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法東 王彥潔 曾鵬
摘要:中國敦煌世界地質公園位于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位置,孕育了地質公園豐富的資源。本文主要分析了敦煌世界地質公園的資源類型,包括地質遺跡、文化遺跡和生態及人文資源等,并分析了敦煌世界地質公園的建設和發展對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貢獻以及在敦煌旅游發展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敦煌世界地質公園;資源;絲綢之路經濟帶
在中國的版圖上,似乎沒有一個地方能像敦煌這樣吸引世人的目光,也沒有一個地方能像敦煌這般歷經千年滄桑而興盛不衰。在這里,奇峰林立的雅丹如夢如幻,似艦隊遠航;堪比天高的沙山浩瀚無垠,鳴聲不絕;清澈恬靜的清泉碧波蕩漾,似明月倒影。它們大漠深處匯聚,靜臥其中,構成了我國西部極端干旱區地貌單元的組合。神奇的沙山月泉環抱,莫測的雅丹林立,在這古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不同的民風民俗、宗教信仰相互滲透融合,孕育了享譽世界的敦煌文化。這些都為敦煌世界地質公園申報和建設奠定了良好的資源基礎。
敦煌位于甘肅省西部,是甘肅和新疆兩省(區)的交匯地。航空、鐵路交通方便,公路四通八達,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內地通往西域的咽喉要塞,作為絲綢之路上的樞紐城市,敦煌在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實現絲路沿線國家政策、道路、貿易和貨幣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從而為地質公園的發展提供重要支撐條件。
敦煌世界地質公園的申報始于2013年,于2015年9月正式成為世界地質公園大家庭中的一員。地質公園由兩個地質遺跡為主的景區(雅丹景區和鳴沙山月牙泉景區)和兩個游覽區(自然景觀游覽區和文化遺址游覽區)組成,總面積2067.2km2(武法東等,2015),包含了豐富而典型的地質遺跡資源、文化遺跡資源以及生態、人文等其他資源。
一、地質遺跡資源
1. 極端干旱區地貌類型典型組合——雅丹、沙漠、戈壁
“雅丹”一詞是維吾爾語的音譯,指平頂的陡土丘,由瑞典地理學家斯文赫定(Sven Hedin)在十九世紀發現并命名,現在已經成為一種重要而典型的地貌類型。在地質公園內,雅丹猶如遠航的艦隊在浩瀚無垠的大海上劈波斬浪,氣勢磅礴;也如一座城堡,有縱橫的溝谷如街道,有石塔、石柱似樓群、牌坊,神秘莫測;最精彩的當屬擬人似物的雅丹:孔雀玉立、金獅迎賓、西域公主等栩栩如生。然而,當季風刮起時,景區內的呼嘯令人毛骨悚然,這也是這里被稱為“魔鬼城”的原因。
構造上,地質公園位于天山——陰山緯向構造體系與阿爾金山構造帶外緣的復合部位(甘肅省地質環境監測院,2009)。喜馬拉雅運動初期(距今約4000萬年前),南部的阿爾金山、祁連山迅速抬升,北部的低山丘陵也緩慢隆起。以南、北山前斷裂為邊界,在中間形成了安(西)——敦(煌)斷陷盆地。第四紀早中更新世時期(距今約250萬年到13萬年前),安(西)——敦(煌)盆地內部形成了沖洪積物、河流/湖泊相沉積物,構成了區域雅丹地貌的物質基礎。晚更新世(距今約12萬年)以來,盆地緩慢抬升,雅丹地貌開始形成。季節性的流水沿著節理侵蝕地表,形成多條溝谷。風蝕作用使溝谷不斷變寬、加深,形成了壟崗狀的雅丹地貌;隨著侵蝕作用的繼續,壟崗狀的雅丹體被逐漸分割成墻狀、島狀;在風與流水的進一步侵蝕作用下,雅丹體慢慢變成塔狀、柱狀。雅丹景區分布有廣袤的黑戈壁,其上散布著造型各異的風凌石,更增加了戈壁神秘和美麗。地質公園西部與庫姆塔格沙漠接壤,各種沙漠奇觀在這里匯聚。各種類型的沙丘、沙波紋,記錄了氣候環境的變遷歷史。雅丹、沙漠與戈壁交相輝映,構成了地質公園奇特壯美的景觀。
2. 鳴沙月泉
鳴沙山月牙泉景區位于敦煌市城南5km處。高聳的沙山,震耳的沙鳴,千年不涸的清泉,構成了中國西部極為震撼的地質奇觀。這里全年多風少雨,四周多為戈壁沙漠,氣候極端干旱。三危山和黑石峰山將風所裹挾的沙粒阻擋,使其沉落。隨著時間的推移,便形成了現在高聳壯觀的沙山。鳴沙顆粒色彩繽紛,有紅、黃、綠、黑、白五種顏色,是不同的礦物和巖屑構成的結果。
