我們在享受網絡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不能忽視網絡媒介對個人社會造成的消極影響。
個體社會化;網絡媒體;大眾傳播
個體社會化指個體在社會環境影響下,認識和掌握社會事物、社會標準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個體得以獨立地參加社會生活。從這個定義中我們不難發現,社會化實質上是個體由“自然人”轉變為“社會人”的過程。在個人社會的進程中,個體逐漸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逐步認識到社會中行為準則、意識標準,久而久之,由此樹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目標,在社會中承擔一定的角色及任務。
20世紀末,伴隨著信息技術革命的發展,互聯網也以磅礴的氣勢加入了大眾傳播的行列,如今它已經成了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各個領域都擁有重大影響力的全球信息系統,它作為大眾傳播媒介的屬性愈發明顯。網絡上的論壇、博客、微博、微信等傳播手段,還為個人作為傳播主體參與大眾傳播提供了基本的技術條件,這一點對傳統的大眾傳播結構有著極為深遠的意義和影響。在一般過程中,具有決定意義的途徑主要是家庭文化熏陶、學校文化教育和社會文化,而網絡媒體如今在社會文化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網絡媒體對個人社會化的積極影響不可小覷。以網絡技術為基礎的“數字化”生存方式正以其特有的魅力沖擊和改善著人們的生活。
網絡媒體為個體的社會化提供了獲取信息的渠道。因為人是社會人,不可能獨立于社會之外,當幼小被成為狼人或豬人的人再回歸人的社會時,要付出相當的代價,而且基本不可能成功,他們都很難再融入整個人人類社會當中,而且存活時間都不長。所以,學習人類社會的技能、行為規范等等是個體社會化的必經之路。而網絡正好給人們提供了大量的信息,通過處理和甄別這一系列信息,人們從中提取出有價值的信息,這些轉變為了認識和把握周遭世界的重要依據。即使足不出戶,我們也可“盡知”天下事,可以說網絡無限的拓寬了人們的視線范圍。另一方面,網絡革新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方式,不需要不遠萬里只為見君一面,各種即時交流軟件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空前的縮小,交流近在咫尺,溝通無處不在。在網絡時代,實踐出真知顯得并不那么重要,有疑問上網找度娘,時下年輕人想知道什么估計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度娘了。如今網絡起到了承載和傳播知識,傳授生活經驗技巧的作用,通過網絡個體能掌握社會生活的部分技巧,幫助其自身實現社會化。
網絡媒體在個體社會化中起到向導作用。時間和地域的限制被網絡輕而易舉地打破,網絡“無孔不入”的“入侵”了我們生活的日常生活,網絡媒體正在悄然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我還記得自己小學那時候,每當新年來臨我都會準備新年賀卡送給親朋好友,身邊的小伙伴也一樣。曾幾何時,人們開始采取電話拜年的方式,又到現如今的短信、微信拜年,就在我們不知不覺中網絡媒體在某種層面上正潛移默化的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與生活習慣。又如近幾年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的各類征婚網站,較之傳統的面對面相親,許多年輕人選擇去網上找尋自己的真愛,各種網戀的事例也層出不窮,有真正感人的,也有看了就覺得狗血想吐槽的。另一方面,向導作用體現在網絡媒體會在自然人到社會人轉變過程中進行引導,通過網絡媒體個體能了解的現在這個社會正在推崇什么、摒棄什么,會發現做什么會被贊揚的,會知道做什么會是遭到唾棄的,這樣一來,個體會不斷調整和發展自己的價值標準、行為方式等等以迎合社會的主流,這樣才能符合時代的要求,才能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現實社會生活。
網絡媒體創建了較為寬松的社會交往環境。諸如QQ、微信、陌陌等社交軟件的出現和更新,讓多人同時交往互動變成可能,此時的交流也不不僅僅局限于文字交流,多人語音通話開啟了交往方式的新紀元。通過全方位、多層次的信息傳播,網絡媒體為社會成員提供了更加寬廣的交往平臺,使得人的社會性得到了無限延伸和充分發展。我認為網絡媒體實現了交往方式上的兩種跨越,一是它跨越了地域與實踐的限制,不同地域、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都能在互聯網上進行相對比較自由的交流;二是網絡上的交往沖淡了身份背景、社會地位、經濟實力等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回避的因素帶來的交往上的不平等性,為個人的社會化提供了相對平等的“虛擬社會”環境,減輕了個人心里上的壓力,有利于個體的社會化。網絡媒體創造了一個大眾共享觀念又彼此分離的寬松社會交往環境,緩解了傳統的面對面交往方式給人的心理壓力。我們在QQ上能與來自世界各地的網友進行交流,在網絡上我們“隱姓埋名”甚至可以虛擬一個完全“面目全非”的自己,在網絡上我們可能無話不談,可是下線之后,我只是我,你只是你,我們之間就毫無瓜葛了。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有其利,也有其弊。網絡媒體在個人社會化過程中所帶來的弊端也是不可避免的。究其弊端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把關人的“缺失”導致網絡上信息良莠不齊。眾所周知網絡上充斥著很多不良的信息,有色情的、暴力的,很多情況下這些信息沒有被有效地屏蔽掉,沒有把關人進行準確的把關;而我們在網上沖浪時,把關人通常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去選擇去看哪些信息,在意識不堅定的時候極易染指網絡上的不良信息,稍不注意在一定的條件下容易誘發犯罪,威脅社會的安定。網絡詐騙的頻發、網絡暴力事件不勝枚舉、木馬肆虐、惡意軟件不計其數,網絡隱藏著許多不安全的因素,稍有不慎極易中招,這些都無疑嚴重制約著個體社會化的發展進程,也容易導致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網絡發達致使人際感情疏離、偏離現實世界。網絡的不斷擴張導致了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的關系的弱化,人際情感的疏遠。傳統的面對面的交流已逐漸被各種通訊、社交工具所取代。網絡雖革新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但新型“人機關系”的出現危及到了人與人之間的正常情感表達及交流。如今的人們習慣在手機里、QQ上聯系其他人,久而久之可能會導致人語言功能的衰退以及人際交往能力的減弱。一旦長期的疏遠現實世界,缺乏當面的人際交流,個體的性格成長和情感需求無法得到較好的滿足,這時候就容易迷失真是的自我,長此以往可能喪失在真是世界中生活的能力。此時,個人的心理是近乎封閉的,長期不直接與人交流會導致語言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的下降,性格上的孤僻甚至自閉。同時,個人對社會有反作用力,如果人人都用機械的打字代替面對面的交流,那么等待我們會不會是一個冷漠的,沒有人情味兒的社會呢?
無疑網絡媒體在個體社會化中是一柄雙刃劍,只有利用得當,才能使得網絡真正地為其服務,要使網絡造福于人類,關鍵因素還在于人本身。網絡社會雖然像一塊巨大的遮羞布,有一定的隱蔽性,但是我們不能心存僥幸,應通過個人的自律來建立良好的網絡氛圍,網絡才會發揮更大的能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