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昆
44歲的俞女士,9歲起患“癲癇病”,7年前因“腦梗塞”導致右側肢體偏癱臥床至今。肢體癱瘓后不久,她頸部發現一腫塊,約栗子大小,腫塊逐年長大,尤其近一年腫塊飛速增長,逐漸變成如嬰兒頭顱大小的巨大腫塊,已經嚴重影響其呼吸和頸部的活動。
她來到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醫治,主刀醫師因考慮患者腫塊巨大,精心設計了一種切口,既能確保手術創面的暴露,又能保證腫瘤切除后有足夠的皮膚縫合……歷經4個小時的激烈“奮戰”,醫生終于完整地摘除了俞女士頭頸部的巨大腫塊,鄰近的重要組織結構也得以保護。冰凍切片顯示為甲狀腺乳頭狀癌。
甲狀腺腫瘤正以其日益增長的高發病率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關注。不過,甲狀腺腫瘤并不可怕。事實上,甲狀腺腫瘤甚至甲狀腺癌的患者,經過規范的多學科綜合治療之后,治愈率高達90%以上。
高發病率≠高死亡率
近年來,甲狀腺癌發病率急速攀升。根據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統計,2008年上海城市男性甲狀腺癌的發病率為10萬分之5.83人,女性發病率高達10萬分之21.2人,甲狀腺癌的發病率已經躍升至女性易發腫瘤的第五位。2012年北京市衛生局發布的《北京市居民惡性腫瘤發病報告》顯示,從2000年到2010年,甲狀腺癌發病率增長了223.75%,位列各類癌癥發病率首位。
這些可怕的數字確實令人膽戰心驚。但事實并非如此。調查的數據同時顯示出甲狀腺癌“溫和”的一面來,在過去50年甲狀腺癌的發生率雖然增長了3倍,但是其死亡率卻保持平穩。這一切得益于檢查手段的提高、手術技術的改善和較全面的術后治療和管理。早期發現甲狀腺癌仍然是提高其治愈率的關鍵手段。
其實,從眾多高發的腫瘤諸如肺癌、大腸癌、乳腺癌、肝癌中來看,早期甲狀腺腫瘤的患者治愈率可達90%以上,患者十年的生存率明顯高于其他種類的腫瘤。如今,臨床醫生發現95%的甲狀腺癌患者是惡性度較低的分化型甲狀腺癌。如果經過及時規范的手術治療,很多患者的壽命與正常人沒有區別,生活質量也不會受到影響。
早期治療效果很好
不論是我國還是歐洲,兩千年以前就有對于甲狀腺病變的初步認識和記載。古希臘人稱頸部甲狀腺腫的包塊為支氣管囊腫。1656年,Thomas Wharton稱其為甲狀腺(thyroid gland),此名稱起源于希臘文的“盾牌樣”,其實并不是因為其自身的形狀,而是因為附近的甲狀軟骨的形狀。
在中國的傳統醫學中,將甲狀腺病變歸屬于“癭病”,如戰國時期《呂氏春秋》中已有“輕水所,多禿與癭人”。何謂癭?《雜病源流犀燭》謂:“其皮寬,有似櫻桃,故名癭。”《說文解字》注曰:“癭,頸瘤也。”我國古代醫學家稱其為“癭瘤”,癭與“嬰”同,是纏繞的意思,即在頸繞喉也。可見就是指甲狀腺腫瘤。
甲狀腺腫瘤是內分泌系統中常見的腫瘤,發病原因與環境、性別、年齡等有一定的關系,近來甲狀腺癌臨床發現率呈上升趨勢。臨床上甲狀腺腫瘤以乳頭狀癌、髓樣癌多見,通常發病早期不疼不癢,沒有任何癥狀。等患者出現吞咽困難、胸悶、呼吸困難等癥狀時,癌細胞基本已侵犯到了食管、氣管等相鄰臟器。
其實,得甲狀腺癌并不可怕,關鍵在于及早發現,及時治療。早期篩查甲狀腺癌只需每年體檢時增加甲狀腺彩超即可,既經濟又實惠,臨床診斷率高。一旦發現,早期手術治療效果也很好,不會影響患者的生存壽命和生活質量。
手術是治療甲狀腺癌的最好方法
一旦診斷為甲狀腺癌,手術切除是最佳的治療方法。不過,如何手術,大有學問。
