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俊青 張曄



摘要:本文在達拉特旗2012年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數據的基礎上,以未利用地為耕地后備資源評價對象,通過11項評價指標進行評價,采取“限制性因子”評價方法,發現影響全旗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利用的限制性指標有5項,主要限制因素為生態條件和降雨量與灌溉條件,最終得出全旗宜耕后備資源面積為20078.51公頃。分析結果可以作為達拉特旗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利用、耕地占補平衡、土地綜合整治等項目參考依據。
關鍵詞:達拉特旗;耕地后備資源;評價
耕地后備資源是落實耕地占補平衡政策的基礎,是科學實施國土綜合整治的支撐,是編制規劃和合理利用與保護國土資源的依據,是完善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的保障[1]。所以評價耕地后備資源顯得尤為重要。本文是在達拉特旗2012年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的基礎上,依據11項評價指標調查評價全旗宜耕土地的面積、數量、權屬和分布等情況,進一步分析全旗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利用的限制性因素,保障全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保護耕地。
1. 研究區概況
1.1 基本情況
達拉特旗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鄂爾多斯高原北部,黃河中游南岸,處于沿黃產業帶和包鄂產業帶的交匯點東西長133公里,南北寬66公里。其地理坐標為:東經109°00′~110°45′,北緯40°00′~40°30′,北靠黃河與包頭市隔河相望,南與東勝區相接,東鄰準格爾旗,西連杭錦旗。達拉特旗土地總面積8241.07平方公里,轄7個鎮,1個蘇木,130個嘎查村。樹林召鎮為政府所在地,居住著漢、蒙古、滿、回等民族。2012年全旗總人口357563人,其中鄉村總戶數50624戶,鄉村總人口143000人,占全旗總人口的39.99%。
1.2 評價對象特點
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評價對象為2012年達拉特旗行政轄區內自然形成的尚未開墾的未利用地,面積為129766.9公頃,其中其他草地11266.79公頃、內陸灘涂13332.33公頃、鹽堿地3248.12公頃、沙地99996.25公頃、裸地1923.37公頃。
2. 耕地后備資源評價
2.1 評價方法確定
根據《全國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評價技術規定》,采取“限制性因子”評價法,對評價單元進行評價。評價單元參評指標中,有任何指標項不符合宜耕條件的,劃分為不宜耕,其余為耕地后備資源。
2.2 評價指標設定
根據達拉特旗所處內蒙古高原及長城沿線區評價區耕作特點,從生態環境、立地條件、氣候條件、區位指標等4個方面選取評價指標,具體見表1。
3. 評價指標分析
達拉特旗耕地后備資源11個評價指標中,存在限制的有5個指標,分別為生態條件、降雨量與灌溉條件、土層厚度、鹽漬化和土壤質地,其中生態條件、年降水量和灌溉條件是限制本地區耕地后備資源開發的主要因素,二者分別占到非后備資源面積的72.36%和19.36%,說明生態環境和水資源是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利用的必要條件,也進一步說明西部地區的耕地發展的限制條件。
3.1 生態條件
生態條件限制主要原因是落入濕地保護區內和河流等水面洪水位以下的灘涂等地。達拉特旗相關部門非常重視保護濕地資源,在境內設有11個濕地保護區,包括季節性河流濕地、沼澤濕地、湖泊濕地和人工濕地四大類。濕地擁有眾多野生動植物資源,是重要的生態系統,是黃河流域生態系統類型較豐富的地區,由于所處的自然環境特殊,使其具備了除濕地生態系統共有的生態功能外,通過河流、湖泊、沿河灘涂等以較大的蒸發量調控周邊地區半干旱的生態環境,形成高原特殊的生態屏障,所以濕地保護尤為重要。基于生態保護區重要功能,將落入生態保護區內所有評價對象確定為非耕地后備資源。
達拉特旗耕地后備資源中由于生態條件因素限制的不宜耕土地面積為21235.18公頃,占不宜耕土地總面積的比例為19.36%,不宜耕土地中現狀地類為內陸灘涂的土地占很大比例,這些內陸灘涂對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屬于生態敏感區,此外沙地在各個地類中也占有較大的比例,如果對其進行開發,可能會引起土地沙化和退化。達拉特旗由于自然條件的特殊性,導致其生態比較脆弱,生態條件為達拉特旗耕地后備資源第二大限制因素。
3.2 年降水量和灌溉條件
達拉特旗年降水量地區分布不均,且年際變化量大。昭君鎮、恩格貝鎮和中和西鎮的西北部降水量較少,在180毫米以下,而白泥井鎮以東地區降水量達到350毫米以上,其余地區在180mm~340mm之間。所以從年降雨量上來看,白泥井鎮以西地區降雨量小于350毫米,無法通過自然降雨來滿足農業需水的基本要求,白泥井鎮以東地區基本能滿足農業需水的基本要求。
