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
向一位久仰的百歲老婆婆請教長壽秘訣,她給我五個字:“心靜自然良”。老婆婆女兒解釋道:“我媽媽說的心靜自然‘良,是良好的‘良。” 哦,我懂了。老婆婆是說,要想健康良好,心態必須良好!
“心靜自然涼”,源自唐朝詩人白居易去拜訪恒寂禪師,天氣酷熱,卻見禪師安坐房間。白居易就問:“禪師,這里好熱哦!怎不換個清涼的地方?”恒寂禪師說:“我覺得這里很涼快啊!”白居易有所感悟,遂做詩一首:“人人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非是禪房無熱到,為人心靜身即涼。”
后來,雍正皇帝追錄康熙皇帝的訓話而編輯成《庭訓格言》,其中有一則訓文叫《心靜自然涼》,大意是說,只要能做到內心平靜,身上才不熱。
再后來,人們有了論證,發現“心靜自然涼”的確是有科學依據的。因為一個人情緒急躁的時候,大腦會興奮,從而引起血管收縮,皮膚表面血流量減少,熱量不容易散發。而從心理層面講,急躁的時候,容易把外界感受放大,本來沒那么熱也會感到熱得難以忍受。因此,需要保持心的平靜。心靜則心平氣和,神清氣爽,一切自然都好。
老年人養生,當然需要心靜。科學給出的養生法則是,動與靜:2:1。動則養形,靜則養神,老人鍛煉應該動靜結合,每天分配的時間約為2:1。動,指每周5天,每天30~60分鐘運動,推薦走路鍛煉。老人運動最重要是把握度,鍛煉時感覺不吃力,微微出汗即可。鍛煉后,老人會變得精神更好、食欲增加。
所謂靜,指靜養,包括靜坐和靜心。靜坐能放松神經,緩解壓力,可以每天早晚進行,每天約10~30分鐘,靜坐時可放空心思,或聽聽輕音樂。此外,看書看報、聊天下棋有健腦作用,也屬于靜養的一種。在“靜養”中,心靜是十分難做到的事情。心靜需要不受花花世界所誘惑,不受家長里短所困擾,不受經濟盈虧所焦慮。要做到這一點,唯一的方法就是“裝聾作啞”。對家庭矛盾“裝聾作啞”,對物質誘惑“裝聾作啞”,對隔代糾紛“裝聾作啞”,對功名利祿“裝聾作啞”,對蜚短流長“裝聾作啞”。說穿了即是“難得糊涂”。老年人糊涂一點是大智,“裝聾作啞”是擺脫,只要不涉及原則問題,該放的就得放下。放下了,心才能靜下;心靜了,身體才能健康起來。
喜歡八后新銳編劇丁浩的作品《別讓人生輸給了心情》,更喜歡書中的那些哲理名言:人生,說到底活得就是心情!心情好了,世界才寬闊,陽光才明媚,人生才光明;心情不好,福氣走了,平靜沒了,快樂不見了。一言蔽之,心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卻左右了全部的人生!
不讓人生輸給心情,關鍵要善于培養好心情,隨時增添新趣味。比如,多點生活情趣,會使人的生活豐富多彩,增強生命活力,還能愉悅身心、延年益壽;多點興趣愛好,不僅可以陶冶情操,使生活充滿朝氣和生機,而且有助于消除生活的單調與枯燥,戰勝寂寞和煩惱;多點童年樂趣,經常回憶美好的童年生活,讓那份純真長存,沉浸于天倫之樂中,忘卻煩惱和憂愁;多點老友侃趣,常與朋友相聚,海侃神聊,說古往今來,聊養生秘訣,談兒孫之孝,聊中尋樂。
物隨心轉,境由心生,心若安好,幸福常存。老年人的“心靜”是一種人生觀,是一種價值觀,是一種幸福觀。不為風花雪月所誘惑,不為兒女情長所拖累,不為世態炎涼所左右,不為家長里短所困惑。只為健康而慮,為長壽所想,配合恰當的運動鍛煉,定能活得精彩,活得從容,像百歲老婆婆那樣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