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人慧與物慧:基于智慧描述詞與提名智慧者的分類*

2016-07-13 10:01:42陳浩彬汪鳳炎
心理學探新 2016年3期
關鍵詞:智慧

陳浩彬,汪鳳炎

(1.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南昌 330013;2.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南京 210097)

?

人慧與物慧:基于智慧描述詞與提名智慧者的分類*

陳浩彬1,汪鳳炎2

(1.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南昌 330013;2.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南京 210097)

摘要:為揭示一般人內隱的智慧分類機制及智慧類型,考察了51名碩士生對智慧描述詞和提名智慧者的分類。多維標度分析與聚類分析表明,40個智慧描述詞的語義空間包括人文才能/科技才能和內在特質/外在表現兩個維度,分為自然科學才能、社會科學才能和人文科學才能三類;40個提名智慧者的語義空間包括自然科學者/人文社科者和人際間的/個人內的兩個維度,分為自然智慧者、社會智慧者和人文智慧者三類。綜合分類結果及中西智慧文化,根據智慧內包含才能或能力的性質或要解決的問題性質,智慧可分為人慧與物慧兩大類型。

關鍵詞:智慧;人慧;物慧;智慧描述詞;提名智慧者

1引言

智慧(wisdom)是人類生命與文化精華的產物,是實現美好生活的重要資源。人們在追問“什么是智慧”以及“怎樣獲得智慧”的同時,也在對智慧進行分類。古希臘時期,《柏拉圖對話集》中出現三種智慧:(1)索菲婭(sophia)。指在那些追求真理的哲學家身上體現的智慧,主要指與實踐的、尤其是與政治活動相對立的系統(tǒng)理論知識;(2)實踐智慧(phronesis)。指政治家和立法者擁有的涉及實際事務的智慧,它使其可以做出明智的決策,不受激情的驅策和感官的欺騙;(3)認知智慧或知識智慧(episteme)。指在那些用科學眼光理解事物的人身上體現的智慧,主要是某種形式的科學知識(Robinson,1990)。亞里士多德從理智理性與實踐理性中發(fā)展出兩種智慧:(1)理論智慧(theoretikes)或哲學智慧(philosophical wisdom),主要功能是讓人尋求接近真理的基本原理,包含一切科學以及形而上學的范圍;(2)實踐智慧(practical wisdom),即《柏拉圖對話集》中的phronesis,包含運用適當的嘗試衡量現時的情景,并通過適當的選擇增進人世間的共善(Sternberg,1998)。古漢語中,“智慧”(或智)既指“聰明,才智”、“智謀”或“智巧”等認知之智,如《孟子·公孫丑上》說:“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荀子·正論》說:“天子者……道德純備,智惠甚明。”但也主張“德才兼?zhèn)浞绞侵腔邸保瑥娬{“仁且智”。如《墨子·尚賢中》說:“若此使之治國家,則此使不智慧者治國家也。國家之亂,既可得而知已。”《論衡·辨崇》說:“人,物也,萬物之中有知慧者也。”并且,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別重視區(qū)分真智慧與偽智慧,或“大智”“大慧”與“小智”“小慧”。小智多指“雕蟲小技”式小聰明,有智無德或重智輕德。大智指必仁且智,智德并重,多指個體在處理大是大非問題上表現的智慧。一個人如果不能做到去偽存真,即去掉小智而追求大慧,就不可能擁有真正的智慧。正如《文子·上德》所說,“人不小覺,不大迷;不小慧,不大愚。”《莊子·外物》則說,“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汪鳳炎,鄭紅,2014,pp.178-179)