達拉特旗的水資源由三部分組成:地下水、境內地表水和過境黃河水。地下水年可采量3.15億立方米(出自1982年《達拉特旗水利區劃報告》),地下水資源分布不均勻,南部山區和沙漠區較為貧乏,平原區較豐富,沙漠區與平原區過渡地帶有潛水露頭。地下水開采深度30m~80m,個別地區深度達120m~200m,單井出水量30~50m3/h,工業生產及居民生活均主要取用地下水。境內地表水均來自于黃河一級支流,即“十大孔兌”,均發源于東勝地區分水嶺,發源地距入河口高差均在500米左右,河長70km~80km。洪水具有峰高量大歷時短利用難的特點。河流固定段落有清水徑流,流量為0.15~0.8m3/s。地表水資源量為1.44億立方米,可利用量0.6億立方米,現年利用0.058億立方米,主要為清水,用于農業灌溉,其余水量皆為洪水,須通過建設水利水保工程的途徑進行利用。黃河水年過境流量310億立方米,批準達旗農業灌溉水量1.6億立方米。
因此農業灌溉不宜采用地下水,主要通過地表水和黃河水灌溉,但基于地表水時短利用難的特點和黃河水限制灌溉水量的特點,灌溉條件成為達拉特旗耕地后備資源開發的主要限制因素,該指標限制的不宜耕土地面積79378.90公頃,占不宜耕土地總面積的比例為72.37%。其中其他草地2431.57公頃,沙地76682.68公頃,鹽堿地264.66公頃。
3.3 土層厚度與母質條件
根據達拉特旗土壤普查資料顯示,達拉特旗土壤共分為五個土類,十三個亞類,二十九個土屬,八十六個土種。其中土層厚度大于60cm的土壤有輕度侵蝕黃沙土、中度侵蝕黃沙土、輕度侵蝕栗鈣土、輕度侵蝕紅黃土、中度侵蝕紅黃土、輕度侵蝕栗淤土、中度侵蝕栗沙土、輕度侵蝕栗紅土、輕度侵蝕淡黃沙土、中度侵蝕淡黃沙土、輕度侵蝕淡栗黃土、中度侵蝕淡栗黃土、沙蓋壚、沙質洪淤土、粘質洪淤土、兩黃土、硬兩黃土和紅泥。達拉特旗因土層厚度限制的不宜耕土地面積9993.58公頃,占不宜耕土地總面積的比例為9.11%,其中裸地944.52公頃,其他草地9049.04公頃。
3.4 鹽漬化程度
達拉特旗土壤鹽漬化原因主要是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主要分布在沿河沿灘地區。首先氣候干旱促進土壤鹽漬化的發展,根據達拉特旗氣象資料,春季降雨極少,蒸發旺盛,這樣地下水垂直運動強烈,有利于鹽分隨水上升積結地表,春季蒸發旺盛,更有利于冬季積結干凍層的水、鹽轉向土表形成鹽結皮。其次,地下水位埋深淺且礦化度高,促使土壤向鹽漬化發展。第三是早期排灌不配套,達拉特旗自引黃灌溉以來,由于長期大水漫灌,尤其早期只有灌溉系統無排水系統,只灌不排,引起了土壤鹽漬化,雖然90年代開始挖排干,完善排水系統,鹽漬化程度有所降低,然而由于農民沒有科學用水,仍是大水漫灌,澆老秋水,引起鹽漬化的發展。第四耕作粗放,主要是田間管理粗放,引起鹽漬化。達拉特旗因鹽漬化限制的不易耕土地面積為971.53公頃,占不宜耕土地總面積的比例為0.89%。所以鹽漬化對達拉特旗耕地后備資源開發的限制性很小。
3.5 土壤質地
土壤質地是土壤物理性質之一。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徑的礦物顆粒的組合狀況。土壤質地與土壤通氣、保肥、保水狀況及耕作的難易有密切關系;土壤質地狀況是擬定土壤利用、管理和改良措施的重要依據。肥沃的土壤不僅要求耕層的質地良好,還要求有良好的質地剖面。雖然土壤質地主要決定于成土母質類型,有相對的穩定性,但耕作層的質地仍可通過耕作、施肥等活動進行調節。
本旗土壤質地依據土壤普查資料獲得。土壤普查資料顯示,達拉特旗只有粗骨性栗鈣土為限制性土壤質地,只分布在梁外區,且面積較小,為5803.31公頃,占不宜耕土地總面積的比例為5.29%,所以土壤質地對于達拉特旗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利用的限制性較小。
4. 評價結果確定
4.1 達拉特旗耕地后備資源類型及數量分析
通過對達拉特旗11個評價指標進行分析,得到全旗宜耕土地面積為20078.51公頃,占評價對象面積的15.47%。其中可開墾其他草地1338.74公頃,占宜耕土地總面積的6.67%;可開墾內陸灘涂44.75公頃,占宜耕土地總面積的0.22%;可開墾鹽堿地1463.64公頃,占宜耕土地總面積的7.29%;可開墾沙地17156.63公頃,占宜耕土地總面積的85.45%;可開墾裸地74.75公頃,占宜耕土地總面積的0.37%。
4.2 達拉特旗耕地后備資源空間分布
從表3可以看出,達拉特旗的宜耕后備資源主要分布在吉格斯太鎮和恩格貝鎮,面積分別為9033.70公頃和4326.81公頃,占全旗宜耕后備資源總面積的66.54%。全旗宜耕后備資源分布相對集中連片,西部主要分布在中和西鎮的牧業村,中部主要分布在恩格貝鎮的黃母哈日村,東部主要分布在吉格斯太鎮的溝心召村。
5. 結論
(1)達拉特旗北部為黃河南岸沖積平原區,中部為庫布齊沙漠區,境內沙地占全旗耕地后備資源評價對象的比例達到77%以上,所以在評價結果中宜耕后備資源類型以可開墾沙地和可開墾鹽堿地為主。
(2)達拉特旗位于內蒙古的西南部,生態脆弱和水資源短缺是該地區自然條件主要特點,在評價過程中,生態條件和灌溉條件是限制全旗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利用的主要因素。所以在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首先要保護生態環境,其次要保證能滿足農作物生長的灌溉水源。
參考文獻:
[1]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于開展全國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評價工作 的通知》(國土資廳發〔2014〕13號).
[2] 楊霞.宜耕后備資源評價與限制性因素分析——以內蒙古杭錦 旗為例[J]. 安徽農業科學,2015,43(1),286-288,324.
[3] 王帥,曲長祥,馮翔迪.黑龍江省耕地集約利用的區域差異及影響 因素分析[J]. 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12,43(5),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