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勇明 趙喬輝 羅仕長
摘要:木瓜園鎢礦發育于三仙壩處的花崗斑巖體中,斑巖體即礦化體。礦石礦物成分為白鎢礦,金屬礦物主要為黃鐵礦,少量輝鉬礦,局部可形成輝鉬礦伴生礦體,偶見毒砂。巖漿期后熱液是區內鎢礦成礦熱液主要來源。
關鍵詞:木瓜園;斑巖型鎢礦;地質特征;物質來源;成礦規律
1. 引言
華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鎢錫多金屬礦產集中區[1],[2],在湖南桃江地區即出露了一系列鎢多金屬礦床,近年來發現的木瓜園礦床即時其中一個代表,該礦床也是湖南省首例有望突破至大型的斑巖型鎢礦床。礦區勘查程度較低,其產出的大地構造背景,礦區地質概況,礦化特征均不明晰,這對礦區的下一步找礦勘探不利?;诖吮疚脑谠敿氁巴獾刭|調查的基礎上,刻畫了該礦床的地質特征,最后總結了成礦物質來源和控礦因素,以期為后續勘探提供參考。
2. 地質背景
木瓜園鎢多金屬礦床位于華南安化——瀏陽東西向構造帶與沅江——邵陽拗陷帶——結合處。區域出露地層主要有冷家溪群、板溪群,次為震旦系、寒武系、志留系及白堊系。其中冷家溪群、板溪群主要為一套淺變質碎屑巖建造,屬廣闊淺海相槽地沉積,是巖金等內生礦床產出和賦存的重要層位[3]。東西——南東東向多次構造運動廣布全區,由一系列東西向褶皺、斷裂群所組成。往西與安化——會同華夏期聯合組成雪峰山弧形構造,往東伸入洞庭湖拗陷;次為北東向構造,以斷裂為主,屬燕山運動早期,切割桃江巖體及前述構造。區域內巖漿活動頻繁,具多期次特征,形成時代有武陵中、晚、雪峰期,加里東晚期及印支期。區域礦產主要有金、次為銻、鐵、錳、鎢礦等。鎢是本區最重要的礦種,其圍巖多為冷家溪群和板溪群淺變質碎屑巖,鎢礦分布在中酸性巖體內[4]。
3. 礦區地質
3.1 地層
礦區出露地層由老到新為板溪群馬底驛組、冷家溪群上組及第四系。板溪群馬底驛組分布于礦區中部,為礦區的主要賦礦層位。其上部主要為淺灰色、灰綠色粉砂質板巖,風化后呈灰黃色、紫紅色,下部見有巖屑砂巖或長石石英砂巖,假整合于冷家溪群上組之上。冷家溪群上組分布于整個礦區,主要為粉砂質板巖、絹云母板巖等。
3.2 構造
礦區主要斷裂為F2、F3,均為含金礦斷裂。F2斷裂,即花橋港斷裂,分布于礦區中部,控制長約800米,總體走向約115°,寬0.15m~0.80m,傾向北東,傾角65°~88°,一般在80°以上,局部倒轉。斷裂主要由碎裂化板巖、石英脈、斷層泥及少量構造角礫巖等組成,屬壓性斷裂,斷裂后期有張性作用力,多期構造活動明顯。F3斷裂截斷F2,控制長約600m,左右寬0.2m~3.0m,一般0.2m~0.5m,局部具有、收縮膨大、分支復合現象。總體走向約60°,傾向北西,傾角56°~80°,一般60°~70°。主要由碎裂化板巖、石英脈、斷層泥和少量構造角礫巖組成。礦區最大的褶皺為花港橋向斜,位于礦區中部。核部為馬底驛組灰綠色、紫紅色粉砂質板巖組成,兩翼為冷家溪群上組。
3.3 巖漿巖
主要分布于礦區東部木瓜園一帶,其次為礦區中部三仙壩一帶的含礦花崗斑巖體,另外,礦區西部沿F2零星出露有花崗斑巖脈。侵入時代均為印支期。含礦花崗斑巖體主要分布于三仙壩處,沿F2分布,出露寬度約50m,長約200m,不連續出露。花崗斑巖風化較強烈,灰白色,風化后灰黃色,斑狀結構,塊狀構造,斑晶為石英、長石,巖石蝕變較弱,主要為絹云母化、硅化、云英巖化、黃鐵礦化、綠泥石化等。副礦物以鋯石、黃鐵礦(褐鐵礦)、赤鐵礦、硬錳礦、電氣石為主,銳鈦礦、金紅石、磁鐵礦、獨居石較少。
3.4 變質和圍巖蝕變
礦區的變質作用主要為區域淺變質作用,使原沉積的泥質巖石、碎屑巖變質成板巖、絹云板巖、粉砂——砂質板巖、變質粉砂巖、變質長石石英砂巖等。接觸變質作用,主要表現為巖體圍巖局部的褪色化,僅個別鉆孔中見圍巖具角巖化。角巖化帶較窄,寬度不超過30m,局部僅數厘米至數米。角巖化粉砂質板巖主要由粒徑0.02mm~0.06mm的次圓、次棱角狀變晶石英粉砂屑和填隙于粉砂粒間的細片狀白云母(20%左右)、黑云母(10%左右)、他形晶粒狀白云石以及不透明金屬礦物、電氣石等組成,巖石中黑云母相對聚集狀,形成微層理,構成變余粉砂狀結構,變余微層狀構造。