20世紀70年代末,智慧進入心理學研究視野,心理學對智慧的研究分為內隱理論(implicit theory)與外顯理論(explicit theory)兩種,前者指一般人(laypeople)在日常生活中對智慧持有的非正式理論;后者指心理學專家(experts)建構的正式智慧理論(Sternberg,1998)。為對智慧進行定義、測量及應用,外顯理論研究者從心理學視角對智慧進行了多種分類(陳浩彬,汪鳳炎,2013)。Labouvie-Vief(1990)從發(fā)展心理學角度將智慧分為理性智慧(logos)和感性智慧(mythos)。理性智慧的主體是認知因素,包括推理、邏輯運算和分析解釋等成分;感性智慧的主體是感性因素,包括整體式思維、感情和經驗等成分。這種分類區(qū)別了智慧的認知成份和情感成份,便于心理學的實證操作。Kahn(2005)基于進化心理學視角從是適應常態(tài)環(huán)境還是適應異常環(huán)境將智慧分為常規(guī)智慧與應變智慧,認為常規(guī)智慧提供了一套穩(wěn)定的行為信念和規(guī)范幫助人們適應常態(tài)環(huán)境,應變智慧努力尋求思維和行動變化。這種分類利于人們看清不同認知信息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即看到智慧的“有效性”。Cowan(2009)從組織行為學角度提出群體智慧和組織智慧,群體智慧與群體動態(tài)、團隊績效等相關,組織智慧與作為領導力維度的組織學習、領導力的類型、組織中信息處理的最高水平、組織情境內的知識、倫理和行為以及組織學習中的判斷和決策等相關聯。這種劃分為智慧管理及領導力研究提供了新視角。Staudinger和Glück(2011)從人格心理學角度將智慧分為個人智慧與一般智慧。個人智慧指個體從自身角度對其生活的洞察,一般智慧指個體從觀察者角度對其生活的洞察。依其觀點,Webster(2003)的多維智慧理論和Ardelt(2003)的三維智慧理論等屬于個人智慧取向,而柏林智慧模式(Baltes & Staudinger,2000)和智慧平衡理論(Sternberg,1998)屬于一般智慧取向。這種分類區(qū)分了個體在面臨復雜情境時是置身其中還是置身其外,為智慧測量提供了基礎。汪鳳炎和鄭紅(2014)從文化心理學角度提出智慧的德才兼?zhèn)淅碚摚⒅腔鄯譃槿嘶叟c物慧。人慧指個體在其智力與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基礎上,經由經驗與練習習得的一種德才兼?zhèn)涞木C合心理素質;物慧指個體在其智力與自然科學知識基礎上,經由經驗與練習習得的一種德才兼?zhèn)涞木C合心理素質。這種分類適合中西智慧文化的解釋,但還缺乏有效實證驗證,從而檢驗該分類構想也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

國外心理學對智慧者的分類尚未見到,但Paulhus,Wehr,Harms和Strasser(2002)在智力內隱理論研究中將典型智力人物分為兩個維度,維度1為公眾交際/私人交際,即私下工作者(科學家、作家)與公開工作者(政治家等),維度2為主觀領域/自然領域,即處理主觀世界者(莫扎特,甘地等)與處理物質世界者(愛迪生,蓋茨等),并區(qū)分出5類智力及典型人物:科學智力,如愛因斯坦與霍金;藝術智力,如莫扎特與莎士比亞;企業(yè)家智力,如圖靈(Turner)與比爾·蓋茨;交際智力,如總統(tǒng)與溫弗瑞(Winfrey);道德智力,如甘地和馬丁·路德·金。這種分類與多元智力理論相呼應,為因材施教和智力培養(yǎng)提供了新依據。侯祎(2011)采用類似方法將智慧分為公開工作形式/私人工作形式和改造現實世界/改造主觀世界兩個維度,并將智慧者分為6類:具有科學智慧者,如牛頓、愛因斯坦;具有企業(yè)智慧者,如比爾·蓋茨;具有生活智慧者,如父母、老師;具有思想智慧者,如孔子;具有領導智慧者,如周恩來、毛澤東;具有理論智慧者,如馬克思。這種分類為揭示中國文化背景下的智慧分類做出了有益探索。