據記載,鳴沙山的聲響“初如絲竹管弦,繼若鐘磐和鳴,進而金鼓齊鳴”,為自然的奇觀。其聲響有兩種:“沙嶺晴鳴”(即鳴沙山在盛夏晴天自生鳴響)和“和聲于人”(即鳴沙山“人登之即鳴”)。千百年來不知有多少人登上去又滑下來,但鳴沙山依舊巍然,鳴響之聲依舊不絕于耳。鳴沙山沙響的科學解釋有三種:靜電發聲說、摩擦發聲說以及最有說服力的 “共鳴說”。在電子顯微鏡下,沙粒表面可見許多蜂窩狀的小孔洞,構成了“共鳴箱”;沙粒之間摩擦產生的細微聲音因此被放大,就發出了悅耳的聲響(屈建軍等,2007)。
月牙泉在沙山環抱之中,形如玄月,清澈寧靜,在夕陽的映襯下波光粼粼,成為蒼茫沙海中亮麗的風景。月牙泉的形成是地質作用和水文條件綜合影響的結果。月牙泉處于黨河沖積扇和西水溝沖積扇之間,松散的沉積物有利于地下水的流動,低洼的地勢使地下水從扇端溢出, 便形成了“天下沙漠第一泉”。鳴沙山月牙泉沙水共生、山泉相依、渾然一體,構成了干旱區的絕妙景致。
二、文化遺跡資源
《漢書·地理志》中記載,“敦,大也。煌,盛也。”,意為敦煌是一個大而繁盛的城市,古今保存的眾多歷史文化便是那古絲綢之路上名城重鎮的見證。
莫高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畫三者相結合的藝術宮殿,是世界上現存佛教藝術最珍貴的寶庫,因此被稱為是世界上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畫廊。作為“敦煌學”的發源地,莫高窟于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莫高窟的洞窟開鑿在第四系沙礫層中,使得人類藝術寶庫與地質遺跡渾然一體。莫高窟壁畫中以“飛天”圖案為奇,被贊譽為“天衣飛揚,滿壁風動”,成為敦煌的象征。
在兩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漢長城、河倉城與玉門關、陽關依舊屹立于戈壁風沙之中,見證著我國古代交通、烽燧和長城防御體系及其對古絲綢之路交通、交流的保障作用。玉門關現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敦煌古城”再現了昔日敦煌的繁華,現已成為集影視拍攝、旅游度假、文化推廣于一體的產業基地。
三、其他資源
拔起于茫茫戈壁的光伏產業園,太陽能板在陽光下波光粼粼,奠定了敦煌工業騰飛的基石。鳴沙山下的胡楊林在唱響著生命的最強音。胡楊“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敦煌人正是以這種堅韌的精神,世代不息的開拓著自己的事業。每到深秋,胡楊泛起金韻,與鳴沙山交相輝映。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濕地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為80余種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構建了甘肅省西部防風固沙第一屏障,也使這里成為領略西域自然風光、體驗絲路邊關壯美、感受遼闊大漠風情的西北生態旅游體驗地。多個民族在這里聚居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傳承創新,“打造世界一流文化旅游城市”已成為敦煌的目標。基礎設施的逐漸完善和旅游服務水平的不斷提高,加快了敦煌走向世界的步伐。中國敦煌世界地質公園的建設和發展勢必為此增光添彩。
四、小結
敦煌世界地質公園的建設和發展將進一步促進我國西北地區地質遺跡的保護;并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與發展增添新內容,推動中西文化交流;同時將敦煌旅游經濟的發展與自然資源保護相結合,將發展旅游與科學知識普及相融合,極大地提高了敦煌旅游的品位與科學內涵,增強其旅游發展的持續性。
參考文獻:
[1] 武法東,王彥潔,任艷麗.中國敦煌世界地質公園導游手冊[M].地 質出版社,2015.
[2] 甘肅省地質環境監測院.甘肅省敦煌鳴沙山月牙泉省級地質公 園申報書[R].2009.
[3] 屈建軍,孫波,張克存,董光榮,蔣生祥. 鳴沙表面結構特征與共鳴 機制的模擬實驗研究[J].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2007,07: 949-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