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永桂++呂龍德

陳慶城說:“我天天與鋼板、高溫打交道,深知道電焊工的辛苦,所以我希望推動工藝技術革新,減輕電焊工的勞動強度。”因為對焊接的熱愛和堅持,陳慶城在船體焊接崗位上奮斗了16年,獲得了“全國技術能手”等榮譽稱號,成為真正的“戴面具超人”。
陳慶城是一名工匠。
1976年,他出生于廣東梅州,現是廣州廣船國際股份有限公司造船事業部高級技師。他從最基層做起,勤奮刻苦、認真扎實和勇于探索,在船體焊接崗位上一干就是16個春秋,曾參與過國家多個重大項目的建設,從一名普通的焊接技術工人成為了焊接高級技師、廣州市勞動模范和全國技術能手。他對工作的執著和專注、對技術的精益求精和孜孜追求,既讓人欽佩,又充分展現了船舶人的“工匠精神”。
1993年,陳慶城考入廣船技校,三年后以優異成績畢業,并被安排到廣船國際壓力容器部從事一線焊接工作。陳慶城每天就像有使不完的勁兒,不知疲倦地努力工作,并深深愛上了焊接。他在班組里有活都搶著干,師傅們都特別喜歡他,都愿意教他技術,很快陳慶城就可以獨立進行作業了。為了不耽誤生產的進度,晚上回到宿舍,他還常常學習焊接理論書籍,從書上尋找實操中遇到問題的原因,并記錄在隨身攜帶的“小本兒”上,以提醒自己日后注意。對于書本上一些不明白的地方,他就請教師傅。中午休息時,他常常自己躲在角落苦練焊接技術。陳慶城技術進步非常快,不僅很快就熟練掌握了手工電弧焊、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氬弧焊等焊接,而且在垂直氣墊焊等高新技術上頗有心得,成為該項技術領域的佼佼者。
新世紀初,陳慶城從壓力容器部調到了造船事業部,從事船體焊接工作。他發現很多船體對接的立焊縫都可以用效率更高的自動垂直氣墊焊來取代半自動的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這樣不僅效率更高、質量更好,而且工人的勞動強度也會隨之降低。他向部門主管領導“推銷”自己的想法,并自我推薦擔任技術推廣人。他的想法得到了部門領導的大力支持,并花錢購買了幾臺垂直氣墊焊設備。但那時垂直氣墊焊技術還不成熟,投入試生產后焊縫外觀成形并不好,而且返修率非常高。部門領導曾為此提出要暫停這項技術在實船上的使用。陳慶城沒有放棄,而是帶領徒弟認真分析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反復試驗。皇天不負有心人。通過努力,他們焊接的垂直氣墊焊質量提高了幾個檔次,焊縫成形更加美觀了,X光拍片結果幾乎100%達到要求,效率提升了幾倍。
2003年12月,廣州市舉辦了裝備制造業職工技能大賽。憑借過硬的技術底子和短時間苦練手工焊,陳慶城從廣船國際選拔賽中脫穎而出,獲得了全市參賽資格,并在激烈角逐中勇奪冠軍。因為名氣大了,很多企業都向他伸出了橄欖枝,除了待遇高還承諾讓其只做技術指導工作,但陳慶城拒絕了,他覺得一名焊接技術工人就應該扎根在生產第一線,才會有所作為。陳慶城還摸索出一套提高船體大合攏焊縫縫二氧化碳焊X光拍片合格率的絕活,并對原來的工藝進行全面改進優化,為廣船國際解決了一系列焊接技術難題。
2009年,公司承接了一型國家國防戰線關鍵特種輔船的建造。為解決焊接變形控制技術難題,造船事業部成立了以陳慶城為組長的攻關小組。陳慶城帶領技術骨干一頭扎進焊接實驗室,經常幾天幾夜沒出來。通過觀察和試驗,他們找到了焊接變形的關鍵原因和解決方法,使得薄板焊后波浪變形的難題得到了有效解決,贏得了船東好評。陳慶城說:“我天天與鋼板、高溫打交道,深知道電焊工的辛苦,所以我希望推動工藝技術革新,減輕電焊工的勞動強度。”為此,在建造北海55000噸成品油船中,陳慶城率先提出將垂直氣電焊技術應用于壁墩和BG段內殼板及雙層底部內的壁板結構立對接區域焊接,降低了焊工和打磨工的勞動強度,為公司每年節約焊材成本和勞務費數百萬元;在建造50500噸化學品、成品油輪過程中,提出把壁墩防積板開單邊坡口安裝、反面貼襯墊,采取單面焊接雙面成型焊接工藝,既滿足了工藝要求,又減輕了焊接勞動強度、提高了勞動效率和節約了焊材。
正是十六年如一日地堅持執著和銳意創新,陳慶城不僅技術精湛嫻熟,而且他的一絲不茍和精益求精在大力倡導“工匠精神”的今天格外耀眼。面對榮譽,他認為那是一種鞭策,讓他在焊接崗位上絲毫不敢懈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