總體上,從心理學視角將智慧分為不同類型,增強了智慧的實證操作,為智慧測量與應用提供了便利。但是,以上智慧分類多出于外顯理論研究專家的理論構想或是實證操作的需要,不是建構自一般人內隱的智慧概念,從而未能描繪出一定文化背景下一般人內隱的智慧和智慧者分類的語義空間及概念組織結構,未能總結出分類的標準和依據。強調從內隱理論研究智慧的學者,主張智慧的本質存在于語言的使用中,必須從語言的運用情形界定智慧的最大概念范圍。只有在理清概念的核心范疇之后,心理學才有可能發(fā)展出較精確的外顯理論。而要弄清楚某個概念,往往必須通過概念在語言中各種用法間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著手分析。以智慧概念為例,在不同的情境與時空中,人們心目中認定的智慧者原型有所不同,智慧概念就存在于不同智慧者原型間的“家族相似性”中。這樣,研究智慧概念最好的方式是調查某一文化中一般人心目中有智慧的人,并在眾多對有智慧的人的描述中找到共通點,這些共通點就是智慧在某一文化中定義的核心要素(楊世英,2008)。因此,通過對提名智慧者以及對其智慧的描述詞進行基于家族相似性的分類是通達智慧本質的重要方法。分類的實質是根據(可描述的或內隱的)規(guī)則或標準將認知對象歸入某一類別,是腦的一種基本認知功能(Freedman,Riesenhuber,Poggio,& Miller,2001)。在沒有給出分類標準、分類數目、分類名稱情況下,如果個體能夠將相近或相似項目分成不同的類,就能反映出個體頭腦中外顯或內隱的分類標準和語義組織維度,揭示出個體頭腦中的概念結構和語義空間(張啟睿,和秀梅,張積家,2007)。自然分類法已在心理學的多個研究主題中得到運用,國內多項研究都表明該方法具有良好的效度(王娟,沈樹華,張積家,2011)。

本研究將立足智慧的內隱理論,采用自然分類法,通過兩項實驗,實驗1以智慧描述詞為材料,實驗2以提名智慧者為材料,考察被試對智慧描述詞和提名智慧者的分類,深入揭示智慧概念聯系的內在機制,建構中國人頭腦中的智慧類型,并以此檢驗智慧德才兼?zhèn)淅碚摰姆诸悩嬒搿?/p>

2方法

2.1被試

52名教育學與心理學專業(yè)碩士生參加實驗,實得有效數據51人,年齡為22~24歲,男女各半。

2.2實驗材料

實驗1以40個智慧描述詞為材料(見圖1或圖2中詞語),實驗2以40位提名智慧者為材料(見圖3或圖4中人名)。實驗材料收集程序為:首先,采用開放式問卷調查201名碩士生,要求他們至少寫出10個以上描述智慧的特征詞和10名以上智慧者。其次,對收集的詞語和智慧者進行頻數統(tǒng)計,得到前50個描述詞和前50名智慧者。再次,補充相關文獻中的智慧描述詞和提名智慧者,另請30名碩士生采用6點量表評定描述詞的重要性,1表示非常不重要,6表示非常重要;采用6點量表評定提名智慧者的熟悉性,1表示非常不熟悉,6表示非常熟悉。最后,經與1名專家商討,選取重要性在4.0以上的40個智慧描述詞以及熟悉性在4.0以上的40位提名智慧者作為實驗材料。將這些詞語和人名分別隨機排列打印成兩張問卷,問卷下方留出空間用于被試填寫分類結果和理由。

2.3實驗程序

采用紙筆測驗方式集體施測。實驗1要求被試根據自己對各個詞語語義的理解,將語義相近或相似的詞語寫在一起。實驗2要求被試根據自己對各智慧人物的特征認知,將特征相同或相近的人名寫在一起。被試分成幾類由自己決定,分類無對錯之分,可以反復調整,只要覺得合理就行,不得漏寫或重復。被試需完成兩項實驗,測驗中不得相互討論,時間各限定在15分鐘以內。為平衡實驗順序效應,一半被試先完成實驗1并收回問卷后休息5分鐘再繼續(xù)完成實驗2,另一半被試順序相反。

2.4數據處理

采用Excel制表將分類結果轉換成40×40的相異矩陣:如果兩個詞語(或人名)被分在同一類,在兩個詞語(或人名)的交叉點上記作0,否則就記作1。將所有被試的分類結果疊加后,用SPSS18.0中的多維標度法和分層聚類法進行分析,以確定被試對智慧描述詞和提名智慧者的分類和概念結構。

3結果

3.1被試對智慧描述詞的分類

結果顯示,51名碩士生將40個智慧描述詞分成3類最多,占31%(16人),其次是4類和5類,各占27%(14人)和24%(12人),平均分為4.04類。分類結果經過多維標度法處理后,Stress=0.06,RSQ=0.98。Stress值代表結構圖與輸入資料的適配度,Stress值與適配度之間關系為:大于0.20,不好;0.10~0.20,還好;0.05~0.10,好;0.025~0.05,非常好;0~0.025,完全適配(陳正昌,程炳林,陳新豐,劉子建,2005)。RSQ是多維標度資料的變異數被對應距離解釋的比率,越接近1越好。從這兩個指標看,智慧描述詞的概念結構圖與原始數據擬合較好。智慧描述詞分類的語義空間圖見圖1,聚類分析結果見圖2。