巖體蝕變主要為高嶺土化、絹云母化、硅化、黃鐵礦化,局部可見黃銅礦化、綠泥石化等。其中硅化與鎢礦化有一定的相關性。高嶺土化、絹云母化、硅化相互疊置穿插,分帶不明顯。
4. 礦化特征
4.1 礦體特征
鎢礦體主要存在于F2南側三仙壩花崗斑巖體中,斑巖體即礦化體;花崗斑巖體大致沿東西向F2分布,主體位于0線至4線,北側以F2為界,往北陡傾,傾角80°~90°;南側南傾,上陡下緩;往西巖體沿F2向西側伏,往東收縮分叉,逐漸呈巖脈狀,直至尖滅。巖體地表出露長度約200m,不連續出露。花崗斑巖呈斑狀結構,塊狀構造,斑晶主要為長石和石英,粒徑3mm~10mm,含量一般60%左右,局部含量小于20%;基質為長英質礦物,具顯微晶質或隱晶質結構,經巖礦鑒定,白鎢礦呈侵染狀散布于基質中,或呈細脈狀分布于斑巖微裂隙中?;◢彴邘r蝕變發育,主要為絹云母化和硅化,鎢礦化于硅化關系密切。圍巖蝕變表現為局部的角巖化。
三仙壩花崗斑巖體全巖具鎢礦化,礦體大致呈層狀、似層狀。主礦體WI:地表厚度24.82m品位0.101%,最高品位0.196%,礦體單工程品位0.066%~0.232%,礦體平均品位0.119%,樣品最高品位2.046%,初步估算333資源量0.53萬噸。礦區鎢礦初步估算333資源量2.53萬噸。
4.2 礦石特征
礦石礦物成分為白鎢礦,金屬礦物主要為黃鐵礦,少量輝鉬礦,局部可形成輝鉬礦伴生礦體,偶見毒砂;脈石礦物主要為長石、石英、絹云母,局部含高嶺土,偶見綠泥石、方解石。各礦物特征描述如下:
白鎢礦:灰白色、米白色、淡黃色,半自形粒狀,大小多0.1mm~3mm,在紫外線下發出淡藍色熒光,多呈星點狀、線脈狀分布于花崗斑巖或石英脈內,在石英脈內多處脈中部。
黃鐵礦:在花崗斑巖中較普遍,也是最主要的金屬硫化物;黃色、淺黃色、偶見錫白色,多呈立方體自形,大小約1mm;經光譜分析結果,與白鎢礦具正相關關系,為白鎢礦富集的輔助標志。
輝鉬礦:淺灰色,強金屬光澤,硬度低,底面解理極完全,多呈鱗片狀集合體,集合體多分布于石英脈邊緣;裂隙面內偶見輝鉬礦薄膜,薄膜較彎曲。
毒砂:錫白色,金屬光澤,局部自形粒狀,斷面為三角形,一般為浸柒狀集合體分布于石英脈內,毒砂一般與白鎢礦共生,光譜分析結果表明,砷和鎢呈正相關關系,是白鎢礦的找礦標志之一。
礦石結構主要為似斑狀結構、斑狀結構、充填結構;礦石構造主要為塊狀構造、星點狀、斑點狀、浸軟狀構造。
5. 成礦規律
5.1 成礦物質來源
加里東期桃江巖體中含W約30ppm,巖壩橋巖體鎢礦未出光譜,印支期花崗斑巖中含W約17ppm,桃江巖體、花崗斑巖可為鎢礦提供成礦物質來源。礦區鎢礦發育于三仙壩處花崗斑巖中,花崗斑巖順F2斷裂南側侵入,花崗斑巖發育硅化、黃鐵礦、絹云母化、高嶺土化等蝕變,具有較明顯的斑巖型礦床特征;由此表明,巖漿熱液是礦區鎢礦成礦的熱液來源;據1∶5萬區調資料,區域內冷家溪群、馬底驛組地層中W元素未出光譜,而據礦區ZK0702、ZK0002中板巖光譜分析結果,離三仙壩花崗斑巖較遠的ZK0702中粉砂質板巖W元素5ppm~25ppm,而位于三仙壩花崗斑巖體上部的粉砂質板巖中W元素可達100ppm以上,W元素含量相差大,間接說明礦區鎢的成礦熱液來自三仙壩花崗斑巖[1]。
5.2 礦化規律
三仙壩鎢礦為斑巖型鎢礦,礦體主要受巖漿巖、構造控制:a.三仙壩鎢礦主要賦存于花崗斑巖中,花崗斑巖既提供成礦物質,又是成礦母體,巖體規模越大的部位,礦體規模越大,含礦性越好。b.花崗斑巖分布受F2控制,從目前礦體控制情況來看,該斷裂同時也影響了巖體的含礦性,即越靠近F2,礦體越連續,品位越高。這說明F2既是導礦構造,同時在局部也創造了容礦空間。F2深部可能連接有隱伏深大斷裂。
參考文獻:
[1] 田應龍. 論湖南前震旦系鉀鈉鈷鎳含量及比值與金礦分布的關 系[J]. 湖南地質. 1991(02): 135-140.
[2] 唐曉珊,黃建中,何開善. 論湖南板溪群[J]. 中國區域地質. 1994 (03): 274-277.
[3] 朱明新,王河錦. 長沙——澧陵——瀏陽一帶冷家溪群及板溪群 的甚低級變質作用[J]. 巖石學報. 2001(02): 291-300.
[4] 高林志,陳峻,丁孝忠,等. 湘東北岳陽地區冷家溪群和板溪群凝 灰巖SHRIMP鋯石U-Pb年齡-對武陵運動的制約[J]. 地質通 報.2011(07): 100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