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行的第十二屆中國國際海洋油氣大會暨展覽會上,不少業內專家就南海油氣開發話題為海洋裝備產業提出建議。
南海是我國面積最大、資源最豐富的海域。目前國內較為樂觀的評估數據是,整個南海的油氣地質儲量約為230億~300億噸。南海海域深水區總面積為75萬平方公里,占南海全部盆地面積的75%左右,南海70%的油氣資源就蘊藏在深水區域。深水油氣田開發的主要特點是高科技、高投入、高風險。在南海開發深水油氣資源,還面臨著與其他海域不同的特殊挑戰。此外,南海油氣藏特性復雜,具有高粘、高凝、高含二氧化碳等特點,使深水低溫高壓環境下的遠距離油氣輸送面臨巨大挑戰。
我國在深水油氣開發的自營作業方面起步較晚,與世界先進水平以及我國海洋能源開發的實際需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十三五”期間,南海油氣開發將以“做強淺水,發展深水,突破南海中南部”為指導思想,加強自營開發。對于深水裝備的研發、設計、建造,我國的理論研究和基礎設計水平仍然有待提升。我國在安全監測與處理、水下設施安裝調試維護、深水生產系統的運行管理與遠程控制等方面還存在很多技術短板有待突破。在海上突發事件應急救援領域,還需要加強對重大事故裝備和處理技術的研究,包括防污染特殊技術、應急救援裝備等。
要實現“十三五”南海油氣開發目標,推進南海油氣資源開采,就需要盡快掌握核心技術。未來南海的深水油氣開發需要攻關的技術包括高溫高壓油氣地質勘探技術、深水區油氣地質勘探技術、低孔低滲油氣藏勘探開發技術、南海中南部遠海深水油氣地質勘探技術、深層油氣勘探技術、海上復雜潛山油藏勘探技術等。
專家建議裝備制造行業應從三方面發力:首先,在產品技術性能、可靠性等方面應作出改進,以促進國產化設備的市場化,提高海工裝備企業的盈利水平和生存能力。 其次,國產海工裝備需要向成套裝備、數字油田、智能化等方向發展。第三,海工裝備及海工裝備安裝工藝應跟上輕量化發展的趨勢。
有關專家指出,有志在海洋工程領域加強發展的造船企業可跟國內陸用石油設備制造商加強溝通交流。船企與石油設備企業可交流合作,取長補短,充分發揮雙方在各自領域的優勢和特長,使“陸上石油開采技術向海洋移植”早日變為現實。與此同時,要邁過海洋石油工業的門檻,裝備制造企業要注重業績的積累。此外,裝備制造企業要從完善產品技術和質量水平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