圖1 被試對智慧描述詞分類的語義空間圖

圖2 被試對智慧描述詞分類的樹狀圖

由圖1可見,40個智慧描述詞語義空間包括兩個維度:(1)人文才能/科技才能:橫軸從左至右,左為描述人文素質與社會交際能力詞語,右為描述智力素質與科技創(chuàng)造能力詞語;(2)內在特質/外在表現:縱軸從下到上,下為描述個體內在心理特質與素質詞語,上為描述個體外在行為方式與表現詞語。綜合圖1語義空間和圖2樹狀圖可知,多維標度法與分層聚類法的聚類基本一致,40個智慧描述詞被分為3類:(1)自然科學才能,其中邏輯運算力強、創(chuàng)新能力強、智商高、思維敏捷、善于發(fā)現問題、好奇心強、觀察力強、想象力強、聰明、洞察力強等描述良好智力素質詞語作為自然科學才能的典型特征先聚類,善于思辨、思維縝密、有獨立見解、堅持真理等描述良好思維品質詞語隨后歸入,有恒心和毅力、敢于冒險和探索等描述良好科學精神詞語最后歸入;(2)社會科學才能,其中有社會責任心、為社會做貢獻、有號召力、善于人際溝通、善于管理情緒等描述良好社會交際能力詞語和運籌帷幄、果斷、沉著冷靜、遠見卓識、善于總結經驗教訓等描述良好處事能力詞語作為社會科學才能的典型特征先聚類,應變能力強、判斷力強、適應力強等反映良好交際和處事能力的共有特征隨后歸入;(3)人文科學才能,其中大智若愚、引導或啟迪他人、心胸豁達、寬容大度、博愛、仁慈、善良、謙虛、誠信等描述良好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詞語作為人文科學才能的典型特征先聚類,反省意識強和博學多識作為良好人文科學才能的一般特征隨后歸入。

對圖1中40個智慧描述詞語義空間的坐標值進行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表明,維度1(人文才能/科技才能)和維度2(內在特質/外在表現)相關不顯著(r=0.099,p>0.05)。

3.2被試對提名智慧者的分類

結果顯示,51名碩士生將40位提名智慧者分成4類最多,占35%(18人),其次是3類和6類,各占22%(11人)和18%(9人),平均分為4.04類。分類結果經多維標度法處理后,Stress=0.05,RSQ=0.99,說明提名智慧者的概念結構圖與原始數據擬合較好。提名智慧者分類的語義空間圖見圖3,聚類分析結果見圖4。

由圖3可見,40個提名智慧者語義空間包括兩個維度:(1)自然科學者/人文社科者:橫軸從左至右,左為自然科學者,右為人文和社會科學者;(2)人際間的(interpersonal)/個人內的(intrapersonal):縱軸從下到上,下面人物主要從事人際間的活動與工作,上面人物主要從事個人內的活動與工作。綜合圖3語義空間和圖4樹狀圖可知,多維標度法與分層聚類法的聚類基本一致,40個提名智慧者被分為3類:(1)自然智慧者,其中伽利略、居里夫人、愛迪生、魯班、愛因斯坦、諾貝爾、牛頓、霍金、達爾文、袁隆平、錢學森、華羅庚等自然科學家或發(fā)明家作為自然智慧者原型先聚類;比爾·蓋茨和喬布斯在科技創(chuàng)造及科技成果轉化兩方面都取得較大成就,本杰明·富蘭克林作為科學家和發(fā)明家以及政治家和外交家、笛卡爾作為哲學家以及科學家和數學家,在自然科學領域和政治或哲學等人文社科領域都取得較大成就,但他們在科學創(chuàng)造等領域做出的成就和貢獻更易得到被試的感知和提取,因而作為自然科學才能和人文社會科學才能兼具但更以自然科學才能出眾者依次歸入;(2)社會智慧者,其中周恩來、鄧小平、毛澤東、華盛頓等政治家,甘地、曼德拉、列寧、馬丁·路德·金等政治家和社會活動家作為社會智慧者原型先聚類,諸葛亮既是政治家、軍事家又在發(fā)明創(chuàng)造方面頗有成就,因而其作為社會科學才能和自然科學才能兼具但更以社會科學才能出眾者隨后歸入;(3)人文智慧者,其中蘇格拉底、康德、亞里士多德、老子、孟子、荀子、莊子、孔子、墨子、柏拉圖等哲學家作為人文智慧者原型先聚類,莎士比亞作為文學家隨后歸入;馬克思和恩格斯作為思想家,耶穌和釋迦牟尼作為宗教人物依其與人文智慧者原型特征聯系的緊密程度依次歸入。

