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清廉
前不久的一天下午,照例去公園一個涼亭聚會聊天時,聽說張大爺在頭天晚上突然去世了,大家都感到十分吃驚,前天張大爺精神還挺好的,怎么突然就死了。張大爺今年78 歲,平時一直認為自己“無病”。經了解,原來頭天下午因家務事,張大爺與孩子生了一頓氣,在吃晚飯前就感到“心里難受”,全家人都認為是因為生氣而導致的胃不舒服,吃些舒肝和胃的藥就會好的。堅持了2 個多小時,當感到忍受不了時才去醫院。誰知當把病人抬進醫院急診室,醫生前來檢查時,血壓已測不到,脈搏也摸不到。雖經全力搶救,但終因為時過晚,醫生回天無術,張大爺在進院不到一個小時就去世了。
無獨有偶,聽一位朋友說,他的鄰居,一個35歲的小伙子,在上班時突然感到心里難受、心慌,開始沒在意。當感到實在受不了時,才在同事陪同下,坐車去醫院。醫生正給他做心電圖時,突然出現室顫、心跳停止,經搶救才算撿回一條命。檢查發現,小伙子原來患有病毒性心肌炎。
“心里難受”是一個十分常見而又非常“模糊”的自覺癥狀。這是由于人們習慣于把胃所在的胸窩部看成為心窩,常將胃痛說成是心口痛,胃與心常常混淆。在中醫學中,明代以前的醫家常將心痛與胃脘痛混為一談,到了明清多數醫家就已指出二者須加以區別。如《證治準繩·心痛胃脘痛》說:“或問,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與胃各一臟,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處在心下,故有當心而痛之名,豈胃痛即心痛者哉。”所以說,許多自訴“心里難受”并非是真正的心里難受,而大多數是胃部不適,或是嘔吐前的惡心及神經官能癥等引起的心煩不安。但是應該警惕的是,也有一部分是真正的心里難受——確實由心臟本身疾病引起的,即中醫所說的“真心痛”。若這部分真正的心里難受發生在中老年身上,常表示這個人患有冠心病等嚴重心臟問題,絕不可掉以輕心,必須高度重視。
人到老年,機體反應能力顯著減弱,痛閾增高,敏感性降低。當發生心肌梗塞時,出現持續性典型劇烈胸痛的病例并不多見,不少人表現的是異位疼痛。這類疼痛最多見的是在左前臂、左側肩胛部、上腹部和牙床,其次還有咽喉、下頜、手指或腕部、頸項部、腹背部等。許多出現在上腹部的患者表現為“心里難受”。但與胃痛發作不同的是,這種病往往伴有面色蒼白、出冷汗、乏力、血壓下降等,特別是患有高血壓、冠心病、高血脂、動脈硬化與糖尿病者尤應警惕。對待這種心里難受,最好自己不要亂用藥物,應立即去醫院診治。
老年人出現心里難受另一個常見病因是心律紊亂。其中主要有心動過速、心動過緩、頻發早搏、嚴重傳導阻滯、心房纖顫等。因此當發生心里難受時,自己應立即數一數脈搏,家里人也應聽聽患者的心律(將耳朵貼近病人左側乳頭下)。如果發現心律嚴重失常,說明不是一般的胃痛,應立即就醫。
心里難受有時還是心源性猝死(多在數小時內)的唯一的先兆癥狀,由于發作時間短,常常被患者和家人所忽視,張大爺就是這種情況。因此,不僅是老年人,即使是年輕人,一旦出現心里難受,如果不能排除胃部疾病,或癥情越來越重時,首先應想到是否是自己的心臟出了毛病,應及時去醫院檢查治療。切不可麻痹大意,以免延誤搶救時機,發生意外。