有位美籍瑞士醫生,對安全地實施甲狀腺手術進行研究,并為此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
上世紀70年代,甲狀腺外科又有了一次劃時代的躍進。當時,另一位美國醫生提出了一種新的技術,保護了甲狀旁腺和喉返神經,癌癥、甲亢等疾患治療的風險大幅下降,手術質量和效果明顯提高。
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末,“微創”流行,以內窺鏡為主的系列新技術運用,促成了甲狀腺外科的又一次大發展。
目前針對分化型甲狀腺癌,以手術治療為主,包括原發灶清除和頸淋巴結清掃手術,首次手術治療要求規范、全面、徹底。
這里提一下功能性頸淋巴結清掃術,是指保留頸部重要組織如頸內靜脈、胸鎖乳突肌、副神經的頸淋巴結清掃術。由于這項手術多采用頸部“L”形切口,對病人特別是年輕女性的美觀影響較大,因此,一些病人對施行功能性頸淋巴結清掃術有顧慮。
現在,上海腫瘤醫院和上海瑞金醫院等單位可以施行頸部低領大弧形切口下的保留頸叢的功能性頸淋巴結清掃術。在保證根治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留了頸部功能和外觀,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質量,符合現代腫瘤治療理念。
“恐癌”心理不可取
隨著超聲醫學事業的不斷發展,一些直徑僅有幾毫米的甲狀腺小結節也無處“藏身”。當人們手揣著被診斷為“小結節”的報告時,心中還是不免一緊。多數人都期望通過“一刀切”的方式,遠離疾病的侵擾。這種“恐癌”心理在門診患者中到處可見。
其實,甲狀腺結節是一種常見的甲狀腺病。甲狀腺上的結節分為炎性、良性和惡性三種,在未明確其性質以前統稱為甲狀腺結節。甲狀腺結節分多發性和單發性,一般來說甲狀腺結節多數是良性。
專家指出,如果患者被診斷為炎性結節或良性結節,就沒有必要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由于手術之后,可能終身服用內分泌制劑來控制甲狀腺功能水平,生活質量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對于這批患者,專家建議可以采用保守治療和藥物治療,但要記得隨訪,隨訪周期一般半年為宜。
規范治療最為關鍵
從胚胎期到新生兒、兒童、青少年到青壯年、中年直至老年人,均有可能受到甲狀腺疾病的侵擾。相對診療規范的不斷完善,公眾對甲狀腺疾病的認識遠遠不足,大概只有不到5%的患者接受了規范治療。
專家表示,適度的、規范的診療是保證患者在治愈疾病的同時,給予其最優生活質量的有力保證。一般而言,甲狀腺腫瘤臨床診斷為良性,注意平時定期進行B超檢查和隨訪工作,關注結節的形態變化。如果一名患者被懷疑為甲狀腺癌,首先需要進行B超和血液檢查,有條件的醫院應該做細針穿刺檢查,來確診是否是甲狀腺癌和甲狀腺癌的病理分型;其次要根據診斷的結果決定是否手術以及手術方式和切除范圍的選擇。
目前縱觀臨床總體情況,絕大部分甲狀腺癌手術的效果是令人滿意的,患者的預后情況也較為良好,部分有轉移的患者,需要術后再進行一段時間的放射性碘治療;最后就是長期隨訪。
手術后甲狀腺癌復發的時間長短不一,患者應該堅持每年來醫院做隨訪,同時需要補充甲狀腺激素以降低復發率,以及補充由于手術切除甲狀腺而造成的甲狀腺激素的不足。只有適度、規范化、科學的綜合治療,患者才能有望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