圖3 被試對提名智慧者分類的語義空間圖

圖4 被試對提名智慧者分類的樹狀圖

對圖3中40個提名智慧者分類的語義空間坐標值進行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表明,維度1(自然科學者/人文社科者)和維度2(人際間的/個人內的)相關顯著(r=0.395,p<0.05)。

4討論

4.1智慧描述詞可分為自然科學才能、社會科學才能和人文科學才能三類

實驗1中被試根據描述詞之間共有或相似的語義進行分類,語義相似性指兩個概念之間共享語義特征,其測量基礎是被試對概念之間語義相似或不相似的判斷,兩個概念之間共享語義特征越多,它們之間就越相似(Maki & Buchanan,2008),被試就越將它們一起分類,綜合眾多被試的判斷結果,就得到概念之間語義相似性的測量,并反映出被試頭腦中語義的組織結構。從語義空間圖看,左邊詞語是個體在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領域顯現智慧需具備的人文素質及社會能力,右邊是個體在自然科學技術領域顯現智慧需具備的創(chuàng)造能力與智力素質,“人文才能/科技才能”成為智慧描述詞概念組織的第一個維度;下面詞語是個體與智慧顯現相關的內在心理特質與素質,上面詞語是個體與智慧顯現相關的外在行為方式與表現,“內在特質/外在表現”成為智慧描述詞概念組織的第二個維度。相關分析表明,維度1和維度2相關不顯著,表明兩個維度相互獨立,分別表征智慧的不同方面。

結合聚類分析結果,智慧描述詞被分為自然科學才能、社會科學才能和人文科學才能三類。根據Smith、Shoben和Rips(1974)的特征比較模型,概念在長時記憶中由一集屬性或特征表征。該模型將一個概念的語義特征分成兩類,一類為定義性特征(defining feature),即定義一個概念必須的特征,它反映事物的質。另一類為特異性特征(characteristic feature),它們對定義一個概念并不必要,但也有一定的描述功能。概念之間共同的語義特征特別是定義性特征越多,其聯系越緊密。從實驗1分類結果看,邏輯運算力強、創(chuàng)新能力強、觀察力強、想象力強、洞察力強等是自然科學才能的定義性特征,而善于思辨、思維縝密、有獨立見解、堅持真理以及有恒心和毅力、敢于冒險和探索等是自然科學才能的特異性特征;有社會責任心、為社會做貢獻、有號召力、善于人際溝通、善于管理情緒以及善于總結經驗教訓等是社會科學才能的定義性特征,而應變能力強、判斷力強、適應力強等是社會科學才能的特異性特征;引導或啟迪他人、心胸豁達、寬容大度、博愛、仁慈、善良、謙虛是人文科學才能的定義性特征,而反省意識強和博學多識是人文科學才能的特異性特征。被試對智慧描述詞的歸類體現了人們對智慧概念組織的原則。

