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駿 周小丁
摘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協同創新對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業服務主體,構建完整現代農業產業、生產、經營體系,發揮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在界定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協同、協同創新基礎上,提出以工業化的頂層設計、體制保證、機制暢通、流程再造的理念驅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協同創新。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要素、活動、協同模式的協同創新方式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工業化;協同創新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著力強化物質裝備和技術支撐,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引領作用”,“堅持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業服務主體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骨干力量,充分發揮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在農業機械和科技成果應用、綠色發展、市場開拓等方面的引領功能”。上述要求中有農業現代化、現代農業各體系、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型農業服務主體五個關鍵詞,梳理其邏輯關系,就是如何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業服務主體,構建完整現代農業產業、生產、經營體系,發揮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效果,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推進農業現代化。
崇州試驗的“農業共營制”受到社會廣泛關注。2015年7月,汪洋副總理在成都召開的“全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現場會”上,對“農業共營制”給予了高度評價。羅必良(2015)認為崇州試驗的“農業共營制”創新突破在于“三個三”:(1)培育三大主體,即土地股份合作社、職業經理人和專業化服務組織,旨在引入多元主體共同經營農業,發揮比較優勢并深化農業分工;(2)搭建三大平臺,即農地經營權、企業家能力、生產性服務的交易平臺,旨在通過迂回交易及平臺匹配提升農業經營效率,降低土地流轉與生產性服務外包的交易成本;(3)形成三大路徑,即主體合作、利益分享、目標相容,旨在構建可自我執行機制達成多元主體“共建、共營、共享、多贏”格局。按前述邏輯關系分析“農業共營制”,土地股份合作社、職業經理人、專業化服務組織即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業服務主體,農地經營權、企業家能力、生產性服務的交易平臺即為現代農業產業、生產、經營體系,主體合作、利益分享、目標相容,達成多元主體“共建、共營、共享、多贏”格局即為農業適度規模的經營效果。
根據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的推進農業現代化邏輯關系,及崇州試驗的“農業共營制”實踐經驗,本文認為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基礎的農業產業協同、協同創新是農業轉型及現代化發展之路。為了研究方便,本文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限定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
以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協同為關鍵詞在CNKI進行搜索,檢索到4篇相關論文。向佐誼等(2010)認為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速度慢、生命周期短的根本原因是缺乏一種自我持續成長的協同動力。曾明星(2010)認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一個復雜開放的系統,具備動力學系統的相關特征,其發展符合協同理論規律。應用協同學理論研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有利于分析農戶協作配合的機理與推動組織發展的動力。
一、有關概念界定
協同一詞最早于1971年出現在自然科學的協同學中。協同在西德著名物理學家赫爾曼·哈肯的協同學中的含義是指各子系統間通過非線性復雜相互作用以使整體實現個體或者子系統單獨所不能實現的效果。曾健,張一方(2000)把自然科學的協同引入到社會協同學中,認為社會協同即在社會中如何通過對不同的社會領域和社會作用之間的相互協同,以期在社會整體形成在微觀個體層次不存在的新的結構特征,構建一個新的有序結構并使其發揮特定的功能。
熊彼特1912年在《經濟發展理論》中首先對創新概念作了界定。提出創新是把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進生產體系,明確指出創新的五種情況:創新的產品、采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開辟一個新的市場、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種新的供應來源、實現新的組織。
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協同創新理念
李克強總理在主政河南期間,曾經提出“用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從選種、種植、收割、倉儲,到加工、營銷,完全是用工業的方式發展農業,打通農業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最終的產品銷往全世界。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協同創新而言的工業理念,首先從宏觀進行頂層設計。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協同創新要有體制保證。體制《辭海》中的解釋:是指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在機制設置、領導隸屬關系和管理權限劃分等方面的體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總稱。在此的體制保證包括四方面,一是當地政府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工業化各個方面的政策、制度建立;二是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工業化的市場建立及完善;三是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工業化過程中各個子體系的關聯、匹配與有機整合;四是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工業化的治理結構及委托-代理關系。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協同創新機制暢通。機制《辭海》中的解釋:“機制”原指機器的構造和運作原理,借指事物的內在工作方式,包括有關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以及各種變化的相互聯系。在此的機制包括四方面,一是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協同創新的內在運行方式如決策、生產、銷售、分配等;二是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內在運行時與有關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如與土地股份合作社有關的土地經營權入股、工商注冊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章程、土地股份合作社會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的構建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治理結構;三是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工業化過程中的相互聯系,如公開競聘職業經理人;職業經理人通過政府相關部門進行土地產權認證、產權融資擔保、產權交易、向銀行進行土地產權抵押貸款,職業經理人信用貸款籌集生產經營資金、統一組織生產管理,外包選種、種植、收割、倉儲、加工等產業體系,依托農產品電商銷售平臺實現產品銷售。
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協同創新流程再造。是指為了完成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工業化的目標或任務而進行的一系列邏輯相關的業務流程進行根本性的思考和徹底的重新設計,以求獲取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協同創新的巨大業績,如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增加收益等。該工業化的流程是:政策制定、土地管理平臺、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及管理、職業經理人平臺、金融支持與服務體系、規模化種植的專業化服務體系、一站式農業服務超市平臺、農產品電商銷售平臺。
三、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協同創新實現方式
對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工業化流程:政策制定、土地管理平臺、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及管理、職業經理人平臺、金融支持與服務體系、規模化種植的專業化服務體系、一站式農業服務超市平臺、農產品電商銷售平臺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有生產要素、活動、協同模式三個基本體系。
第一,生產要素的協同創新。土地、資金、勞動力生產要素體系在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工業化流程中是分離的,土地所有權為農戶,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經過土地管理平臺的政府相關部門認證,土地經營權轉移到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以土地為抵押,就可以到金融支持與服務體系獲得生產經營資金,有了生產經營資金土地股份合作社就可以決策生產什么,然后到職業經理人平臺聘請職業經理人進行生產管理。
第二、活動的協同創新。在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工業化流程包括了不同的參與者:政府、農戶、土地股份合作社、職業經理人、企業、銀行、保險等,這些不同的參與者在工業化流程承擔著不同的活動:政府進行頂層設計活動、市場培育及監管、資金扶持及補貼等;農戶根據自己意愿參與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活動;職業經理人承擔生產管理活動;企業承擔農業生產過程中的選種、種植、收割、倉儲、加工等活動;銀行承擔放貸及收貸活動;保險承擔提供保險及賠付活動;所有的參與者在農業生產的工業化流程中,各司其職,通過合作、共營、共享、多贏實現了活動的協同創新。
第三、協同模式的協同創新。在活動協同創新的過程初期,活動協同是粗放的,如土地股份合作社初期全外包選種、種植、收割、倉儲、加工生產全過程活動,隨著土地股份合作社自身質量效益的提高,加上政府財政補貼,土地股份合作社自己選擇可以投資的生產活動環節,降低生產成本,將原來的生產全過程外包協同模式,變為部分外包協同模式,同時為了降低設備實施使用成本,增加收益,土地股份合作社變為外包提供者。
參考文獻:
[1] 羅必良.農業共營制: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探索與啟示[J].社會 科學家,2015(5):7-12.
[2] 向佐誼,曾明星,楊宗錦.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協同動力衰退機理研 究[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 31(3):76-80.
[3] 曾明星.基于協同理論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動力模型研究 [J].生產力研究, 2010(11):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