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蕾


摘要:研究區位于大別造山帶東段,主體處于大別地塊與北淮陽構造帶兩大地質構造單元的過渡地帶,真龍地——河棚鉛鋅、多金屬礦成礦遠景區東段。經過預查工作,發現鉛鋅礦工業礦體(脈)1處。本文初步分析該區的區域地質特征和礦區地質特征,認為區內具有中—低溫熱液裂隙充填型鉛鋅、多金屬礦找礦潛力。
關鍵詞:大別造山帶;地質特征;中——低溫熱液;找礦潛力
1. 區域地質背景
本區位于大別造山帶東段,主體處于大別地塊與北淮陽構造帶兩大地質構造單元的過渡地帶[1] [2] [3]。以曉天——磨子潭斷裂(本區受NE向趙洼斷層錯切,分別稱謂鴉雀崗及楊家村斷層)為界,界線以南出露有早元古代大別山巖群變質表殼巖組合;斷裂帶內及其以北出露震旦系——泥盆系佛子嶺巖群燕春巖組,在南西部燕春巖組中殘存有晚侏羅世——早白堊世毛坦廠組下段的火山巖及火山碎屑沉積巖,其主要巖性為輝石安山巖、安山質火山碎屑巖等;在低洼溝谷地帶有第四系松散堆積。
本區褶皺構造不明顯,主要表現為中深構造層次的高溫塑性變形和區域性韌性剪切帶,以及不同類型的線理、面理及小的褶曲構造。曉天——磨子潭斷裂縱貫預查區南部,早期形成有較大規模的韌性剪切帶,表現為糜棱巖系列巖石沿斷裂帶及兩側出露,晚期脆性變形表現為對早期的韌性剪切帶變形疊加改造,形成碎裂巖帶——角礫巖系列巖石。構造帶以NE向及NNE向脆性斷裂構造最為發育,且規模較大。
2. 礦區地質特征
2.1 地層
研究區中部倪家樓——斷頸巖林場一帶偶見早元古代大別山巖群變質表殼巖組合——斜長角閃巖、大理巖等呈捕虜體分布于桐城片麻巖套倪店及唐灣片麻巖中;北東巖度林場及南西徐家老屋兩地出露震旦紀——泥盆紀佛子嶺巖群燕春巖組中等變質巖,徐家老屋北另見有中生代侏羅——白堊紀毛坦廠組火山巖及火山碎屑巖出露。
2.2 構造
研究區位于大別造山帶東端,主體位于曉天——磨子裂構造較為發育,按其展布方向分為北東向、近東西向、北西向及近南北向四組。其中北西向斷層組為區域斷裂(磨子潭——曉天斷裂)東延片段。區內褶皺構造不明顯,多表現為因多期構造變形迭加,區域性強韌性剪切帶和不同性質類型的線理、面理及揉褶皺較為發育。
2.3 侵入巖
區內侵入巖主要有晚元古代中酸性變質侵入巖和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巖。
晚元古代中酸性侵入巖主要為桐城片麻巖套及五橋片麻巖套。前者分布于研究區中部倪家樓——姚家沖一帶,分為龍眠片麻巖、倪店片麻巖、唐灣片麻巖,原巖分別為角閃斜長片麻巖、角閃(黑云)二長片麻巖、二長花崗巖;后者出露于研究區北東五嶺——羅嶺地區,分為古塘崗片麻巖、陶家灣片麻巖、鄭沖片麻巖,原巖分別為輝長巖、鉀長(角閃黑云)片麻巖、石英二長巖。
區內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巖發育,主要分布于研究區中部斷頸巖林場、老虎石及東北部王莊三地,出露的中生代侵入巖分屬于中義、大圓、華蓋山三個獨立單元及西湯池超單元。中義、大圓、華蓋山三個獨立單元巖性分別為石英二長巖、角閃二長巖、石英正長斑巖,分布在曉天——磨子潭斷裂以南大別山雜巖區;西湯池超單元仙米尖二長花崗巖分布在研究區中部燕窩地——夏橫排、王家——鳳行村及區北東部王莊——管家老屋三地,與華蓋山獨立單元呈超動侵入接觸。