因此,將智慧描述詞分為自然科學才能、社會科學才能和人文科學才能揭示了被試內隱的智慧描述詞分類標準,以及被試頭腦中智慧概念結構聯系的內在機制。

4.2提名智慧者可分為自然智慧者、社會智慧者和人文智慧者三類

實驗2中被試根據對提名智慧者事跡和貢獻的回想與評價,即根據“有智慧的人”的一組概念、標記或符號表征的特征進行分類。從語義空間圖看,左邊是在自然科學技術領域顯現智慧的科學者,右邊是在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領域顯現智慧的科學者,“自然科學者/人文社科者”成為提名智慧者概念組織的第一個維度;下面的智慧者主要是從事人際間的活動與工作,上面的智慧者主要是從事個人內的活動與工作,“人際間的/個人內的”成為提名智慧者概念組織的第二個維度。相關分析表明,維度1和維度2相關顯著,表明提名智慧者分類的兩個維度相互關聯,即自然科學者和人文社科者之間存在交叉,一些科學者兼具兩個或多個科學領域上的特征。這說明當未提供分類標準時,被試主要是根據智慧者做出貢獻或取得成就的科學與活動領域,或依據其解決復雜問題的性質確定其特征,將同一領域或特征相近人物歸為一類。

結合聚類分析結果,提名智慧者可分為自然智慧者、社會智慧者和人文智慧者三類。這符合原型理論分類規(guī)則,原型理論認為,由于同一范疇內的成員在被試心目中的地位并不相等,有較好樣本(exemplar)與較差樣本之分,較好樣本是這一范疇的典型成員,較差樣本是這一范疇的非典型成員。實體的范疇化是建立在好的、清楚的樣本基礎上,然后將其他實例根據它們跟這些好的、清楚的樣本在某些/一組屬性上的相似性而歸入該范疇。這些好的、清楚的樣本就是原型,它們是非典型事例范疇化的參照點(Rosch,1975)。自然科學者、社會科學者和人文科學者分別作為一個類,并不是因為每一位提名智慧者都具有該類的共同特征,而是因為每一位提名智慧者都和其他智慧者具有一些家族相似性。相似性越大,在這一類事物中越占中心的位置,即成為這一類的原型成員。如愛迪生、愛因斯坦、牛頓、霍金、等是自然智慧者原型;毛澤東、華盛頓、甘地、曼德拉、馬丁·路德·金等是社會智慧者原型;蘇格拉底、康德、亞里士多德、老子、孔子等是人文智慧者原型。而有些事物和其他同類事物相似性較少,其典型性就差,即成為這一類的非原型成員。如比爾·蓋茨、喬布斯等是自然智慧者的非原型成員;諸葛亮等是社會智慧者的非原型成員;莎士比亞、馬克思、恩格斯、耶穌和釋迦牟尼等是人文智慧者的非原型成員。如果某一范疇的非原型成員又和其他范疇的原型成員具有一定相似性,那么這種事物就處在兩個類的邊界。如本杰明·富蘭克林、笛卡爾和諸葛亮等既具有自然智慧者特征,又具有人文社會智慧者特征,他們是自然智慧與人文社會智慧的兼具者。Schacter、Wig和Stevens(2007)研究也表明,“知覺表征系統(tǒng)”(PRS)是對知覺相似做出提示。如果類別成員與原型在知覺上相似,PRS就會迅速表征;如果類別成員與原型在知覺上相去甚遠,PRS的作用就會減弱。

因此,將提名智慧者分為自然智慧者、社會智慧者和人文智慧者揭示了被試內隱的智慧者分類標準以及各智慧者在被試頭腦中聯系的內在機制。

智慧描述詞被分為自然科學才能、社會科學才能和人文科學才能三類,與提名智慧者被分為自然智慧者、社會智慧者和人文智慧者三類相對應。這印證了Cantor和Mischel(1979)的觀點,他們提出,智慧概念以一種原型的形式在人們頭腦中表征,人們頭腦中對智慧的認識來自對一個理想智慧人物一系列品質的儲存。謝書書和張積家(2011)研究證明,對復雜概念的加工既有知覺表征系統(tǒng)的激活,又有語義系統(tǒng)的激活。知覺表征與語義表征具有不同的認知機制,但二者可以在概念認知中同時被激活,并且同時對信息進行表征。

