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蔚夏
陽暑和陰暑,是中醫的名稱,因發生在暑天而得名,又因感受病邪不同,而有陰陽之別。在炎熱的夏天,相信人們對中暑都較熟悉,而對陽暑、陰暑卻模糊不清。那么,這兩種病癥究竟有哪些特點,發病率哪個高,又怎樣預防呢?
陽暑的特點
中暑又稱陽暑。明代名醫張景岳對陽暑的起因及病狀曾做過描述:“陽暑者,乃因暑而受熱者也,……凡以盛暑烈日之時,或長途,或于田野,不辭勞苦,以致熱毒傷陰,而病為頭疼煩躁,肌體大熱,大渴大汗,脈浮氣喘,或無氣以動。此以暑月受熱,故名陽暑”。
一般來說,人體在一定限度內能適應夏日的不良氣候條件,而產生熱效應。但如果超過一定限度,人體的體溫調節就會失去平衡,引起生理功能紊亂,導致中暑。中暑在臨床上分為熱射病、日射病、熱衰竭、熱痙攣四型。又根據輕重程度分為先兆中暑、輕癥中暑、重癥中暑三種。
先兆中暑,主要表現為大量出汗、口干渴、頭暈眼花、胸悶心悸、疲乏、惡心等。這時應把病人扶到陰涼通風處,解開衣扣休息,讓病人喝一些淡鹽水或含鹽的清涼飲料,一般癥狀很快會緩解并消失。
輕癥中暑,除了有先兆中暑的各種癥狀外,還有體溫上升、面色潮紅、皮膚灼熱或面色蒼白、嘔吐、四肢濕冷等情況。此時,除迅速采取上述處理外,還可給病人服人丹、十滴水或藿香正氣水,并針刺或指壓人中、內關、合谷、足三里等穴位。若病情無好轉,應送醫院診治。病人一般在4~5小時內可以恢復正常。
重癥中暑,除上述輕度中暑癥狀外,還同時伴有高熱(40℃)、昏厥倒地、手足痙攣、血壓驟降等。遇此情況,除迅速將病人抬至陰涼處,采取上述簡短急救外,應立即送病人去醫院。
陰暑的特點
其實,陰暑并不神秘,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普通感冒,因為發生在夏天,又叫“熱傷風”。 明代名醫張景岳對陰暑的起因及病狀也有過敘述:“陰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凡人之畏暑貪涼,不避寒氣,則或于深堂大廈,或于風地樹蔭,或以乍熱乍寒之時,不謹衣被,以致寒邪襲于肌表,而病為發熱頭痛,無汗惡寒,身形拘急,肢體酸疼等證。此以暑月受寒,故名陰暑”。

陰暑由受寒而來,在原因上有內、外之分。一是熱后在外感受寒邪,一是熱后過食寒涼。陰暑在臨床上分為三個類型。
風熱型,發熱重,惡寒輕,咽干咽痛,甚至咽喉、扁桃體紅腫疼痛,鼻塞或鼻流黃涕,口渴,痰黏色黃等。治療應使用銀翹散類,以辛涼解表、清熱解毒。
風寒型,惡寒重,發熱輕,頭痛、關節疼痛明顯,鼻塞聲重,鼻流清涕,口不渴,痰稀色白,咽喉疼痛不明顯,或僅見咽癢。可以喝些姜湯,或選用感冒清熱顆粒等發散風寒的藥物,以發汗解表。
暑濕型,頭暈、煩渴、嘔吐或腹瀉、不思飲食,伴有發熱、惡寒、頭痛或全身疼痛等。西醫稱之為“胃腸型感冒”。治療首選藿香正氣散(水或液)或葛根芩連湯。
二者比較
古醫家曾言:“暑熱逼人者,畏而可避,可避則犯之者少;陰寒襲人者,快而莫之,莫之則犯之者多。”古往今來的臨床實踐證明,夏日氣溫越高,越容易發生“熱傷風”,在烈日炎炎的夏天,由“中暑”引起的“陽暑”,遠不及“因暑取涼”所致的“陰暑”為多。所不同的是,二者在過去差距不是很大,但現在隨著人們生活的改善,差距則是越來越大。尤其是近年,陰暑的增長幅度達到了50%以上。因此提醒諸君暑天勿忘御“炎”寒。
陰暑的預防
俗話說,明槍易躲,暗箭難防。預防陰暑,除不要貪涼露宿和貪涼飲冷及避免過堂風之外,使用電風扇應注意風速不宜過大,不宜對人直吹;出汗較多時,不要驟然降溫。室內裝有空調設備的應注意,冷氣調溫不宜低于25℃,室內外溫差不可過大,以不超過5~7℃為宜,空氣流速應維持在0.2米/秒左右。當在室內感覺有涼意時,要起身活動活動軀體,并酌情增添衣物。夜間睡眠時,最好關上電風扇和冷氣機。同時,生活要有規律,注意勞逸適度,保證充足的睡眠,加強體育鍛煉,避免急躁的情緒。飲食宜清淡,要多喝水,多吃富含維生素的水果與蔬菜,少吃油膩辛辣和生冷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