此外區內脈巖較發育,多見有正長巖脈、正長斑巖脈及閃長巖脈等,多呈北東走向,規模大小不等。
2.4 火山巖
隸屬于侏羅系毛坦廠組下段,分布于查區西南部徐家老屋北——九龍崗一帶,由火山——火山碎屑巖組成。主要巖性為灰紫色安山巖及灰紫、紫紅色安山質火山碎屑巖。
3. 礦化蝕變特征
3.1 礦化體特征
在研究區北東紅旗林場發現鉛鋅礦體1個,分布于山脊南坡標高445m~505m的斷層帶中,由TC02控制。礦體呈脈狀,斷續長約280m,出露水平寬2.20m(真厚度1.98m),品位:Pb 7.44%,Zn 1.40%。礦體走向85°,傾向NNW,傾角65°。兩側圍巖為晚元古代五橋片麻巖陶家灣二長片麻巖。巖石具碎裂巖化、硅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礦石呈肉紅色,具粒狀變晶結構,交代結構、弱片麻狀及團塊狀構造。
礦石中主要金屬礦物為方鉛礦、閃鋅礦,次為黃鐵礦、褐鐵礦等,脈石礦物主要為斜長石、鉀長石、石英,含少量黑云母、角閃石。方鉛礦為它形晶粒狀結構,呈團塊狀分布于構造裂隙中,沿石英細脈呈細粒星點狀分布,部分方鉛礦被白鉛礦交代;閃鋅礦為它形晶粒狀結構,與方鉛礦或鏡鐵礦相伴生,部分閃鋅礦被水鋅礦交代。鏡鐵礦呈團塊狀分布于節理裂隙或石英細脈中,少數分布于正長巖中。礦石自然類型為二長片麻巖型鉛鋅礦石。
3.2 蝕變特征
區內熱液蝕變主要類型有硅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絹云母化、蛇紋石化、黃鐵礦化及褐鐵礦化等。其中硅化多見于北東及近東西向構造破碎帶或正長巖中,呈細脈狀或網脈狀分布,脈中金屬礦物主要為鏡鐵礦、黃鐵礦、褐鐵礦,伴有少量鉛鋅礦;沿構造帶發育的石英重結晶和次生加大現象,并伴有少量星點狀黃鐵礦。
4. 地球化學特征
該區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和1∶1萬土壤測量成果資料顯示,位于研究區北東部紅旗林場測區的HT1組合異常為礦致異常,其總體呈NW向展布,為多元素組合異常,以Pb-Zn為主,次為Au、As、Hg、Bi、Mo、Cu多元素組合異常, Pb-1、Zn-3異常套合相對較好,其余異常分布較凌亂。各異常濃度分帶明顯,Pb出現了外、中、內帶,Zn出現了外、中帶,異常均有多個濃集中心。后期通過巖石剖面測量檢查該組合異常,發現多處Pb、Zn原生暈異常。
5. 成礦條件及找礦潛力分析
本區處于真龍地——河棚鉛、鋅、多金屬成礦遠景區,以往在此成礦區內已陸續發現中——低溫熱液裂隙充填交代型鉛鋅礦(化)點8處,該區1∶1萬土壤測量發現研究區北東部紅旗林場(HT1)組合異常規模大,Pb、Zn單元素異常套合好,1∶5000巖石剖面測量見多處高值點,且在此異常區內NEE向斷層發育,熱液活動頻繁,在紅旗林場山脊南側該組斷層中已發現鉛鋅礦工業礦體,筆者認為區內紅旗林場具備較有利的成礦條件,鉛鋅礦找礦潛力較大。
參考文獻:
[1] 常印佛, 劉湘培, 吳言昌. 長江中下游銅鐵成礦帶[M]. 北京: 地 質出版社, 1991.
[2] 唐永成, 吳言昌, 儲國正, 等. 安徽沿江地區銅金多金屬礦床地質 [M]. 北京: 地質出版社, 1998.
[3] 徐樹桐, 劉貽燦, 江來利, 等. 大別山的構造格局和演化[M]. 北 京:科學出版社,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