4.3人慧與物慧:一種更契合中西智慧文化的解釋

由于中國文化深受將主要精力專注于人自身德性成長的儒學深刻影響,導致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張智慧主要體現在對“人心”或“人性”的洞察與把握上,即主要是鉆研“人”的智慧。從現代學科性質看,像哲學、倫理學、文學、管理學、社會學等人文社會科學,其研究對象都與主觀價值的人心密切相關,實則是人生問題的衍生物。西方文化更傾向于認為智慧主要體現在對“自然”或“物理”的理解與認識上,即主要是鉆研“物”的智慧(田嬰,2003)。像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及天文學等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都與客觀的物質密切相關。在科學研究中,自然科學者主要是針對客觀物質世界,人文社會科學者主要是針對主觀精神世界。因此,根據兩項分類結果及中西智慧文化,個體或集體在處理復雜人文與社會科學或人生問題顯現的智慧可進一步稱為人慧;個體或集體在處理復雜自然科學與技術問題顯現的智慧可進一步稱為物慧。與以往智慧分類相比,人慧與物慧不僅有效揭示出一般人頭腦中內隱的智慧分類標準和智慧概念聯系的內在機制,而且“人”與“物”并舉更契合中西智慧文化的解釋和漢語的表達習慣,也驗證了智慧德才兼?zhèn)淅碚摰姆诸悩嬒搿?/p>

5結論

5.140個智慧描述詞的語義空間包括人文才能/科技才能和內在特質/外在表現兩個維度,可被分為自然科學才能、社會科學才能和人文科學才能三類。

5.240個提名智慧者的語義空間包括自然科學者/人文社科者、人際間的/個人內的兩個維度,可被分為自然智慧者、社會智慧者和人文智慧者三類。

5.3根據智慧描述詞與提名智慧者的分類結果及中西智慧文化,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或處理復雜人文社會科學問題顯現的智慧可稱為人慧,在自然科學領域或處理復雜自然科學與技術問題顯現的智慧可稱為物慧。

參考文獻

陳浩彬,汪鳳炎.(2013).智慧:結構、類型、測量及與相關變量的關系.心理科學進展,21(1),108-117.

陳正昌,程炳林,陳新豐,劉子建.(2005).多變量分析方法統(tǒng)計軟件應用.北京:中國稅務出版社.

侯祎.(2011).誰是大學生眼中的智慧者-大學生提名智慧者研究.中國青年研究,(1),82-86.

田嬰.(2003).東方智慧和西方智慧的比較.百姓,(5),30-32.

汪鳳炎,鄭紅.(2014).智慧心理學的理論探索與應用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娟,沈樹華,張積家.(2011).大學生的氣味詞分類—基于語義相似性和知覺相似性的探討.心理學報,43(10),1124-1137.

謝書書,張積家.(2011).知覺表征和語義表征在語言認知中的作用.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6),127-134.

楊世英.(2008).智慧的意涵與歷程.本土心理學研究,(29),185-238.

張啟睿,和秀梅,張積家.(2007).彝族、白族和納西族大學生的基本顏色詞分類.心理學報,39(1),18-26.

Ardelt,M.(2003).Empirical assessment of a three-dimensional wisdom scale.ResearchonAging,25(3),275-324.

Baltes,P.B.,& Staudinger,U.M.(2000).Wisdom:A metaheuristic(pragmatic)to orchestrate mind and virtue toward excellence.AmericanPsychologist,55(1),122-136.

Cantor,N.,& Mischel,W.(1979).Prototypes in person perception.In L.Berkowitz(Ed.),Advancesin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Vol.12,pp.3-52).New York:Academic Press.

Cowan,C.A.(2009).Empiricalstudiesofwisdom:Aliteraturereview.Retrieved March 17,2012,from http://www.gwu.edu/~esri/ Wisdom_Paper[1]%20 rewrite.

Freedman,D.J.,Riesenhuber,M.,Poggio,T.,& Miller,E.K.(2001).Categorical representation of visual stimuli in the primate prefrontal cortex.Science,291(5502),312-316.

Kahn,A.R.(2005).A way to wisdom:The next step.Revision,28(1),42-45.

Labouvie-Vief,G.(1990).Wisdom as integrated thought:Historical an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In R.J.Sternberg(Ed.),Wisdom:Itsnature,origins,anddevelopment(pp.52-86).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ki,W.S.,& Buchanan,E.(2008).Latent structure in measures of associative,semantic,and thematic knowledge.PsychonomicBulletin&Review,15(3),598-603.

Paulhus,D.L.,Wehr,P.,Harms,P.D.,& Strasser,D.I.(2002).Use of exemplar surveys to reveal implicit types of intelligence.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28(8),1051-1062.

Robinson,D.N.(1990).Wisdom through the ages.In R.J.Sternberg(Ed.),Wisdom:Itsnature,origins,anddevelopment(pp.13-24).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sch,E.H.(1975).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of semantic categories.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General,104(3),192-233.

Schacter,D.L.,Wig,G.S.,& Stevens,W.D.(2007).Reductions in cortical activity during priming.CurrentOpinioninNeurobiology,17(2),171-176.

Smith,E.E.,Shoben,E.J.,& Rips,L.J.(1974).Structure and process in semantic memory:A feature model for semantic decisions.PsychologicalReview,81(3),214-241.

Staudinger,U.M.,& Glück,J.(2011).Psychological wisdom research:Commonal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a growing field.AnnualReviewPsychology,62,215-241.

Sternberg,R.J.(1998).A balance theory of wisdom.ReviewofGeneralPsychology,2(4),347-365.

Webster,J.D.(2003).An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a self-assessed wisdom scale.JournalofAdultDevelopment,10(1),13-22.

Human Wisdom and Natural Wisdom:A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Wisdom-descriptive Words and Wisdom Nominees

Chen Haobin1,Wang Fengyan2

(1.School of Education,Jiangxi Science &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13;2.School of Psychology,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lassification of wisdom in the mind of laypeople,51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to classify wisdom-descriptive words and wisdom nominees on the basis of semantic similarity of words and characteristic similarity of nominees.Results showed that,semantic space of wisdom-descriptive words included two dimensions of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abilities / na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abilities and inherent qualities / external performances,40 word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of talents showed in humanities,talents showed in social sciences,and talents showed in na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semantic space of wisdom nominees included two dimensions of people in natural sciences / people in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and intrapersonal / interpersonal,40 nominee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of natural wise people,social wise people and humanities wise people.In conclusion,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alents or abilities contained in wisdom,wisdom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categories of human wisdom and natural wisdom.

Key words:wisdom;human wisdom;natural wisdom;wisdom-descriptive words;wisdom nominees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12年度重大項目(12JJD880012),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6年度課題(16YB098),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博士科研啟動基金資助。

通訊作者:汪鳳炎,E-mail:fywangjx8069@163.com。

中圖分類號:B84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184(2016)03-0203-08

猜你喜歡
智慧
有智慧,就是不一樣
金橋(2022年10期)2022-10-11 03:29:32
談“禾”部
智富時代(2019年2期)2019-04-18 07:44:42
智慧退敵
貓的冷酷與智慧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2
致強制勝的智慧
文史春秋(2017年12期)2017-02-26 03:16:10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決定成敗
網球俱樂部(2009年9期)2009-07-16 09:33:54
主站蜘蛛池模板: 97人妻精品专区久久久久| 亚洲天堂网站在线| 欧美成人区| 亚洲中文字幕97久久精品少妇| 国产精品成人啪精品视频| 欧美三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www亚洲天堂| 欧美日韩导航| 久久视精品|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精品1区2区3区|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成人精品在线观看| 免费观看国产小粉嫩喷水|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国产黄色| 日本不卡视频在线| 亚洲三级色| 国产高清毛片|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 丁香综合在线| 伊大人香蕉久久网欧美|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1国内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永久色| 国产精品粉嫩| 99久久精彩视频|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 亚洲香蕉久久| 性欧美久久| 91日本在线观看亚洲精品| 韩日免费小视频| 国产精品妖精视频| 日韩免费毛片| 亚洲一区二区约美女探花| 国产精品污污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视频| 22sihu国产精品视频影视资讯| 亚洲A∨无码精品午夜在线观看| 无码免费的亚洲视频| 天堂亚洲网| 成人在线视频一区| 精品久久蜜桃| 欧美福利在线|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视频一| 国产高清毛片| 蜜芽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尤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亚洲第一色网站| 国产亚洲第一页| 欧美一区二区啪啪|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综合网|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 91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观|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视频| 日韩AV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综合色在线| 91精品日韩人妻无码久久|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播放| 成年网址网站在线观看| 亚欧美国产综合| 日韩高清成人| 成人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播放| 99精品视频播放| 久久久久夜色精品波多野结衣|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国产精品欧美| 中美日韩在线网免费毛片视频| 91青青草视频| 亚洲丝袜第一页| 91精品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欧美另类图片视频无弹跳第一页| 2022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 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